文/李东华
日本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核事故在全球引发了一场罕见的“核安全”危机,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能源发展战略,并促使全球核电建设迅速降温。
进入21世纪,随着能源价格的上升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核电被视作安全和最清洁的能源,其规模性和经济性成为发展最大的动力,许多国家都将核电列入本国的中长期能源政策中。然而,随着各国政府开始评估本国反应堆的安全性,核电复兴步伐预计会放缓,即便这只是暂时的。
此次各国政府政策反应的力度和速度超越了人们的预期。实际上,由于民众对“核”的认识大多还保持在原子弹、杀伤力大、致癌、永久影响等性质严重的印象上,加上日本核泄漏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对核电安全性的忧虑正在迅速放大,使得日本事件带给人们的心理影响可能远大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最终有可能影响对能源政策的预期,波及到核能发展路径和未来全球能源格局。德国暂停了核电厂使用年限延长的决定,美国已经有议员提议暂缓国内核电站的建设,英国新建10座核电站的计划可能也将搁置。中国正在规划中的核电项目也一律暂停审批,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在关心的不是如何利用核电进行能源转型,而是如何稳定民心,消除对核电的恐慌情绪。预计未来3-4年甚至于更长时间内,中国核电很有可能处于“停止审批”的状态。
日本核事故对核工业及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各国在考虑未来能源发展时,会倾向于更安全清洁的太阳能、风电、水电。从政策取向上来看,短期国外对核电装机规划的压制无法避免,而且对安全级别的要求会提升,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可能导致核电项目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每次核事故的发生都会导致较长一段时期内整个产业的停滞甚至萎缩。毫无疑问,经历此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之后,中短期内全球能源结构中核电将较难实现大幅增长。
如果核电发展受到抑制,而全球能源需求没有缩减,满足能源供应需要必然会从核电转换为其他种类的能源。因此,清洁、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势必会在全球范围内借势提速。当然,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也将面临更多的责任与机遇。核泄漏所造成的核电空缺无疑要通过“煤电”来填补,且如果未来核电发展受到抑制,势必增加对煤炭的需求,煤电也将比预期承担更多的能耗重任。
从长期来看,全世界不可能因为日本核事故就完全停止使用核电。各国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而在这方面,核电提供的机会远远大于它带来的风险。就如中国,能源相对匮乏,石油、天然气储量不多,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煤炭也用得差不多了,而且会导致更多污染物的排放。如果能在风能等清洁能源上达到一个更高的经济性价比水平,当然可以更好地加以利用。
事实上,美国、法国及俄罗斯等国也已表示,不会动摇发展核电的决心,仍会把核能作为其发展新能源计划的一部分。如何安全高效地发展和利用核电是一个在经济增长、清洁发展和安全风险之间的平衡选择。
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今后的能源发展各国政府将会采取更为慎重、全面权衡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事件对全球能源发展的影响不一定全是负面的。短期而言,对核电有效替代的仍是化石能源,传统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将受到更大依赖,能源需求增长还将进一步加大全球一次能源价格的上涨压力。长期而言,由于全球核电发展受限甚至萎缩,各国将有必要更加重视提高能源效率(节能),以及推动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这种转换有助于建立清洁、安全可靠的世界能源供应体系,并较快地实现全球低碳转型。
无论日本核安全危机最终如何收场,都将给全球核电发展带来复杂和敏感的影响,并将不同程度影响全球核电政策及能源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