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倩
【摘要】构建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儿童自发的探究式学习行为,使儿童成为自己美术学科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儿童不是传统美术学科教学态势中的被动接受人。儿童在主动的探究、思考、感悟升华系列心理活动中,将美术学科的技能把握过程从属于文化世界的知识领域中获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袭。最终目的使他们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 儿童 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学内容全面而丰富,任何事物都可以纳入画面,使其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其间涉及到一定的技能技法和学科知识要素,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儿童不乐意不专心听,教师在授课中就需要搭建好一定的文化框架,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有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而且要有语文教学的讨论和写作,有音乐教学中的音响和效果,有表演艺术中的演绎,有学生与学生的技能动手对话,设置这样的文化情境,使师生共同创作出丰富生动的画面。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儿童美术教学的原则
(一)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科学的教学必是以人道主义为准则的,理解掌握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特点和规律是实现科学教学的最重要基础。对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要正确地理解。首先,儿童绘画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其典型的特征,不同阶段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阶段理论是我们制定教育方案、了解儿童艺术认知特点、指导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自由主义
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很长时间都存在一种分歧:儿童中心论者主张自由放任的教学状态,学科中心论者则强调建立严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完整性,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在自然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完善的。
我国传统儿童美术课程设计只是成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翻版,完全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直觉对儿童美术创作的作用。这样的课程体系虽然严谨但却不适应对儿童的教育。新课标秉承的是一种非常尊重人性的、开放的、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的,在理念、目标、方法、内容、教案和评价等方面与传统艺术教学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编写和实施上也更具难度。新课标按活动方式设置了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教学设计也更加开放,这样的课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更加立体和动态,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较之以前也更趋科学合理了。
(三)与其他科目的融合
艺术教育也倡导多学科互补和融合。一方面就是将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因为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某些共通的东西,在非视觉艺术中也存在线条、节奏、构图、材料、质感等特征,几乎所有的艺术都会涉及到创作、情感、文化和审美问题,都要遵循统一性、多样性、节奏性、比例性、平衡性、和变化性等原则。另一方面是视觉艺术与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科学、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非艺术科目融汇交叉。而且认为,美术的形象思维与数学-逻辑的理性思维的碰撞、对话最容易产生大智慧。加德纳正是因为精通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多学科的交叉才使得他具有超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才催生了“新生代的美术”。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课程实施
(一)注重主动学习的方式
1、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理解和解决美术学科技法表现问题有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在图像和语言文字,相关资料共同架构的文化情境下,自己主动地将各种信息来源进行探讨,研究学科要素问题。
2、在设置了文化背景下的课堂中,儿童对美术学科技能学习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着多种可能出现的表现结果,不同作品表现形式发生的可能性是取决于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儿童与文化的对话后的反映。
3、在美术学科表现形式的掌握上儿童有几个不同的获取途径,一是在班级里获得个别的同样所表现上的与自己的“不一样”,二是老师从那里得到艺术感觉上的指引,教师将大师与成人美术作品的分析转化为儿童的审美目标,一种他们可能当时暂时不能理解的东西;三是儿童们在表现的实践中得到的综合体验,例如有写生的基本经验,有感悟艺术作品的交互作用、还有对问题的不同认识等。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获取了其他教学模式而达不到的效果。
4、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角色的转换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几乎都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虽然,他们自己不会感受这么深刻,但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有充当教师的机会和不同层面。师生互动的讨论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术学科的学习,那么困难为同学们进行表演的过程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大大增强,在课堂上所有的儿童都不甘心自己只看着别的同学为大伙进行表演,他们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举手时争先恐后,场面热烈。每个孩子对表现形式,具体方法的探究不仅影响着其他同学,而且同时也在启发着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师经常在某一个学生的某一个发言或表演行为的推动下,随时生发出新的课程目标和文化增长点。
(二)发展了有关体验的表征
以文化背景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是在教学中使儿童发展了对自己体验的表征,这多方面的综合文化和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儿童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关注着构建的文化情境,而且还对具体的图像内容对语言表达的信息,对师生双方的讨论甚至争执都表现了极大的热心,这一过程延伸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三)创设相关的审美情境
对于世界经典艺术的学习,应当强调的是相关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情感的激发。比较常见的是在主题活动中选择相关的经典作品,因为这样有利于整合儿童在系列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儿童欣赏和理解经典作品积累感性经验。在欣赏作品时,儿童能够生动地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和想像,而且能较好地将这种审美感觉与画面的形式美(构图、造型、色彩等)联系在一起讨论,在接下来的相关创作活动中,儿童也能创造性地借鉴上述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这种建立在儿童感性体验上的对比欣赏和创作活动,让儿童领略到不同艺术流派的独特性和相似性,使儿童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见明显,艺术作为精神的存在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领域,任何文化都不能离开儿童的社会形象,文化和社会变迁的节奏和复杂性始终在影响着几童的成长。文化背景下进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想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能。利用美术媒介,开创创造性的自我表现。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第2版.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9-106
[2][美]Nancy RS等.教孩子画画[M].贾茜茜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4-40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M].戴高桃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一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