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黎 廖勇敢 郑海燕 李艳丽 程长明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内分秘科 湖北 十堰 442000)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老年人群生理功能下降,可诱发多种慢性合并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高血压伴糖尿病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身心疾病,与情绪障碍有密切的关系,据临床资料显示,中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2.3%,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4.5%[1]。因此,除采用药物治疗外,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收治的高血压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13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61例中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39例,女122例,年龄55~87岁,平均(73.6±5.2)岁,平均病程(4.7±3.2)年。高血压程度:1级55例,2级137例,3级69例。空腹血糖>8.3mmo1/L,餐后血糖均>11.9mmo1/L。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等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0分,无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及精神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130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13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血压、血糖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测量血压、血糖。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内容:(1)对患者集体开展讲座,讲授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每周1次,每次1.5h,治疗10周;(2)针对患者的情况不同对患者展开个人的心理干预治疗,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解释其目前的疾病状况,向患者解释情绪与血压、血糖之间的变化,使患者了解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降低心理应激中的消极因素;(3)对患者进行心理和身体的放松治疗,嘱患者安静舒适地坐在在床上,找出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和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运动,每日1次,治疗10周。
2组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治疗前血压、血糖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心理干预组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2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2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心理干预组焦虑、抑郁症状均有明显下降,SAS、SDS评分均有下降(≤45分),对照组无明显改变,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表1 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变化比较()
表1 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变化比较()
血糖治疗前(mm/Hg) 治疗后(mm/Hg) 治疗前(mmo1/L) 治疗后(mmo1/L)对照组 (90~110)(155~183)±17.4 (77~90)(128~135)±11.2 空腹 7.9~15.4±2.2餐后12.3~17.8±2.5血压空腹 5.5~7.0±1.5餐后8.4~10.7±1.1心理干预组 (90~110)(155~183)±17.4 (68~76)(110~126)±6.7 空腹 7.9~15.4±2.2餐后12.3~17.8±2.5空腹 3.8~5.2±1.7餐后 7.1~8.3±1.6统计学处理 P>0.05 P<0.05 P>0.05 P<0.05
高血压伴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据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焦虑、忧郁情绪是引起高血压伴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而2种疾病作为一种负性事件和身心疾病,不但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打击和影响,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去除压抑,改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据本组资料显示,经过心理干预治疗,血压和血糖均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SAS、SDS评分较治疗前也均有下降和好转。总之,心理干预治疗是一种能够改善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在疾病治疗中是行之有效的,是一种对治疗、预后改善的有效地非药物治疗手段,可在临床中推广。
[1]李水洪,龙建.对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思考[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8,14(4):381~382.
[2]贾芸,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