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1-05-10 08:03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小学高学强
天津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全纳流动人口入学

■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小学 高学强

一、缘起

2004年,天津市实施“千百万”项目为流动人口办实事、送温暖,为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涌现出以华安街小学为代表的一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此,天津市流动人口子女都可以进入公办学校上学,享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如今农民工子弟小学已经成为历史,流动人口子女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附近的任何一所公办学校入学且出入自由,进一步兑现了国家教育全纳性、公平性、公益性的承诺。自2004年起,我校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人数由20名逐年递增至2010年的198名,由2004年不足全校学生总数的10%逐年递增至2011的76.2%。社会的转型往往会伴随着深刻的变革,学校的转型也应伴随着办学方向、理念、行为等方面的深刻转变。然而这些转变并非突如其来,因此也给予了我们比较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

二、思考

面对流动人口子女不断涌入和增多的事实,以及由此给学校带来的诸多变化,我想任何一位校长都不会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因为流动人口子女确实有其特殊性。

1.流动性强。

这是流动人口的本质特点。其子女一般随父母过着城市里的“游牧”生活。因此转出转入的随意性较大,学期中随时入学的可能性较大,孩子几乎没有求学的自主权。学习的愿望和状态受父母居住地及工作变化的影响较大。

2.区域性教育水平差异大。

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地区,区域性教育水平差异非常明显。普遍表现为数学思维水平与同龄学生最接近,但基础较差;语文学习受方言影响,初期比较困难;一般英语的基础较差,需要从头学起。因此,三年级以上学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后一般都会有学习困难期。

3.城市化认同感不强。

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不能融入班集体。个别学生有明显的自卑心理,胆怯、害羞,认为自己和城市孩子不同。

4.良好行为习惯缺失。

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普遍存在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问题。例如,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的城市化的作息习惯、礼仪礼貌行为习惯等。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使他们更显得“与众不同”。

5.家长对教育期望值不高。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不高,一般就是给孩子找一个白天呆的地方,晚上回家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对孩子的家庭学习辅导,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互动。

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是面向全民的公平性、公益性的义务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因为法律赋予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如果我们办的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给予他们优质的教育,并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教育实践应对这些“特殊性”。

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它提倡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这与我国的教育先贤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一脉相承、高度一致。

显然,流动人口子女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教育。在此基础之上,“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成为了我们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工作原则,成为了我们实现“全纳”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实践

在新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断调整办学行为,力求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实践尽快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1.学期试读制体现全纳教育人权观。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随意性较大,学期中可能随时有转入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说是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按照政策,只要是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我们都责无旁贷地接收,但如何保证他们在入学后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呢?关键应解决的是如何找准学生应进入的学习年级,结合实际我们试行了一种学期试读的方法。首先,尊重学生在原驻地的学习年级,对其进行综合学业水平测试;其次,依据其现有真实水平与家长进行平等协商;最后,确定进入相应年级试读。试读期内学校将进一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出现学生学力不足且很难在短时期内补足,就及时征得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同意,使其转入其他年级学习;如果出现相反表现,也会在学期内调整。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又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了真正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龄、身体发育状况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2.混合编班制体现全纳教育平等观。

面对流动人口子女不断涌入并逐年递增的现实,我们始终坚持混合编班的制度。在其他学校混编班级可能是“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事,但我校却面临几个困难。首先是学区片内学生家长不理解。这需要我们耐心地宣传国家政策,宣传我们的办学理念,宣传我们的办学优势,利用“教学开放日”让家长亲眼看到我们的办学成果,最终赢得这部分家长的理解。其次是尽量避免在办学中出现对流动人口子女“贴标签”、“区别对待”的行为,不断宣传“全纳教育”的平等观,使全体师生互敬互爱、平等尊重、共同成长。最后,形式上的混编不等于“神和”、“心和”,而是需要我们将这种理念融入课堂,融入所有的教育活动。

3.积极干预体现全纳教育价值观。

正像上面所说,“融入”离不开积极地干预。积极干预是指学校应及时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使流动人口子女更好、更快地融入学校、融入课堂、融入集体。首先是对中途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一段时间内的学力、学能的监控,通过跟踪监控及时采取措施给予有效的干预,如课后补习,个别辅导。其次是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礼仪习惯等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编写刷牙歌、洗手歌,制定一日生活规范,推出校园礼貌用语20句等;学校进行与之相配合的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以主教学楼前厅为核心自下而上形成一条纵线,即一楼以绿色(健康)成长为主题并融合“三风一训”、校史、校徽、校歌、校园风采等,二楼开放“自然科技”展示厅,三楼开放“中华文明”活动厅,四楼设专用教室。以各楼层展厅为中心向两侧楼道辐射延伸形成多条横线,即我们的学校——自然与科技(发现与探索)、文明与文化(历史回眸)、艺术与特长,以此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提升文化品位。最后,学校建立了“温馨小屋”作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班主任全员参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时而有效地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心理健康辅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全纳教育”的价值观倡导: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这正是我们积极干预的最终目标。

4.扬长补短体现全纳教育课程观。

全纳教育的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校接收的流动人口子女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弟,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于乡镇,乡村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更丰富、更真实一些,但梳理和提炼知识的能力较城市的孩子差一些,而城市的孩子信息来源丰富(图书、影视、网络等),但都是二手材料,缺少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另外,农民工子弟实践动手能力教强,但言语表达能力、总结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城市的孩子弱一些,而城市的孩子虽然“见多识广”,但实践动手的机会不多,往往都是“纸上谈兵”。依据以上特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他们能够“扬长补短”,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他们结成对儿、组成群,发挥各自的优势。

5.家长学校体现全纳教育民主观。

“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学校教育中,“全纳教育”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在学校中经受的这种民主体验,对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以及改造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他们不再会为了生存刻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是把自己当作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重建过程中去,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民主社会。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对学校教育的关心程度不够,因此无法和学校形成“家校互动”的教育合力。又由于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多数为生计而劳作,也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学校经常面临着学生和家长同步教育的局面,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了我们打破这一“困局”的最好途径。每学期学校都会择时举办家长学校活动,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讲解、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举行“开放日”活动,开展家长座谈和问卷等,有计划地为家长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搭建平台。同时,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以亲和的态度和温馨的服务接待到校的家长,使他们彻底消除对学校教育的畏惧感和陌生感。

200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我国政府在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庄严承诺: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权益,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时期,约有1亿多农民在城市中就业。国家实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我们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让人类文明之光照亮所有人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全纳流动人口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入学面试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入学第一天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