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飞,施 敏
(江苏省中医院 药剂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含多种黄酮类成分,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苷等。目前以葛根提取物如葛根素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等。本实验观察了葛根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血栓保护脑缺血作用的可能机制。
1.1 试验药物 葛根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 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室提供。
1.2 动物 清洁级SD大鼠,雄性,体质量200~220 g,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试剂与仪器 肝素钠注射液,12500 U/2 mL,江苏常州生化千红制药有限公司。戊巴比妥钠,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进口分装)。ADP,上海佰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四氮唑,上海精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枸橼酸钠,中国化学试剂研究所。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1.5 g,江苏天禾制药有限公司。LG-PABER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北京世帝科技仪器公司。
1.4 方法
1.4.1 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将5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丹参注射液组、葛根注射液3个剂量组。各组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后0.5 h,用1%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按文献[1]方法分离右颈总动脉及左颈外静脉。在三段聚乙烯管中放入一根长约5 cm的4号手术丝线,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50 U/mL)充满聚乙烯管腔。当管的一端插入左颈外静脉后,从聚乙烯管注入肝素50 U/kg,夹住管壁。将管的另一端插入右颈总动脉。手术完成后开放血流,则血液从右颈总动脉流经聚乙烯管,返回颈外静脉。开放血流15 min后中断血流。迅速取出丝线称重,总重量减去丝线重即为血栓湿重。将丝线70 ℃烘干,取出称重,总重量减去丝线重即为血栓干重。
1.4.2 对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影响 将6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丹参注射液组、葛根注射液3个剂量组。各组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末次给药后0.5 h,用1%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按文献[2]方法分离颈总动脉,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对照组只行手术,而不结扎动脉),3 h后断头取脑,称全脑重、左、右半脑重后,左半脑置37 ℃恒温箱中干燥至恒重,计算脑指数、脑含水量。右半脑-30 ℃冷冻2 h,手术刀平行冠状面切成1~2 mm厚切片5~6片,2%红四氮唑缓冲液(pH 7.4)中于37 ℃恒温水浴中染色15 min后,分别称取红染(未梗死区)部分重量及未染(梗死区)部分重量,计算梗死面积百分率。
1.4.3 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将5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分组及给药方法同1.4.1,按文献[3]方法经颈总动脉采血3 mL,3.8%枸橼酸钠溶液抗凝。将血与抗凝剂(9∶1)混匀,1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层乳白色的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剩下部分再次3 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即为少含血小板血浆(PPP),用PPP调PRP,使其血小板计数为2.0×105个/mm3。按照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ADP在比浊管内的终浓度为0.146 mg/mL。
2.1 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见表1。
2.2 对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影响 见表2。
表1 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表2 对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影响
2.3 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见表3。
表3 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脑缺血是血管性脑病的主要病种之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脑缺血发生过程中,血液处于高凝、高黏、高聚状态,易于血小板依赖性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则直接参与了脑缺血的发生发展[4]。血小板功能异常亢进,血小板激活之后的聚集和黏附
则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环节,如出血及ADP等血小板激活剂等因素均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至于形成血栓,这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5]。
葛根注射液主要含黄酮类物质,其活性成分为葛根素。现代研究[6]表明,葛根素具有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自由基、抗肿瘤、β受体阻断及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药理药效作用。
本实验研究发现葛根注射液不仅能减少脑缺血区面积,也能抑制大鼠体内血栓的形成,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提示葛根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干扰血小板依赖性血栓的形成有关。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71-572.
[2]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学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0-1066.
[3]王银叶,刘晓岩,李长龄.MLN输液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65-66.
[4]Siesjo BK,Katsura K,Zhao Q,et al.Mechanisms of secondary brain damage in global and focal ischemia:a speculative synthesis[J].J Neurotrauma,1995,12(5):943-956.
[5]Gachet C,Hechler B,Leon C,et al.Activation of ADP receptors and platelet function[J].Thromb Haemost,1997,78(1):271-275.
[6]徐轶尔,李秋红.中药葛根的药理药效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11):99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