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潮给力经济西移

2011-04-20 01:53王富国
民生周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外来工中西部农民工

□ 本刊记者 王富国

返乡潮给力经济西移

□ 本刊记者 王富国

元旦期间的北京火车站,返乡人潮滚滚。图/王富国

尽管距离春节还有1个月,但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用工大省近来却出现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前打包回乡的情况。提早到来的“返乡潮”令企业劳动力开始捉襟见肘,眼看人才市场里寥寥无几的应聘者,招不到人的雇主无一不是忧心忡忡。

外来工已成新兴经济主力军

在福建、江苏、浙江等省,许多企业普遍反映,今年的“用工荒”比往年提前了。

除春节因素外,当前各种生活成本大幅上涨,生活压力大,缺少归属感,是务工者萌生“提前回家”的关键。

深圳有一项调查表明,“在特区20年的发展史中,千百万外来工始终是各种新兴经济部门的主力军,他们为深圳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原始资本积累。正因为千百万外来工的辛勤劳作才有深圳今天的繁荣与富裕”。早在1990年,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六部委的联合调查组在《深圳百万临时工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农民工是深圳“工人阶级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深圳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深圳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十多年来,数千万外来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提供了各种各类的服务。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曾撰文指出,农民工以其能吃苦、肯出力,且廉价的优势,获得用工单位的青睐。全国各地,每个行业,都有农民工的身影。90年代以后,北京、上海、深圳及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主要是由农民工施工、建造的。

现在的农民工已经融进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每到年关,农民工多数要返乡过年,不少餐饮、服务行业不得不歇业,一些重要工地和要完成定单的工厂就想方设法挽留农民工,城市已经离不开农民工了。

外来工流动格局生变

统计部门有数据显示,近几年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而相对来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反而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民工荒”中招工难的企业多集中在需求量大、工资收入低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从工资看,2009年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同时,求职人数同比下降,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今年整体出现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减少的情况,新农民工二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二代人数有所减少。随着中西部发展起来后,沿海的吸引力就开始减小。

中央及各地惠农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地区差异缩小使外出打工者减少。据了解,金融风暴肆虐时,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工资待遇过低是主要原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到800元。随着东部与中西部在工资以及福利待遇上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和就业扶持政策,如今选择在家乡务农或就地打工生活成本反而更低。

来自河南1988年出生的农民工小陈,在农民工洪流中,并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返回老家务农。采访中,小陈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不需要交公粮,买种子、农机器具还有政府补助,而且日常生活中很多菜都不需买,直接自己种了吃,生活成本很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面临全方位的转型压力:沿海地区的环境成本和土地成本近年来不断上升,同时,物价水平的上涨也带来了生活、生产成本的增加。

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低端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伴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具有承接大规模传统制造产业的能力,制造业沿着珠三角—长三角—泛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路线转移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新生代外来工“用脚投票”

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显示,新求职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约占70%。

新一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很多新生代劳动力不愿意从事一线的普通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紧张的情况。

采访中,很多企业主向记者表示,眼下,他们企业中的主力军为80后、90后的新生代务工人员。他们的打工观念不同于上一辈,这也是造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此次“民工荒”在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企业最明显,也许正是他们“用脚投票”的一种表现。

“温州这边的企业员工现在大多是80后、90后农民工。截至2010年3月底,80后农民工在我们企业中已经占到51%,而这些80后民工的期望值是工资高一点,工作时间不要太长,生活条件舒适些,多一点人文关怀。对于企业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用加工资的方式能留住人了。”温州某企业负责人指出。

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以前都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工特别能吃苦,对经济上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现在的‘农二代’却有住宿、子女教育、福利、薪酬方面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老一辈农民工被骂甚至被打,都会咬着牙挺过去。大多数老一辈农民工对加班很珍惜,只想多赚钱,养家糊口。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所以对加班没有热情,甚至想休息时直接旷工,宁愿被扣钱,也不请假。

有别于父辈“生存型、节约型”的务工方式,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发展型、消费性和家庭型”,他们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转换身份的意愿更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加注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低,仅靠出卖劳动力且报酬不合理的工作。此次“民工荒”呈现出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的企业缺工最明显的特点,也许正是他们“用脚投票”的一种表现。

有外来工献言,解决民工荒得从几个方面做起: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城市化。最重要的就是将工厂往内地转移,把工厂转移到农民工家门口来,这样既缓解了春运压力,也促进内地经济快速发展。

西移力度尚显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区域规划和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作用下,中西部持续的高速增长弥补了东部经济增长乏力的缺口,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经济增长的多元化时代正在到来。

从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来看,部分中西部省份在东部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的同时,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如内蒙古一直维持了16%以上的增速。东部的增速在去年出现大幅下滑,甚至在经济复苏后的平均增长速度,也明显低于中西部平均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认为,经济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GDP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漂移”。1991年到2003年,国家经济重心曾向东南方向“漂移”。此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果显现,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向西大幅移动。与之相对应的是,中西部地区所占的GDP份额不断提高,2009年提高到46.16%,2010年估计达到47.1%。

其次,投资重心大幅转移。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1999年到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随着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2003年到2006年间持续向东北方向转移。尤其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投资重心加速向西转移。

此外,据研究人员分析,尽管200年之后,我国进出口重心也出现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但力度尚不显著。

□ 编辑 原 金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外来工中西部农民工
外来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从流动到留下 广州外来工融合行动进行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