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平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12)
中药炮制后能减毒增效,但如炮制不正确则可使有效成分丧失甚至毒副作用增加。明代陈嘉谟在其《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必须重视。
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及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并分离不同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杂质,以符合用药要求。如莲子肉与心,分别能健脾补肾与清心火。《金匮玉函经》指出:“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共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洁净……”提出了入药部位、净度要求,应根据方药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分离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清除夹杂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由于中药来源广泛,一些药物常含有泥沙、杂质、非药用部位或混有其他植物,必须经过挑、筛、簸、洗、漂、刷等方法,分离和去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如洗去乌梅、大枣、川贝母中的泥沙,漂去海藻、昆布中的盐分,簸去车前子、莱菔子、葶苈子中的杂质等。如唐代《新修本草》谓:“凡使枇杷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入肺,令咳不已。”
许多中药为同一来源,如植物莲,药用的有藕(地下根茎,清热凉血),藕节(茎节,止血散瘀),藕粉(根茎制的淀粉,益血调冲),荷梗(叶柄花柄,清热祛暑利水),荷叶(叶面,清暑利湿止血),莲花(活血止血),莲须(雄蕊,清心涩精),莲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湿),莲子(种子,健脾益肾),莲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分别入药。麻黄和麻黄根,前者以草质茎入药发汗解表,后者以根入药收敛止汗,作用完全不同,分别药用。
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材用水处理,使其软化,切制成片、丝、段、块等形状,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利于炮炙、制剂、调配、贮存、鉴别。
饮片的大、小、粗、细、长、短、厚、薄应按临床用药的要求进行。质地致密、坚实者宜切薄片,如乌药、槟榔、白芍等;质地松泡、粉性大者宜切厚片,如山药、天花粉、黄芪等;还有些药材,为了突出鉴别特征,或为了饮片外形的美观以及方便炮炙,可视不同情况选择直片、斜片、块等。如桂枝、白芍常配伍应用,如果厚度差异过大,在煎煮共溶过程中会有较大的差异,达不到预期的用药效果。
中药炮炙是将净制、切制后的药材,经过加热或与液体辅料共同加热,使辅料炙入药材组织内的处理方法。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尤其是毒剧药,其生品含毒性成分多、副作用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需通过炮炙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使服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如半夏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炮炙后毒性减低。清半夏用矾制长于化痰,姜半夏用姜制善于止呕,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用于寒痰。又如乌头,生品中含有乌头碱,毒性极强。乌头碱性质不稳定,容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生物碱,加热、水处理后可使其毒性降低。
炮炙还可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临床需要。如生黄柏泻实火、燥湿,可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酒炙后泻上焦之火,可治口舌生疮;盐炙后降相火、滋肾水,可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蜜炙后泻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可治疗五心烦热等;炒炭则止血,可治疗痔瘘、崩漏不止症。有些药物炮炙后还可提高疗效,如蜜炙款冬花,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因此,前人有“生用降实火,蜜炙则不伤胃,炒黑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的总结。
近年来,应用新设备、新工艺对一些传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改进。如利用远红外线及微波穿透能力强、加热速度快且灭菌效果良好的特点,用远红外线烤箱或微波炉炮制鸡内金,省时、卫生、方便、无须大小分档。乳香传统的炮制方法是炒后喷醋,杂质去除不完全,且容易黏成团,调配处方不方便。现改为将乳香敲碎置锅内,加适量水加热,不断翻搅至全部熔化沸腾,刺激性浓烟随水蒸气逸出,待浓烟淡化倒入一定量的米醋稍搅拌,倒出冷却、敲碎即可。此法炮制温度不会太高,清除了杂质又不影响疗效,气温升高时也不会再黏成团。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炮制,才能提高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