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平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四川巴中636064)
2005年~2010年,笔者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腋神经卡压综合征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个月。表现为肩部不适,困乏无力,病情逐渐发展,严重时肩关节外展、上举困难,三角肌可有肌肉萎缩。查体四边孔处有固定压痛,肩关节主动或被动外展症状加重。
诊断标准为①疼痛。疼痛多局限于神经受压迫部位,同时向远端或近端放散。自发性疼痛,有异样感觉或感觉过敏。休息痛,夜间痛尤甚,痛麻难忍,有难以形容的疼痛感。②感觉障碍。多有轻度感觉障碍,如针刺痛觉加重或减轻,有轻触觉减弱或消失。③运动障碍。最先表现为肌无力,逐渐肌萎缩。④局限性压痛。腋神经卡压处有局限性疼痛,局限性压痛与神经干走行一致,在检查压痛点时可有同时出现向神经远端的放射痛或串麻感。⑤手指轻叩卡压点可出现扣击点周围区域疼痛,并有麻木感向神经远端传导(为特异性体征)。
俯卧位,患肢稍外展,使术野暴露清楚,或侧卧位,用龙胆紫定位。肩胛骨外缘上2/3处可定1~2点,松解小圆肌起点;肩胛骨下角点可定1点,松解大圆肌的起点;小结节嵴定1~2点,松解大圆肌的止点。按常规局部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用0.75%的利多卡因局麻,用退回式注射局麻药。①肩胛骨外缘点:小针刀的刀口线与肩胛骨外缘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进入,快速刺入皮肤,匀速推进直达骨面,调整刀锋到骨外缘,沿骨缘切开剥离3~4刀,然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即出针刀;②肩胛骨下角点:刀口线与肩胛骨下角的外缘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缓缓推进直达骨面,调整刀锋至肩胛下角外缘的骨面切开剥离3~4刀,然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即出针刀;③肱骨小结节嵴(结节间沟的内侧缘骨嵴):刀口线与上肢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进入缓缓推进针刀直达骨面,然后浮起针刀,缘骨面纵行开切开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即出针。
另患者仰卧位,患肢屈肘,医生的同侧与患肢手相握,医生用力使肘关伸直,反复伸屈几次即可,在患肢屈肘时可做肩关内外旋转几次即可。
治愈:无肩部不适,有力,肩关节外展上举灵活,四边孔无压痛。显效:无肩部不适,有力,肩关节外展上举正常,四边孔重压有疼痛感,无肌肉萎缩。好转:无肩部不适,大幅度肩关节外展上举有疼痛感,四边孔按压有疼痛点,肌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无改善。
治愈26 例,占72.2%;显效8 例,占22.2%;好转2 例,占5.6%。
腋神经是臂丛神经的一支,由颈5、6神经干组成,于肩胛下肌前面自臂丛后束分出后在腋部与旋肱后动脉伴行,向后穿四边孔,在肩峰下58~67mm处绕肱骨外科颈,进入三角肌深面发出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支配三角肌表面及肩部外侧(上臂上3/1外侧面)的皮肤,因此肱骨外科颈骨折或不恰当使用腋杖可损伤腋神经。腋神经的解剖位置在四边孔内,组成四边孔的上界是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是大圆肌和背阔肌,内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界由肱骨外科颈组成,当组成四边孔的大小圆肌,肱三头肌受到急慢性损伤时可引起肌肉组织、肌腱充血水肿,中后期可引起无菌性炎症、粘连、纤维化,四边孔内的腋神经会受到卡压。小针刀松解腋神经周围的大小圆肌起止点,使粘连纤维化的组织得到松解、疏通,肱后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而疼痛等症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