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明晓 指导:赵锦声 天津中医药大学 06七年制外向型英语班(天津 300193)
赵锦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主任医师,他凭其精湛的针灸技术,仁厚的医德,深得患者爱戴。笔者有幸跟随老师实习,见识门诊量的“接连不断”与医者的“从容不迫”。他曾多次受邀派遣国外,积累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脑血管疾患,脑梗,中风后遗症及肢体经络病症的治疗。20余年的中医急症生涯中,他主张针药同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疗法。
1 重视方药研究 针灸连贯神经内科,除外针刺疗法,他善于配合中西药为人治病,但并不主张墨守成规,生搬硬套,擅创新,喜突破反倒是他的特色。
首观其方,用药剂量上的突破不难发现,量大为用,辨证而治,究其所因,常道:“因人而异,因地而宜,因时而易。”中医强调道地药材,然,科技发达带来中草药丰收的同时,又不可忽视地降低了药性。今药非古药又似古药,加量,不无道理。
二不拘于古,对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及十八反十九畏持怀疑态度。增毒之品,古者禁忌,多数来自临床经验,加之古今药物的差异,量上的研究,更是有待临床的体悟,正如“中医不传,其秘在其量。”于此,他倾向思考着继承。
三重视经方与时方的结合,强调辨证论治。细察师方,大方,小方并存。若遇小病,简单几味药便能药到病除。
如赵师的咽炎方:银花、忍冬藤、连翘、锦灯、桔梗各 15g,板蓝根、胖大海、麦冬各 30g,黄芩 12g,甘草10g。若症状较重,灵活加用小柴胡汤,热甚兼表者,加用柴胡 10g,解表退热;口苦者,略增黄芩至 15g,和解少阳,清泄胆火,随症加减,屡试不爽。例如:患者,魏某,咽炎急性发作,咽后壁充血明显,不思饮食,赵师便加柴胡、清水半夏各 12g,黄芩 10g,改麦冬为芦根 30g以退热,生津,加大黄 9g,取“肺与大肠相表里”泄热通腑,加用白术 15g,茯苓、厚朴各 12g以健脾开胃。以上为药,水煎 4剂,2诊患者症状缓解,后以木蝴蝶 12g,胖大海 30g代茶饮收尾,效甚佳。
四多种剂型,内外用药,相辅相成。由于治疗经验的积累和临床证治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医剂型已发展有汤、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锭、胶、曲,以及条剂、线剂等多种内服、外用剂型。而临床用药,强调“简,便,廉,效”,遇上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赵老师提倡以药炼蜜为丸。他说:“若用药中和,则不论患者体质如何,都可以对待特定症状使用特定的药物。如有需要,更应内外用药。”如患者素来多汗,苦其汗出难止,水湿浸衣,足部尤甚,内用玉屏风散,取黄芪 12g外实肌腠,固卫敛汗,严守汗出之门户;白术 10g内健脾胃,通调水道,固其水液之本;防风 6g祛风除湿,风药胜水,并且外嘱澄清石灰水加麻黄根混合白醋酸敛泡脚,一诊之后,疗效甚佳;2诊巩固继服,3诊加稻根须 10g收尾,未见复发。
2 用药特点 2.1 善用麻杏甘石合并消风散加减治疗各类皮肤病 皮肤病大多数发生在人体表面,中医文献内早有关皮肤病防治经验的记载。中医认为:皮肤病常见发病因素有:风、湿、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而中医用药,讲究理法方药,升降浮沉,这绝非简单的药物堆砌与拼凑,而是集集体所长,和各药之妙,通过配伍,使药各全其性,亦能各制其行。
赵老师看来,肺外合皮毛,皮肤疾患侧重于肺,外邪客肺,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外不得透,郁于肌肤腠理,内外和邪,遂发为病。而外邪之中,多为风湿,风热。故,遣方组药,治则治法,当以疏风,清肺,除湿为主。
辨证之后,以生麻黄 6g,生石膏 30g清泄肺热;荆芥、防风各 12g疏风宣肺;苦参、茯苓各 15g,薏苡仁30g健脾去湿;重楼、大青叶 20g,蒲公英 15g,板蓝根30g加强解毒之功,一味泽泻 15g清泄秽浊;甘草 10g调和诸药。以上几味,合而为基,药量随诊。若痒甚,加地肤子、白鲜皮各 15g;若见面带瘀色,斑疹色暗,舌有瘀斑瘀点,可适量选用桃仁、红花各 12g,丹皮 15g等活血之品,若见纳差者,加鸡内金 12g,厚朴 10g,麦芽、谷芽、神曲等消食之料。若生脓生毒,加败酱草、苦地丁各 15g,马齿苋 20g等排脓之药。如若辨证木旺侮金,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 12g,鸡血藤 20g以行气活血……总而言之,针对病机,随证治之,灵活加减。此外,他特意强调,对于过敏性皮肤病,切忌滥用虫蜕类等蛋白丰富之品,以免病情恶化。
2.2 惯用虫类,藤类药 针灸以其疏通经络,循经论治之性,决定其在经络肢体病症治疗上的特色与优越性。而赵师推崇针药并行,那么孰药当先?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对于痹症的治疗,赵师惯用蜈蚣、全蝎、地龙、僵蚕等品。中医喜好取类比象,藤者,窜也,筋者,伸也,对于经络之症,丝瓜络、伸筋草、橘络的伍用往往疗效显著,这自然取其鼓动血脉运行之性,畅达挛缩经脉之职。
因笔者实习日期之限,尚不能详尽赵师临床用药之妙,但仍然铭记,医当为广,为精。广博,不仅要有所专,更应有所全,内外妇儿,不可分而视之,针灸中药,不可孤而行之。为精,用药精确,取穴精准。以上几点,简而述之。
[1]潘华信,朱伟常.叶天士医案大全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9-381.
[2]邓中甲.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