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2011-04-13 06:51:10蔡建满
关键词:大学语文通识院校

蔡建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主持与播音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一、通识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到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几年,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紧跟其后,但成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综合素质比本科院校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受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院校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人文精神缺失。其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于本科院校并非说明不能进行通识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实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不能创新就不会发展;一个民族不能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实行通识教育也是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提升,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方面的技术要求,而且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以及交流合作和公关能力等,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积极推行通识教育。

二、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在包括语言文学和艺术、历史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在内的四个领域各选修一定比例的学分,文科学生还应选修一定的自然科学。可见,通识教育是以本国语言文学艺术的掌握为基础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中的 “通”,并不是“通才”的“通”,即样样都精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不局限于一隅。能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合作,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这些都需要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中国人读书历来强调要从“字里行间”去仔细寻找句子的含义,“字里”就是字面的意义;“行间”即文字符号本身以外的意义,读懂“行间”的意义是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推理的,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不知不觉地提高推理能力。传播学也认为,人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语言成为社会人的,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从中汲取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根据,同时也是我们的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框架。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是高职通识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大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大量的资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在大量的文字中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不仅如此,学习大学语文,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学习者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例如,静下心来读读《论语》,就会感到收获良多,譬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余秋雨先生就曾经说过,他在美国的时候读《论语》,感觉如同读乡下外祖父的来信。不仅如此,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还为读者提供了审美对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获得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蔡元培先生曾经在《美学原理序》一文中说过:“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著,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2]蔡先生的话虽是从美学的角度而言,但也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语言文学对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由于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视野受到了限制,理工科类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更为可怕的是,过重的教育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了影响;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种把二者割裂开的教育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国外有的学者称之为“单面人”,就是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大学语文。通过大学语文课,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修养。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应当成为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焦点,将这些思考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有助于扩大视野,突破自己的专业限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至少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有才。在现代社会中,高职学院的学生一方面应有某种专长,另一方面又应具有多方面才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使很多大学生走出校园后很可能是“所学非所用”,大学生面对陌生的工作岗位,只有利用通识教育所获得的学习理念和才能重新定位,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不会被现实所抛弃。当代社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这些都依赖于大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语言这个基础工具。二是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如果大学生老用一种思维方式,形成定势,不时常更新观念,就会对新事物存在距离。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对科技工作具有启发与推动作用。学好本国母语,爱读优秀文学作品,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能产生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的作用。凡尔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他的《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享誉全世界,同时代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就是受到他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所以他也多次应邀出席科学家的新闻发布会受到褒奖。三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整的人格。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为读者提供了审美对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获得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塑造完整的人格,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对即将成为复杂脑力劳动者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交替欣赏一些专业以外的高雅文学作品,往往还能从中消解疲劳,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轻松、休息,感受到语言文学“润物细无声”的妙处。因此,大学语文应当迅速从被边缘化的窘境中走出来,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高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而是首先要解除以上所说的“母语危机”,弥补高职高专学生都存在的语言缺陷。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精神文化,使阅读成为伴随其一生的良好习惯,从而培育健全的人格。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教学模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沿袭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主动阅读中外名著及各种有用书籍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名著阅读为主,以小班讨论为辅的课程实施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朱熹注. 四书集注[M]. 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马征. 蔡元培传[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通识院校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