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20例

2011-04-13 04:59:18邱蕊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肌电图夹脊臂丛

邱蕊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20例

邱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针灸科,福建 364000)

臂丛神经损伤;针灸疗法;水针;穴位疗法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中,男15例,女5例。20例患者均有外伤史并经肌电图检查明确存在尺、桡、正中、腋、肌皮神经中的1条或数条神经损伤,X线或CT检查排除局部骨折。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以损伤神经相应的夹脊穴及分布区穴位为主,如颈5-7夹脊、大椎,患侧天宗、肩井、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曲泽、小海、手三里、外关、阳溪、合谷、后溪、八邪等穴。常规消毒皮肤,根据穴位深浅选择适当长度毫针,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采用断续波,在可耐受情况下力争使患者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2.2 穴位注射

起针后取1 mL针筒,抽取甲钴胺注射液1支0.5 mg,取上述穴位中2个,严格消毒后快速进针,缓慢上下提插至出现酸麻胀等反应后,回抽无血时缓慢注射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 患侧肩、肘、腕、指各关节活动自如,肌力恢复至5级,肌电图检查示受损神经完全恢复。

显效 患侧各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肌力恢复至3~4级,肌电图检查示受损神经部分恢复。

有效 患侧各关节活动较治疗前灵活,肌力提高1级以上,肌电图检查示受损神经部分恢复。

无效 患侧各关节活动、肌力及肌电图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经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27岁,以“外伤后左上肢麻木,无力,活动障碍2月余”为主诉入院。查见左三角肌及肱二、三头肌萎缩,左肱二头肌肌力Ⅱ级,肱三头肌肌力Ⅲ级,左指屈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正常。左肩、肘关节正侧位片检查未见骨折。肌电图示左臂丛神经上干严重损害,中下干部分损害。入院后予针刺左侧颈5-7夹脊、天宗、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八邪,每日1次,针刺后取上穴中2个予以穴位注射。经1个月治疗,患者肌萎缩明显减轻,左肱二头肌肌力Ⅲ级,肱三头肌肌力Ⅳ级,左指屈肌力Ⅳ+级。治疗3个疗程后,除左三角肌及肱二、三头肌仍有轻度萎缩外,各肢体肌力恢复正常。

4 讨论

臂丛神经损伤是周围神经损伤的一个常见类型,臂丛神经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5条神经根组成。患者突然遭受暴力,筋脉损伤致使经络瘀阻,气血不畅,关节肢体功能障碍,治宜补气活血,祛瘀通络。针刺取损伤神经相应的夹脊穴及分布区穴位,直接刺激损伤局部,疏通经气,使经脉通达,气血调和。配合采用断续波可改善神经末梢周围循环,兴奋瘫痪肌肉,消除炎症水肿,激发损伤神经的活性,恢复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

甲钴胺可改善患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加强局部细胞代谢,穴位注射通过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双重刺激和药理作用,加强针感和针刺得气的持续程度,与针刺治疗配合,能更好地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10-11-30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31

1005-0957(2011)02-0131-01

邱蕊(1971 - ),女,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肌电图夹脊臂丛
夹脊穴考辨
光明中医(2022年8期)2023-01-04 20:31:58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颈夹脊”源流考略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