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与人性的真实声音
——论哈金的小说《等待》

2011-04-13 04:43
关键词:哈金等待改革开放

董 爱 华

(新乡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聆听历史与人性的真实声音
——论哈金的小说《等待》

董 爱 华

(新乡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等待》是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代表作品,情节简单却寓意深刻。书中回顾和反思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对小人物心理活动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入木三分的观察。

等待;“文革”;改革开放;人性

哈金是当今海外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作家,其代表作《等待》一经发表,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好评如潮,并于1999年和2000年先后荣获了美国文学界的两项大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哈金本人也被认为是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在《等待》一书中,哈金极富耐心地用平平淡淡的语气讲述了一个等待了18年的爱情故事,润物细无声的平实语言把普通人的爱情悲剧映衬得优美而又夺人心魄。

小说是关于等待的故事。男主人公孔林是一名军医,受父母包办的媒妁之约与乡下女人淑玉结了婚,但心里却对这位裹着小脚没有文化的妻子很排斥,婚姻关系有名无实。恭顺贤淑的淑玉一个人在家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孤独寂寞的孔林在医院的护士曼娜身上寻找感情的慰藉。孔林为了与情人最终结合,在以后的18年里一次又一次地提出与妻子离婚,但由于军队的严格规定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及淑玉的临时反悔,使得离婚一事不断地被搁置。长达18个春夏秋冬的等待对孔林和曼娜而言可谓充满了无奈和折磨,终于在18年后迎来了爱情的春天,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漫长的等待已耗尽了彼此的激情,平淡而又琐碎的日子使得曼娜失去了往昔的优雅,也使得孔林身心交瘁。这时孔林才意识到苦苦等待的结果原来只不过是另一个围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等待是一个错误。如此结局真令人唏嘘不已,不禁让人想起纳兰容若的千古一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哈金近乎平铺直叙地把小人物的故事描写得寓意深刻,而小说的背后是对历史的再现与反思,对软弱人性的无奈与思考。

一、对历史的再现与反思

哈金把故事发生的大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而中国在这跨度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大历史事件:“文革”和改革开放。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状态见微知著地真实地再现了“文革”时期近乎病态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前城乡的强烈反差及改革开放后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天翻地覆的变化。哈金于1985年移居美国,他曾亲身感受过“文革”那段特殊的年代,也亲眼看到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而今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再度回顾和审视历史,有着浓厚的反思意味。

“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令人不忍回顾却又无法抹去的一页,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承受的苦难难以言表。哈金在书中对那个时期人们思想被禁锢、人身和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自由、苛刻的律令下人人自危等现象进行了真实大胆的披露和评判。孔林工作的军队医院是一个沉闷压抑的小小世界,那里规定坚如磐石,谣言纷纷四起,人性受到压抑。书中开篇第一段便是:“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的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他们到吴家镇去离婚,每次都拿着同一张结婚证回来。”[1]1孔林对迫于父母压力娶回家的农村妻子没有感情,为了和医院的女朋友曼娜结婚,他不断地提出离婚,然而这一等就是18年,只因部队里有规定:“只有分居18年后,部队干部才可以不经妻子同意,单方面离婚。”[1]11人生如白驹过隙,能有几个十八年可以等待?美好的时光就在无奈的等待中悄然流逝。然而如此束缚人性的苛令却被严格执行了几十年,无人去质疑,无人去改变。医院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本院的一男一女在医院外面走在一起,除非是已婚或订婚的。一男一女走在一起就一定有什么作风问题吗?可悲的是这种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竟被律条予以限制,人际交流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了,足见当时社会的沉闷和压抑。文中提到的另一个人物省军区魏副政委,博闻强记,文质彬彬,且崇尚自由,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尤其对美国著名民主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感兴趣,研读多遍,可谓有文化有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人也不幸沦为时代的牺牲品,他最终因追随“四人帮”而被捕入狱。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都不可避免地烙下了历史的痕迹,哈金借助他们的痛苦经历回顾和正视那段历史,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予反思:“这些像章让人想起那场疯狂的‘文化大革命’,多少人的光阴浪费了,多少人失去了生命。”[1]236

书中不仅对“文革”那段历史作出了客观理性的评价而且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城乡反差及之后发生的物质上的巨变和精神上的迷惘也作了画龙点睛的描述。小说分别塑造了两个价值观和生活观迥然不同的妇女:具有现代意识勇于追求幸福的城市女人曼娜和具有传统观念温顺善良的农村女人淑玉。两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之间巨大反差的再现。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淑玉进城和孔林办理离婚事宜,她初次进城,貌似进入了一个全新世界,对城里前所未见的事物流露出的新鲜感犹如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当她因坐骨神经痛要在医院接受理疗时,作者这样写道:“她从来没有进过这样的房间——屋子里非常干净,四周的墙壁漆成了奶油色,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落到玻璃桌面和红木头地板上。到处都是一尘不染。屋子外面,知了在树梢轻声唱着,连这里的麻雀也不像乡下的麻雀那样咋咋唬唬。为啥部队上的人和动物都显得那么文明呢?”[1]188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城里人的非同一般的优越生活,这里完全不同于她之前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为生计挥汗如雨的乡土环境,明显的对比之下她不禁感叹不已:“城里人多舒服啊。那些小护士一年四季在屋里干活,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捂得细皮嫩肉的。她们干啥事儿都踩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谁家的闺女托生在城里真是太有福了。”[1]188淑玉这个从未走出过农村的乡下女人不仅对城里的干净良好的环境感到新奇,对城里的日常消费更是咋舌。孔林有一天早晨给她一块钱让她去理发店剪发,在农村孔华只需用一把长梳子和一把剪刀就能把她的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但在理发店里,一个胖乎乎的年轻妇女告诉她剪个头发要花三毛钱,当她得知这个价格时,“她感到好一阵不自在,像是给她们骗了一样。她从来没有这么乱花钱。三毛钱在乡下可以买半块香胰子,至少够她和孔华使两个星期”[1]192。淑玉不知道该剪成什么发型,不明白为啥理发员能够把剪刀耍得像通了电的小机器节奏分明,甚至看着猫的头前放着个盛着高粱米粥的碗也忍不住感慨:“城里人就是有钱,喂个猫也跟喂人一样。这屋里都是水泥地,哪儿来的耗子,干啥要养只猫呢?”[1]193哈金借助淑玉的眼睛再现了当时农村的无知、封闭和落后。然而这一切都在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有了显著的不同,一度闭塞贫穷的乡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地走向文明走向富裕,农村和城市这两个曾经相互独立的世界开始有了交集:村民二驴通过卖农产品和搞养殖挣了不少钱,成了村里的有钱人,他的儿子韩东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在镇中学当上了老师;淑玉的哥哥本生在村里开了个卖日用百货的铺子,做起了小生意;孔林的大侄子被村里送去学开车,成了跑运输的卡车司机;孔华离开农村来到了城里在一家火柴厂当工人,淑玉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也住到了城里。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广大的农村,曾经愚昧无知的农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开始逐步地迈向了富裕的道路。

哈金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物质生活带来的极大改善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在社会变革时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冲击和困惑。书中的另一角色杨庚就是一个反面人物。他性格乖戾,为人自私,与孔林称朋道友,却诱奸了孔林的女友曼娜。可就是这样本该受到惩罚的坏人却在改革开放后发迹了,还作为致富标兵上了电视台。典型的小人得志,这让曼娜的心理极其失衡:“这不公平啊,不公平啊!”“像他那样一个恶人咋会这么容易地发了财,还出了名?”“老天爷,你瞎了眼哪!”[1]269孔林也是“呆呆地看着电视机,心里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个恶魔怎么会如此得意?如此张牙舞爪?不仅赚了钱,还成了大家学习的典型?”[1]269他不禁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无比愤慨道:“生活就是这么不公平,这么可笑——好人无长寿,祸害一千年。”[1]269哈金借助“杨庚现象”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初期金钱冲击下人们价值观混乱的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反思意味。

二、对软弱人性的无奈与思考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简单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情话,更没有为爱不顾一切的决绝,然而平淡缓慢的语气下却彰显出了作者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洞察。

孔林和曼娜为了最终相守等待了18年,是的,漫长的18年足以显示出他们对感情的坚韧执著。然而他们的爱情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般忠贞刚烈,不似罗密欧与朱丽叶般飞蛾扑火,亦没有相濡以沫的细水流长,而是在生活的现实中不断地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曼娜一直在等待孔林离婚,可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并没有表现出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她原本有机会可以早一些和他在一起,只要她拿出些自己的钱资助孔林凑齐令他小舅子本生心动的数目,可她出于自己的考虑并不打算分担什么,最终没有任何表示,任由大好机会白白溜走。当单位给她介绍综合条件更好的魏副政委时,她并没有因为有了孔林而果断干脆地拒绝,反而还是用心装扮地去赴约,甚至开始学自行车为去省城做准备,为了给魏副政委留下更好的印象,她居然还让自己喜欢的孔林代笔捉刀写读书报告,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曼娜以爱的名义不断地等待,却又在等待的过程中且进且退。当她被杨庚强奸且事情被众人所知之后,她身心疲惫,“经过这些变故之后,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心一意等着孔林离婚”[1]181-182。直到此时,当她已经没有了别的任何退路时,孔林才彻底成了她心里唯一的选择。反观孔林,等待爱情的路上亦是充满了犹豫徘徊和矛盾,缺少了男人的那份大气和果断。他喜欢曼娜,却又主动把自己的表弟介绍给她;当大胆外向的曼娜创造机会和他独处想要共度良宵时,他表现得非常冷静,害怕因此丢掉饭碗却又做春梦与人缠绵;当得知曼娜被介绍给了魏副政委时,他心里感到有些难受,但“同时,他又感到卸下负担后的轻松。这个最新的发展意味着他用不着每年夏天都要想法子离婚,用不着去捅乡下的那个马蜂窝了”[1]124;他为了晋职加薪不受到影响,可以情愿继续拖延离婚;他苛责自己已有家室不该再谈情说爱,却还向往古时的一夫多妻制,“他记得在旧社会,有钱的男人都有三妻四妾。这些地主资本家真有福气,能享受那么多女人!”[1]36哈金平静的叙述中融入了对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描述,显示出了他对人性深层次的把握。

孔林和曼娜经过18年的马拉松苦恋,终于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生活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他们从此过上童话般美好的日子似乎顺理成章,可结局却完全出乎意料。一直等待的爱情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是如此不堪一击,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原来不过是一地鸡毛,他们执子之手,却无力与子偕老。婚后的曼娜变了脾性,近乎歇斯底里,孔林也丧失了曾经的温情,没有了激情和活力。他开始怀疑多年的等待等来的不过是一个错误。当又一次和曼娜发生争吵之后,他独自走向医院后面的小山和灵魂深处的自己不停地对话,越是接近真相,他越是惊呆,然后他就开始咒骂自己:“傻瓜,你等了十八年,却不知道你真正想要什么!十八年啊,你的青春、你最宝贵的年华,流走了,荒废了,只等来了这一场该死的婚姻。你是个头号大傻瓜。”[1]280他对历经漫长的等待才拥有的现有的婚姻充满了痛苦和绝望,却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他甚至想过逃跑,却也知道:“一旦他抛弃了家庭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会被悔恨所压倒。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良心永远不会安宁。”[1]284春节快到时,他来到淑玉和女儿的家看望她们,屋子里传递出的欢快幸福的感觉触动了他,“听着淑玉和女儿在厨房里边边唠嗑边做饭,一种在自己家的温暖感动得他直想哭”[1]287。那一刻,他心里后悔了吗?愧疚了吗?他不断地反思自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继而非常确定若是在爱情和安宁这两者中作出选择,他宁肯选择后者。“他向往一个舒心的家庭。世上有什么地方能够比这样的家更美呢——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看看书,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睡一个不会被打扰的觉”[1]288。淑玉给他的是安宁和舒心,原来他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心灵归宿。哈金在小说结尾处显示出了他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对人性的盲视与弱点的犀利观察。

三、结语

《等待》作为哈金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的写作实力,这部小说情节非常简单,但却意境深远,可圈可点。哈金在书中勇于正视“文革”那段灰暗的历史,并借孔林之口作出客观评价和反思,他敏锐地触及了改革开放的实质,对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提高给予肯定,但同时也以小见大地指出了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价值观迷失的茫然,并对人性的盲点作了深入的刻画。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我们从中聆听到了历史与人性的真实声音。

[1]哈金.等待[M].金亮,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李庆.论《等待》中的反思意蕴[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卫景宜.社会转型与伦理的困惑:再论《等待》的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4]书玉.《等待》的意外——聆听小说的声音[J].读书,2001(11).

[5]施站军.《等待》:不耍花招的杰作[N].中国图书商报,2003-02-28.

[6]徐颖果.美国华裔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海林]

I106.4

A

1000-2359(2011)06-0339-03

董爱华(1957-),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

2011-08-23

猜你喜欢
哈金等待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信封里的头发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伪夏日
The BoaT rocKed BuT The earTh didn’T MoVe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