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问题的生态价值批判

2011-04-13 04:43
关键词:商家时尚资本

李 凡

(《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31)

现代消费问题的生态价值批判

李 凡

(《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31)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消费问题已经和文化联系起来,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认为通过建立所谓的合理、合度以及合宜的消费方式就可以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实际是一个幻想。因为这种提法只强调了公民的责任而忽略了政府应负的责任。事实上,在强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过分看重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无视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是造成今天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消费社会以及我们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消费的无限性和环境可负担能力的有限性,只有正视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生态;消费;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的逐步加剧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危机意识,如何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每个人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架构自己的理论,以期找到一个通往真理殿堂的梯子,在那里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似乎找到了那把钥匙,那就是资本。资本成了造成全世界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正是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毫无顾忌、不计后果的掠夺才得以产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合乎实际的真知灼见。但是笔者觉得一个更细微的却又长期未被人们重视的问题恰恰开启了一个研究生态问题的新路径,它就是消费。

为什么笔者要选取消费作为研究生态问题的新起点呢?众所周知,资本运行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消费是剩余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或者换句话说只有通过消费的完成,剩余价值才能产生,资本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作用。对于消费在资本增殖中的作用,马克思曾说:“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1]26可见在资本的运行过程中,消费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消费水平的高低俨然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消费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了现代社会的一大景观。在这种背景下,将消费作为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一个新思路无疑是恰当且必要的。

不可否认的是,学界对消费问题一直保持着一种极大的热忱。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鲍德里亚,学界围绕着消费问题不断推进和深化着自己的研究。而且,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开始有学者将消费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提出消费主义思潮是内在于人自身的、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观要素。要建设一个生态的、文明的社会,对消费主义的挞伐必不可少,而建立生态的消费方式也是大势所趋。所谓生态的消费方式就是指一种对自然生态结构、功能无害(或较少有害)的消费方式,即合度、合宜、合道的消费方式,反对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有待商榷和进一步研究的。所谓的合度其实是一个较为虚幻的、难以把捉的名词,毕竟我们没有也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去衡量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否合度。同样地,把过度消费定义为不顾自身经济能力与实际需要、过分地追求感官满足、超出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也仅仅达致概念上的正确性。在面对现实情况时,这种理论往往处于失语状态。正如当一个人为了结婚不惜掏出毕生积蓄,并向银行贷了一笔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还完的贷款去购买房子的时候,我们无法断定他的消费行为是否属于过度消费。想要建立一个生态的消费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生态问题的解决仅仅寄托于每个公民自觉地产生一种合度、合宜、合道的消费方式就不免过于理想化了。因为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选择和判断,它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将消费行为简单化的做法实际上逃避了政府在生态问题上应付的责任和义务,因而是无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的。

在现代社会,消费已不可能成为消费者意志或意向的单纯表达,它还是一种关系的建构。鲍德里亚曾经说:“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2]马克思也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条件下,消费所体现的是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的“消费自由”,无产阶级在现代社会中只能享受被其所生产出来的物品所奴役和压抑的自由。正因为如此,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才切中了生态问题的根源。

消费是和资本密切相连的,因此学界在研究消费社会、生态问题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忌讳颇多。事实上,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在我们选择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资本就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因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增长动力同样存在。首先,企业家并不满足于只是赚取足够的生活所需,他们希望赚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时刻准备着冒险,把赚来的钱再去投资,并且努力工作。其次,他们不会或不能消耗完所有的利润,而是希望在下一年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将其利润的较大部分用来扩大企业。再次,存在着一种经济增长的外部强制,资产阶级不能说“足够了”。如果一名资本家不利用大规模经济,他的竞争者就会这样做并把他挤出商业圈[3]186。而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也并不是选择了一种更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是在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每一个人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共同富裕。所以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在最终目标上大相径庭,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依然要遵循资本的逻辑。

资本的运行逻辑是G-W-G,即货币——商品——货币(包含剩余价值),因此资本逻辑的起点是生产,终点是消费。为了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必然要尽量多地生产出可供消费的产品,其结果是大规模的商品堆积。而仅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剩余价值依然无法实现。这时候,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就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可以说,消费是实现商品价值、产生剩余价值的重要一环,是整个资本逻辑正常运行的关键。不仅如此,消费还引导了生产的方向,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把需要再生产出来”[1]28-29。在现代社会中,正如消费已经不是消费者的单纯意愿一样,需要也已经不是消费者个人的事情。资本和消费构建了一种社会建制,人的需求在其中沉溺并成为一种被生产出来的需要。“在一个试图(只)通过物质生产来满足需要的体制里……将总是存在这某一层次的‘物质幸福’中有一些新的、未被满足的基本物质需求,因为这一体制必然会刺激新的奢侈品的生产,而这些奢侈怕不久就会变成新的基本物质需求的组成部分。这种体制太穷了……前天是收音机,昨天是黑白电视机,今天是彩色电视,明天将是三维的图片放映机”[3]252。

如果我们仅仅把消费看做资本运行中的一个环节,那么消费不足以对当今的人类生活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事实上,现代消费已经不单单是资本逻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而是和文化混同起来,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从而引起人们在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节约已经过时,消费成为时尚,甚至一度成为每个公民为社会应尽的义务。那么消费主义何以在当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出现?消费主义为何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呢?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就要回顾一下消费文化的发展史。消费文化伴随着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而兴盛起来。资本在世界每个角落、每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情况迫使人们遵照资本的逻辑办事。资本的最终目的是增值,而消费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工具,因此,可以说消费文化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预设的。其次,消费观念要被大众所接受直至演变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旧有观念的革命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观念里,传统的禁欲主义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竭尽所能地获取财富并适时地消费掉它才是应该予以鼓励的。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能消费和消费多少俨然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再次,消费观还与社会基本结构的特定安排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消费观念的最终确立与民主、平等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后者是消费观念确立的社会基础。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社会可支配资源的获得是通过等级的差异保证的,社会被严格地分层,而每一阶层允许消费的物品被严格地规定,不得逾矩。这种消费方式一旦被确定下来即被接受为一种制度和习惯。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对物的依赖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被打破,人们确立了一种建基于资本和货币之上的相对民主的社会制度。与此相应的是消费方式的改变。原来属于特定阶层的消费品进入了大众领域,成为一种可被大众所购买到的商品,只要你有足够的钱的话。因此,民主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使得大众消费奢侈品成为可能。“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界线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层阶级所树立的荣誉准则很少阻力地扩大了它的强制性的影响作用,通过社会结构一直贯穿到最下层。结果是,每个阶层的社会成员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并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4]。

尽管民主和平等的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有机会消费同等的奢侈品,但实际上能否最终完成奢侈品消费却取决于金钱的力量。也就是说,奢侈品消费依然只属于少数拥有足够货币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身份确定等等均被还原为消费行为,这是因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身份和地位的显现只能通过物的依赖性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要表达我的身份、地位就只有通过物的方式。在人们抱着展示自己社会身份的心态而进行消费的时候,商品的身份价值或社会标志价值便得到了实现[5]5。消费就因此承担起了本不属于它的职责,并通过购买、饮食、穿着等方式传达着消费者给它设定的多重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确定人身份高低的要素不再是所属的阶层抑或是所从事的行业,而是经济地位,而体现一个人经济地位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消费水平。消费社会中的人不得不通过展示自己的消费能力来获取他人对其身份、地位的认同,而消费能力的大小也体现了一个人身份的高低,社会就通过此种方式重新划定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而人们也通过模仿上一阶层人群的消费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因此,在现代社会,消费和文化被混同起来,人们很难在其中分辨出是在进行消费还是在表现个人意志,消费文化由此确立。

消费文化一旦确立,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已经不再把节约当作美德,荣誉和贡献也不再被放在第一位,相反,能否获得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更高质量的消费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消费文化造成了以下的问题:其一,越来越多虚假需要的出现。前文已经提到,资本逻辑必然造成大规模的商品累积,它需要大规模的消费群体来消化这些商品。商家不能等待消费者来消费,相反他需要控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让消费者主动来消费。而广告和时尚便成为商家有力的武器。通过广告,商家以一种预先给予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将商品的真实功效和附加意义一并呈现给消费者,使消费者陷入到一种人为设定好的消费环境中。而通过掌控时尚,商家掌控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为毫无疑问,每一次时尚的变化都推动了商品的消费,因而,对于商家来说,发现时尚并推动它就成了他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时尚被等同于时髦,时尚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积淀消失殆尽,时尚不再是植根于人的心里结构之上的借助于饮食、服饰等物的形式而完成的一种设置,而成了商家的一种经济行为,并不断地被庸俗化;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意愿的表达,而体现为认同。人们因为认同而消费,又通过消费来表现对某种时尚的认同。“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5]90。这样,商家因为掌握了时尚而控制了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制造了一系列的虚假需求。其二,越来越多的虚假需求的出现,使得社会无法发现和解决过度和多余消费的问题。在消费社会中,时尚不仅仅具有文化意义,它同时具有经济意义。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时尚已经脱离了它原本的展现真理和意义的精神,而成为商家控制之下的谋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这是因为在商品社会中,要使消费者超出他的实际需要而投入到虚假消费的洪流中,就必须创造一个疯狂消费的环境,而时尚推动了这个环境的构成。“(a)消费在本质上是一个受他者引导的活动;在其中(b)起支配作用的是社会地位的保持或提高;(c)浪费背后的潜在动机是模仿和竞争,处在低级阶层的人仿效高层阶层显示的样式;(d)精英阶层(天生就受“新潮”吸引)为了维持他们的优越地位,必须不断地接受新奇的时尚和消费新奇的商品”[6]。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以下信息:首先,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成了一个被控制的过程。其次,消费的能力和对时尚的掌控度是不同阶层的显性表现,引发疯狂消费的根源是较低层次的阶层不断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意愿。再次,时尚在某种程度上是较低层次的人对较高层次人的模仿,是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物化表现。最后,时尚是一个不断自我推动的过程。更高阶层的人为了显示自身的地位就必须时刻表现自己在时尚上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某种时尚一旦被大众接受,就意味着要有新的时尚去代替旧的时尚,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模仿和创新。可以说,时尚创造了一个有魔力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消费、时尚与商品增殖联系在一起,人们已经不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炫耀加入到了消费的大军中。因此,这样的社会永远是一个“短缺的”社会,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对时尚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就更为广泛的消费者选择而言,欲望的永久不满足被发现了。(而且,更普遍的是,就自由而言,欲望的永不满足也被发现了。)消费的促进,犹如自由的冲动,导致了自身满足的不可能”[7]。其三,消费文化的盛行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巨大浪费。商家想要迅速地卖掉商品从而实现资本增值,就需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同阶层的消费者以及同一阶层内不同追求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都不尽相同,商家为了满足这些繁多的、差别化的需求,就需要生产出更加细致化、差别化的商品。所谓的细致化和差别化就是强调这种商品对其他同类商品的新奇之处,因此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也往往更看重商品的“新”和“奇”,尤其是新一轮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是各种新产品的追捧者;而商家也看准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癖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商品的宣传上,并且在商品的宣传中也更突出对商品新奇之处的介绍。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新奇之处在功能和使用效能上却差别不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手机。一个商家新推出了一款手机,作为一个通信的工具,手机的功能是相差不多的。但是商家却在手机上附加了各种不同的额外价值,从彩屏到和弦再到可视通话,这些附加在手机上的价值激发了人们不断追求新潮、淘汰旧货的热情。而伴随着手机不断推陈出新的却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四,消费文化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为的产物。早在工业社会的最初阶段,在资本逻辑的影响下,社会就开始了生态恶化的进程。而发展至今,尤其在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并大行其道之后,生态危机的爆发更是愈演愈烈。这些不得不说和消费文化的特性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时尚的推动还是资本自身的特点,作为一个产自资本逻辑同时又独立于资本逻辑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将整个社会卷入到了“短缺”消费的洪流当中,使得这样的社会永远处于“不够”的假象中,从而无法对于市场信号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其结果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家挤入到对某些新奇产品的开发中,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到已经过剩的领域中,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商家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复制性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超出自然承受能力的去开采能源,从而造成人和环境紧张关系的进一步加剧。

消费文化的确立是资本在全世界大肆扩张的产物,也是资本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消费主义思潮席卷全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造成了生态危机爆发的加剧。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223.

[3]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凡勃伦.有限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

[5]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0.

[7]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70.

[责任编辑张家鹿]

B82-058

A

1000-2359(2011)06-0019-04

2011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0BZX009);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

2011-08-14

猜你喜欢
商家时尚资本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No.4 快手电商:已帮助至少50万线下商家恢复生意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