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巍 巍
(呼伦贝尔学院 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辅导员因其特殊的使命、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身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辅导员工作饱含着太多的诗意和艰辛、太多的获得和奉献、太多的追求和跋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之爱在辅导员心中流淌不息,教育使命在辅导员生命中延续不止。一代代辅导员执著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情怀,在教育的路上,启迪蒙昧的心灵,点亮人生的路灯。在清贫中坚守责任,在坚守中甘于奉献,在奉献中无怨无悔地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殚精竭虑地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一个优秀的辅导员除了具备热心、爱心、责任心以外,还必须拥有一些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智慧地建设班集体。
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强调辅导员主导地位的“管理主义”模式;一种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管理模式。前者强调学生要听话、要守规矩,辅导员怎么说,学生就要怎么办,辅导员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淡化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后者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启发、引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这种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有利于唤醒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而易见,后者是我们提倡的班级管理方式。然而,“知易行难”,在班集体建设中,辅导员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呢?
首先,师生共同探讨确定班集体建设的目标,激发全体学生为之而奋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
其次,师生集思广益,精雕细琢地建设班级文化(班名、班训、班徽、班旗和班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和灵魂。建设班集体,光有目标和口号是不行的,还必须把学生心目中的班集体“物化”,建设班级文化,确立班级的名称、班旗、班徽和班训等。这个过程必须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最后,实施“轮流执政”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做自我管理的主人。
“坚信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个学生的助手。”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坚信”,是指我们要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相信学生。
二是“每个”,是指不是一部分优秀生,不是一部分学生干部,而是“每个”学生,没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色。辅导员常常觉得那些班干部、好学生是自己的助手,能帮自己做工作,而那些淘气的学生就不是助手甚至是工作的障碍。这样思考问题,就真的容易把助手逼到对手的位置上。教师必须坚信: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或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你是他的助手。
三是“学生是你的助手,你也是学生的助手”,是指师生之间互助关系的建立。教师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那些后进生,教师在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帮助教师提高了教育水平。—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辅导员工作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集体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教育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首创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辅导员的助手”不容易,这需要辅导员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成人”的目的在于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与提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而“成才”的目的在于业务技能的锤炼,要让学生夯实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在实践的磨炼中,在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有生存能力,能创造财富。那么成人与成才到底孰轻孰重呢?陈毅元帅曾经说过:“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成人比成才重要。
“成人”是头等重要的事,人性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我们教育的使命应该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应占有优先地位。我们要用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心灵里播下高尚人格的种子、人性的种子、博爱的种子。教师教不好学生一门课,影响的可能是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教不会学生做人,没有人性,就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把美好的人性植入学生的心田。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却表现出忽视学生人性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这种“以分为本”取代“以人为本”,只重学生一时的成绩、忽视学生心灵成长的情况,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能人。
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教育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爱、感恩和温情的种子。怎样除掉野草,柏拉图的弟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铲子铲”、“用火烧”、“用石灰烤”、“连根拔掉”。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为什么它们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一是他们忽略了“野草”的特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按照这些弟子的方法,只能暂时地除掉野草,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即使用这些方法除掉了野草,地上也会出现或深或浅的伤害的痕迹,一块完整的土地也会因此而变得满目疮痍。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草地上种上庄稼,精心呵护庄稼的成长,茁壮成长的庄稼剥夺了野草生长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土壤,导致野草干枯而死。同理,当学生出现了不良品行时,教师的强制和暴力可能起到暂时的压制效果,但是同时也可能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师生关系。因此,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教育和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播爱、温情和感恩的种子,用优秀的品行引导不良的品行。
其次,“一两的预防胜于一磅的治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之所以野草杂生,是因为土地荒芜给它们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之所以品行不良,与学生精神的空虚密不可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尽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休叫少年的心灵空荡荡,要在少年的心灵里确立起对某种神圣的和不可违背的原则的深刻信念,对某种唯一正确并与真理相符的原则的深刻信念。要让这些唯一正确的道德真理成为少年明亮的路灯,成为向他指引正确道路的星辰。”
教育,要滋养美好的人性,要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学生的心田……总之,教育就是要让美德占领学生的心灵!
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一向如此”、“本来就这样”在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约束着人们的步伐。只有打破这些思维定式,世界才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打破思维定式是一种智慧、一种素质、一种创新。教育必须不断打破思维定式,才能不断前进,开拓新的境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思维定式,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个方面:
(1)我们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什么是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它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应注意三点:其一,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式,以避免在向学生提问的时候陷入学生的思维定式;其二,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一些观念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常常是因为这些观念来源于某些权威,或名人说的,或教师讲的,或书本上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本中叙述的理论,或对课本的编排布局重新整合,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刻意寻找老师在讲课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勇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三,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常规,善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给予他们充分表达和思考的时间,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和约束学生。
(2)辅导员在工作中,在处理学生问题、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也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在做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时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显然,基督徒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可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回答。之所以会这样,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提问的角度而已。在辅导员工作中,有时也只需换一个角度,但是却常常会带来奇妙的效果。比如,虽然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守信的榜样。但是,有时为了缓和学生与家长的矛盾,为了解决同学间的矛盾,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辅导员不妨说点谎话。说谎不等于包庇纵容,也不是瞒天过海,更非尔虞我诈,而是一种应变、一种策略、一种方法,目的是巧妙而彻底地解决矛盾。当然,这谎要说得巧,说得适度、适量、适时、适人,不能有漏洞;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了。总之,打破思维定式,换个角度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