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战略性思考*

2011-04-13 02:43
关键词:台独两岸关系和平

管 颖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前途,是中国和平崛起历史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台湾问题既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重大国际战略问题。观察、思考和处理台湾问题需要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视野,从中华民族长远根本利益出发,在和平发展总体战略下谋篇布局,把对台政策建立在对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正确判断、对台湾岛内主流民意与政党政策的科学分析、对外部干涉国家的战略意图的准确判断之上。

一、冷战结束带来新形势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动带来中美战略关系、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双方及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国、美国、中国台湾地区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日趋复杂微妙,台湾问题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这一新形势使两岸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

首先,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带来中美战略关系的转变。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使中、美、苏三角战略结构不复存在,一极独霸的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1992年9月,布什政府公开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扩大并升级对台军售,标志着冷战中结成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终结,接触与遏制并举成为此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台湾在美国的双轨对华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的“以台制中”战略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的政治冒险,成为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次台海危机爆发的最大外部诱因。台海危机凸显了台湾问题在区域安全中的敏感性、重大性,促使美国开始转变对台姿态,压制台湾的“麻烦制造者”,以避免台海局势出现武力相向的战争局面,在台湾问题上出现了与中国互动合作、“共同管理的迹象”。[1](P288)

奥巴马上台后遭逢华尔街金融海啸,一度喊出要与中国“同舟共济”。在台湾问题上,2009年11月17日的《中美联合声明》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不过,这种被称之为“G2时代”或“中美国时代”的景象,不久即淹没在“重返亚洲”的喧嚣中。美国防部长盖茨明确表示:不管中国政府是否反对,美国都将信守“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对台售武,“协助台湾拥有足够的防卫能力”。[2]对单极世界秩序的追求决定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立场。

其次,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的发展道路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两岸关系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加速催生了台湾的政治转型,使政党轮替制度化;另一方面大陆选择了市场经济路线,主动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之中。两岸关系由此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冷战结构的解体,西方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一国际背景下登场的李登辉,为了稳固作为“本省人总统”的执政权力,一方面借着推进国民党的台湾本土化转型和终结“党国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挑起“省籍”、“族群”对立,打击、排斥异己;另一方面通过“修宪”和“冻省”,从法律和行政上切割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传统联系,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台湾的政治生态由此激变,台独势力迅速崛起,并在2000年成功夺取执政权。此后,在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政治势力的操作下,“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逐渐被扭曲成“体系性的台湾主义”,[3]成为民进党公开挑战“一个中国”,谋求“台湾正名”、“公投制宪”、“法理台独”的思想武器和舆论工具。从李登辉到陈水扁的18年间,台湾问题彻底跳脱了国共内战遗留问题的历史框架,被掺入了国族认同和制度、文化冲突的成分,战后两岸对立的焦点由“法统之争”转变为“统独之争”。

另一方面,大陆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确立了市场经济路线,并把和平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抓住国际和平的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成为内外政策的核心。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台湾岛内变化了的政治生态,大陆适时调整了对台政策。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针下,划定“一个中国”的政治底线,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江泽民)的同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通过《反对国家分裂法》表明了反对台独的坚定意志。其结果一是促使美国逐步转变对台姿态,在台湾问题上呈现出中美“共管的迹象”;二是促成国共两党的和解和两岸反独统一战线的形成。

最后,两岸和平发展关系的确立微妙地影响着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大国战略关系。2008年国民党重掌台湾政权后,承认两岸存在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基于“宪法一中”原则,订立“不统、不独、不武”之两岸政策方针,明确表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4]两岸问题应由“两岸双方来解决”,[5]两岸关系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而“非国与国关系”,[6]未来“不排除统一选项”。[7]这些积极表态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有了基本政治基础,和平发展成为双方的共同追求,为未来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启动两岸政治、军事议题提供了可能前景。

两年来,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进展。两岸之间签署了15项协定,达成2项共识,双方年度贸易额逾千亿美元,人员往来2009年突破540万人次,大陆的善意政策使台湾得以参与世卫组织(W HO)、亚太经合组织(A PE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台湾与新加坡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顺利进入议程,透过上海世博盛会台湾成功走向世界。不仅如此,由政府授权、官员参与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呼之欲出,大陆的“海西规划”使两岸制度融合具有了现实可能,而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的进行开启了两岸军事安全交流的大门。从“全面三通”到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再到文化、教育议题协商,最近有台湾学者指出,两岸关系已走到“胡六点”的“第三点”,①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六点意见:(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而大陆学者则认为“已进入到第五点”。[8]

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巨变对美国的亚太战略和大国战略关系的微妙影响——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国力量分布加速转移的背景下——深刻地显现出来。无论是早先美国加强关岛军事基地军力部署的举动和日本单方面改变与那国岛上空的防空识别圈及在冲之鸟礁展现出的战略意图,还是近来美国“重返亚洲”后从南亚到南中国海利用领土问题、半岛紧张局势加紧围堵中国和日本借助钓鱼岛争端,加强西南方面军力部署的举措,无不反映出美、日对金融危机后加速崛起的中国以及快速走向融合的两岸关系的深切忧虑。尽管美、日表示乐见两岸关系改善,但在脆弱的中美、中日战略互信下,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展现出的未来前景显然已使美、日感到不安。台湾对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使得两岸关系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美、日两国的神经,最近有关美国不满台湾未能向其“充分报告两岸谈判细节”的报道,[9]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心态。

二、两岸关系的现实与中心任务

2008年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分界点。此前的60年是两岸对立对抗——由“法统”抗争到“国家、身份认同”对立——的时期。2008年之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下遵循“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原则,开始朝着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方向迈进,“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双方的共同追求。尽管处在分治状态下的两岸仍存在着诸如“一个中国”的解读、台湾外交空间及“统独”等争议,但两岸关系毕竟已从相互封闭状态走向了互相开放,从对立对抗走向了交流融合。这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基本现实。

观察、思考和处理两岸关系,首先要对台湾地区内部的“民意”——对两岸关系及其走向的基本看法——有一个客观认识,这是认识及判断岛内主要政治势力的两岸政策及其走向的基础。而要做到客观认识台湾地区的民意,就需要进行“世代”分析。这是因为,不同世代的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取向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身份认同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差异往往会很鲜明。而这些差异恰恰是我们对台政策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最近10年岛内诸多结果大致相近的民调资料中,2003年和2010年的调查数据最具指标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2003年和2010年在两岸关系上是非常紧要的年份。

(一)2003年8月 TVBS民调中心关于“统独”问题的民意调查

表1 TVBS民调中心2003年8月民调数据

2003年正是民进党政府为了翌年的大选连任,在“统独”问题上翻云覆雨的一年。而2010年则是两岸和平发展关系得到巩固的一年,也是关乎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战选情的台湾县市长和五都选举进行的年份。因此,这两个年度的民调结果应该更加具有标志性。

从上表调查数据看,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由未成年到中年(13-39岁),“独立倾向”逐年减低,“维持现状”比率逐年上升;而由中年到老年(40-),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二是80后、90后世代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的态度明显不同于其他世代,选择“统一”的比率分别是29%和44%。三是50岁以上世代的人“独立倾向”最为强烈,并且与年龄成正相关性。而居于中间的世代选择“维持现状”的比率最高。由此,可以对各世代的政治取向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60岁以上世代的人出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接受的是“皇民化”教育,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政治取向已经固化,比如李登辉之流早已不把自己视为中国人,所以台独意识表现得最强烈。

第二,50岁世代的人成长于二战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外省人”残留着强烈的国共对抗意识,而“本省人”经历了国民党迁台后的整个威权统治过程,对于国民党统治下的“省籍”、族群歧视政策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出头天”思想、“台湾主体意识”甚至“台独意识”很强烈。

第三,40岁世代的人生长于台湾,在“本土化”、“民主化”浪潮中成长发展,不管他们的省籍背景如何,事实上对祖国中国缺乏甚至完全没有概念,情感淡漠。所以,这个世代的人对“统一”往往具有较强的抗拒、排斥心理。

第四,20-30岁世代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成长起来,接受的是现代国际化的教育,旧的思想框架的束缚较少,加上目睹大陆和平崛起的成就,感知两岸合作融合的实际利益,因此对祖国中国的认知、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能够具有不同于其他世代的视野和积极思考。

(二)2010年度的两个民意调查

2010年8月,台湾《旺报》有关“台湾民众对两岸看法大调查”的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大陆对台湾发展愈来愈重要,49%的受访人希望进一步了解大陆。[10]

8月20~26日,台湾《联合报》关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调查结果显示: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比率为51%,创该报自2000年起10年来同类问题电话调查的最高值。另外,47%的受访者对大陆民众持“负面”印象,远远高于38%的“正面”印象。而对两岸政治、社会与经贸关系的“评价稳定”,并未因ECFA的签署而发生明显变化。[11]

上述两个不同侧重的民调结果传递出喜忧参半的信息。喜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有近七成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大陆对于台湾未来前途的重要性,近半数的受访者希望进一步了解大陆,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刻意诋毁、抹黑、抵制大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企图已经破产,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已难改变。忧的是,岛内拒统倾向有增无减,并未因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积极成果而发生转变。2010年岛内进行的两项重要选举——县市长和五都选举——的结果也表明,“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并未因两岸关系质的飞跃而出现令人鼓舞的变化,说明民进党在岛内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影响力依然强大。在台湾政党轮替常态化和复杂多变的地区国际形势背景下,意味着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仍然带有流动性。

综合分析上述两个不同年份的调查结果,总体上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第一,台独分裂势力在岛内注定将走向没落。岛内年轻一代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世代的认识和思考,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希望所在。如果两岸良性发展能够为台湾地区的年轻一代创出更多事业上的发展机会,如果祖国大陆的和平崛起能够使每个炎黄子孙切身感受到不曾有过的荣光与国际尊严,“台独”在岛内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仅如此,岛内反对两岸走向统一的声音也必将日趋衰落。

第二,两岸统一任重道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历史阶段。台独势力之所以能在岛内兴风作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岛内民众对大陆尚存在较深的抵触心理和负面印象。这种抵触心理和负面印象直接影响了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走向问题上的政治取向和判断,给民进党为代表的各种分裂势力提供了政治操弄的空间。要消除台胞对大陆的抗拒、排斥心理,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方向,努力推动两岸实现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唯有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和平统一;另一方面,要在保持经济稳步、良性增长的同时,坚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自身的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搞好。两岸制度之争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让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三、美、日影响因素及其战略意图

两岸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涉及到大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存在着外国干涉。两岸问题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在观察、处理两岸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两岸双方的单一层面上。否则的话,就可能导致对台决策因一叶障目而出现失误。

美国过去、今天和将来都是影响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冷战时期,美国把台湾视为实施东亚军事安全战略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冷战结束后,美国把台湾作为牵制中国的战略工具。美国的台湾政策有三个基本点:第一,保持与台湾的“特殊关系”,维持台海分离现状;第二,不容许台湾挑起冲突,使美国卷入战争;第三,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基于此,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采取一种所谓的“平衡政策”,一方面坚持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海问题,坚持对台军售,另一方面反对片面改变台海现状,反对台独。

对于拒绝接收“一国两制”统一模式的台湾当局来说,美国的立场使其与大陆的政治博弈成为可能。马英九的“三不”政策不仅代表了岛内主流民意,而且与美国的利益相契合。他对两岸军事、政治议题的消极态度,与美国的态度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台湾被视为“全球化时代中国跨越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战略枢纽”,[12]两岸一旦建立起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仅美台“特殊盟友”关系将会发生变质,而且其外溢的政治效用将推动两岸加速走向统合,从而颠覆战后美国精心构筑的西太平洋战略格局。在当前中美战略互信十分脆弱的背景下,这绝对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作为霸权国家,美国不会放弃“主导两岸关系”的企图,[13]也不会坐视两岸关系发展出可能对其世界霸权的“威胁”。

日本是影响两岸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在台湾问题上,包括在对待致力于和平发展崛起的中国的态度上,日、美之间具有高度的战略默契和利益一致性。二战结束后,中日双方还没有来得及清算战争问题,两国关系就因冷战爆发被定格在敌对关系上。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与台湾缔结了“日台和约”。因为有杜鲁门政府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所以日本在“和约”中只宣布“放弃”对台湾的主权,没有涉及台湾的归属。[14](P161)在1972年的中日建交《联合公报》中,日本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场”,[14](P173)也没有就台湾的主权归属明确表态。时至今日,在大国力量分布因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转移,国际体制进入变革重构时期时,面对快速发展的两岸关系,日本终于借助前驻台代表斋藤之口表明了态度。②2009年5月1日,在台南一所大学举办的研讨会上,日本对台窗口机关“日台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代表斋藤正树公开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言论,暗示日本对台湾仍然拥有“剩余主权”,招致马英九政府的“严正抗议”,被迫于当年底辞职。(管颖、范强:《冷战后的台日关系——以台湾当局的对日政策为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专刊,第126页。)“斋藤失言”事件反映了日本对两岸关系前景的忧虑与不安。

日本对台湾有着不同于美国的“特殊情节”,长期以来一直把台湾海峡视为“海上生命线”。如果说美国介入台海问题是出于霸权国家追求“绝对安全”的战略需要的话,那么,日本插手的目的则是为了确保生存安全。正因为如此,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企图心比美国更大”,[15]对两岸关系走向比美国更具危机感。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逐渐从幕后走上前台。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蜜月期”,日、台政治与军事关系取得长足进展,事实上结成了安全联盟。2005年,美、日公开把台海问题纳入“共同战略目标”,表明日本政府已下定了必要时助美武力干预的决心。

民主党执政后,面对今非昔比的日台关系,采取软硬兼施手法,一方面通过恢复渔业谈判等手段笼络台湾,另一方面加强在临近台湾的西南岛屿的军事部署,显示出更加长远的战略思考。2010年在东亚地区安全形势一度险恶化,中美关系趋紧的背景下,一些日本政客伺机访台,要求重开日台“安全合作”,以“增进两国关系”。[16]“拉台制中”战略意图昭然若揭。

四、把握机遇,实现“四大”

台湾是战后美国针对中国构筑的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枢纽,美国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称其“是未来太平洋中最关键之处”,认为“谁掌握了台湾,谁就控制了亚洲大陆整个海岸”。[17]正因为如此,美国不会改变现行对台政策,日本也还会继续伺机而动。

印度洋、中亚和台湾攸关中国国运,其中尤以台湾最直接、紧要。中国要掌握解决起自黄海终至南中国海一线受到侵犯的海洋领土问题的主动权,有效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就必须消除台湾瓶颈;要破解美国日益收紧的C型战略包围圈,挺进太平洋,就必须走好两岸关系这步大棋。这是中国与美、日外部干涉势力和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力量、意志与智慧的较量。要赢得最终胜利,必须戒除急躁情绪。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硬势力”还不够硬,距离“民富国强”的目标还差得很远,还不具有使美日同盟在台海问题上改弦更辙的实力,台湾岛内还存在着仰仗美、日干预的幻想;另一方面我们的“软势力”还过于软,体制上的问题还很多,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使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的治理模式,还没有确立起国际话语权,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消极负面印象和距离感还比较大,对未来两岸走向统合的抵制心理还很强。换句话说,在目前美国一极独霸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尚不具备实现和平统一的综合国力。主客观条件都要求我们必须务实面对两岸关系的现实,把握好两大机遇期,努力推动两岸关系走向“四大”。

一是要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加速完成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下一轮质的飞跃作好准备。实现中国统一,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而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长期的和平发展逐步达成。当前国际体制正处于变革重组时期,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争取一定时间的和平发展空间,对于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至关重要。

二是要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这是实现两岸最终统一必不可少的历史过程。两岸在隔绝对抗60年后终于迎来“全面三通”、“和平发展”的崭新时代,反映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追求,值得倍加珍惜。无庸讳言,两岸之间还存在诸多争议甚至重大政治分歧,比如马英九政府消极对待“一中”,回避谈论“统一”,坚持“台湾的未来掌握在2300万台湾人手中”的立场,[18]等等。对此,需冷静、客观、理性地加以看待。目前的岛内民调普遍显示,民意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两极化倾向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在经济上支持两岸扩大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却更加倾向“不统”。在台湾的选举制度下,这种现实对执政党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观察马英九政府的两岸政策方向,重在看行动,而并非听语言。只要台湾当局坚持“宪法一中”,坚持“国统纲领”,不在国际上搞对抗,两岸关系就具有和平发展的基础。

60年来的隔绝对抗造成的疏离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台湾主体意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差距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这就决定了两岸和平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不仅无助于促进两岸和解的政治进程,而且还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在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十分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尤其应避免在处理两岸问题上出现战略性失误,使外部干涉势力和岛内台独势力有可乘之机。但这绝不意味着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听之任之。“和平发展”是两岸的共同责任和事业,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惟有“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互释善意、互展诚意、良性互动”,才能使两岸关系达成“有序发展、稳定发展、良性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19]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两岸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挑战,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观察、思考和处理两岸关系要有全局性、大视野、大智慧、大胸襟,一切从有利于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出发,牢牢把握“和平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努力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为“和平统一阶段”的早日到来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致谢:本文得到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是AOCOUC200901,系“海峡两岸合作与统一问题研究”中的一个专题。)

[1](美)赵全胜.大国政治与外交——美国、日本、中国与大国关系管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声称将继续出售武器给台湾[EB/OL].http://www. chinanew s. com/tw/tw-jsdt/new s/2010/06-17/ 2346797.shtml,2010-06-17.

[3]胡佛告诫门生马英九:你是中国人![EB/OL].http://bbs. huanqiu.com/huanqiu110/thread-80688-1-1.html,2008-09-10.

[4]马英九.人民奋起,台湾新生[EB/OL].http://www.360doc. com/content/08/0528/18/64581_1292163.shtml,2008-05-20.

[5]马英九.两岸问题自己解决 不需美国介入[EB/OL].http://new s.sohu.com/20080714/n258122355.shtml,2008-07-14.

[6]邱振海.马英九“非两国论”有何积极意义[EB/OL].http://new s.ifeng.com/opinion/phjd/sh/200809/0905_1920_766676. shtml,2008-09-05.

[7]马英九.“不统”不是排除统一选项任内不讨论[EB/OL].http://new s.sohu.com/20090617/n264575481.shtml,2009-06-17.

[8]大陆学者:胡六点已走到第五[EB/OL].http://www.zaobao. com/wencui/2010/11/taiwan101104i.shtml,2010-11-04.

[9]美国不满台湾未充分告知两岸谈判细节[EB/OL].http://new s.ifeng.com/taiw an/3/detail201012/10/3438680_0.shtm l, 2010-12-10.

[10]民调:67%台湾人认为大陆对台湾未来发展很重要[EB/OL]. http://www.chinanew s.com.cn/tw/2010/08-09/2454049. shtml,2010-08-09.

[11]台民调:民众统独台独明显转变 支持永保现状首过半[EB/ OL].http://new s.ifeng.com/taiwan/3/detail201009/11/ 2489094_1.shtm l,2010-09-11.

[12]彭光谦.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A].阮次山.“台独”究竟能走多远:台海局势军事观察[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8.

[13]郭震远.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调整[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1).

[14](日)永野信利.日本外交手册重要资料·解说·年表(日文版)[M].东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81.

[15]章念驰.不断变化的中、美、台三角关系[EB/OL].http://cn. chinareviewnew s. com/doc/1001/0/9/5/100109532. html, 2011-03-27.

[16]日本与拉拢台湾制衡中国,能成吗?[EB/OL].http://bbs.ifeng.com/view thread.php?tid=5752608###,2010-12-21.

[17]周洪波、梁统锋.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大国因素与台湾问题分析[J].齐齐哈尔学报,2009年,(5).

[18]马英九.改革、奋斗、台湾再起[EB/OL].http://www.360doc. com/content/10/0130/00/551793_14708431.shtml,2010-01-01.

[19]王毅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个关键词[EB/OL].http://new s.ifeng.com/taiwan/3/detail2010_12/17/3572535_0.shtm l,2010-12-17.

猜你喜欢
台独两岸关系和平
斥“台独”狂人
博弈·和平
台湾问题——和平或对立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
期盼和平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