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发全 黄传生
Masson’瘤又称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是1种良性瘤样病变,可见于任何部位的血管,但头颈部、手指和躯干的病变易于发现。我们报道1例Masson’瘤发生于眼眶,并结合文献复习。
患者女性,6岁,因左眼眶包块伴肿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自诉1个月前与小朋友玩耍时木棍触伤左眼眶,局部皮肤可见淤青,稍有肿痛,当时行对症处理,近1个月患处渐隆起包块伴肿痛。今查体左上外眦皮下可触及2 cm×2 cm×1 cm大小肿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可,与皮肤少许黏连。CT示左上外眦皮下软组织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术中见肿块位于左上外眦皮下,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良好。
巨检:2 cm×2 cm×1 cm大小肿块1枚,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红、暗红色。镜检:低倍镜下见肿物为孤立单发结节,境界清楚,周围见纤维性假包膜,病变似乎位于1个大的厚壁血管腔内,内为含凝血块及机化血栓的囊状腔隙。高倍镜下见内皮细胞沿着血栓的轮廓生长,把血栓分隔成乳头,乳头轴心为纤维素,轴心胶原化,乳头被覆单层内皮细胞,细胞肿胀,肥胖,胞质丰富,界欠清,胞核长梭形,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相。病变局部融合形成相互吻合的血管网,穿插于结缔组织形成的疏松网眼之中。病理诊断:左眼眶Masson’瘤。
本病多见于儿童,但成年及老年患者也不少见。年龄最小者8个月,最大者8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生部位以头颈部和四肢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多见。肿块一般较小,平均直径2 cm,紫红色,多囊性,囊内含凝血块。它有3种不同的表现:①原发型一般位于年轻人的手指或头颈部出现无症状的发红结节,病变较小,表面为孤立的、扩张的血管,见边界清楚的出血性病变,仔细检查可发现原先存在的扩张的血管间隙;②继发型发生于各种先前存在的血管病变中的局灶性改变,包括血管瘤、痔静脉和脉管曲张,可以存在于任何血管肿瘤和任何解剖部位,特别常见于深部的血管瘤,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镜下改变取决于原发病变的性质;③血栓机化性常发生于血栓形成的正常血管中,大部分病变与机化血栓有关,罕见于血管外。
病变早期在具有正常内皮细胞衬里的血管腔内,可见由血管壁长出的内皮细胞,沿着血栓的轮廓生长,并呈乳头状突入管腔。典型病变形成后,无数细小乳头突入腔隙,乳头基底宽窄不一,但均于血管壁紧密相连,也可见孤立而游离的乳头悬浮于血管腔中。有些乳头相互连接吻合形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内皮细胞肿胀,肥胖,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乳头轴心为纤维素伴胶原化。病变晚期乳头聚集,融合形成相互吻合的血管网。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呈复层排列,细胞呈轻或中度异型性,偶见核分裂相,增生的内皮细胞几乎充满整个血管腔,使管腔闭塞。但仔细观察增生的内皮细胞局限于血管腔内,不向血管壁或血管外浸润[1]。
2.3.1 与高分化血管肉瘤的鉴别 Masson’瘤一般均位于血管腔内,不向血管壁或血管外浸润。虽有时病变血管破裂,但仍可找到管壁的结构,内皮细胞无显著异型性和核分裂相,也无坏死,管腔内常见到残留机化的血栓。高分化血管肉瘤的血管形状不规则,并破坏浸润周围组织,细胞显著异型性和核分裂相,有坏死。
2.3.2 与静脉内不典型血管增生的鉴别 两者究竟是否是同一种疾病文献中尚有分歧。Rosai等提出静脉内不典型血管增生具有以下特征:增生的内皮细胞呈中度异型性,并呈角化细胞样的形态;内皮细胞多呈实性增生而不形成乳头;增生的内皮细胞可扩展至血管壁内或血管外,病变与血栓无多大关系。
2.3.3 与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的鉴别 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是种低度恶性的局部浸润性肿瘤,表现为内皮细胞由血管壁向管腔内增生,呈“生芽状”或“丛状”,并形成乳头突入管腔。增生的内皮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见中等数量的核分裂相,另可见游离的内皮细胞团悬浮于管腔中,瘤组织中可见出血、坏死及胆固醇结晶[2]。
本病属良性病变,预后佳,单纯手术切除即可治愈,如合并其它血管病变则按基础病变治疗。
[1]范钦和主编.软组织病理学〔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25.
[2]王 英,沈宾鸿.多发性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