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琳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无意识化教育: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姚 琳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网络的出现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灌输意识明显,教育方式呆板等。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未能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未能展现网络的独特优势。因此,无意识教育理念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者要充分研究网络自身规律,发挥网络优势,逐步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把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其教育目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意识
(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虽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但仍没有受到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当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未能准确把握网络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停留在宣传口号上的多,干实事的少。在建设校园网时,如何定位校园网的功能进而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力度不够。[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整体性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其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对互联网自身特有的规律研究不彻底
首先,网络的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的是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2]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仍然以权威者自居,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采用传统方法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受教育者,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其次,网络的丰富性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受教育者更好地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这样就暴露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注定了教育者使用传统方法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再次,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我讲你听,你打我通”的教育模式,拓宽了受教育者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但是,大多数教育者往往还是固执地使用传统方式,使网络的独特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体现出来,从而注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索不深入
首先要明确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以网络为载体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网络不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而生的,相反,网络是先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准确理解、掌握网络独有的特点,依据这些特点努力探索适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方法的创新却不尽人意。教育者往往只是机械地、表面地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只为图方便而依旧采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即强行灌输模式,直接把教育目标标榜出来,不思进取与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单一,内容缺乏新意。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越明显,教育方法越直白,就越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无意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无意识教育又称隐形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辅助有意识教育达到其教育目标。
一是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网络具有隐匿性强的特点,符合无意识教育隐蔽性的要求。毋庸置疑,灌输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时间的集中性、观点的鲜明性和语言的绝对性,如果灌输意识明显或强度太大,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所以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同的是,无意识教育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3]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地讲道理,也不是把道理和要求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而是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藏在相关的载体中,以淡化灌输的痕迹。而网络隐匿性的优势恰恰符合这一要求。教育者可以把教育内容、目的隐藏在需要受教育者掌握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对其实施影响;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借助网络在虚拟环境中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受教育者就不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也不会产生戒备心理,反而能在网络世界中畅所欲言,反映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是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符合无意识教育渗透性的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载体来做人的工作的,其教育对象是具有理性思维的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不会机械地全盘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因此,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决定了其要借助具有渗透性的载体。网络便具有这样的天然优势。网络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一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上发布,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查阅,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减少了教育阻力;同时也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得以充分体现出来。正如迪韦尔热所指:“思想意识的传播不能采取直线的方式,只能反复灌输一些无意识的行动方案,这些方案决定着人们必须按照意识的方向行动。”[4]
三是教育情境的愉悦性。 网络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符合无意识教育情境愉悦性的要求。无意识教育是愉快而轻松的,是为教育者所乐于接受的。[5]情感、情绪是发展人认知能力的动力。在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知就显得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创造性思维活跃。而网络正好具有这样的优势。高校校园网上发布的信息是共享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分享、传递信息,畅所欲言地就这些信息交流彼此的心得,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满足了大学生“兴趣多样化、生活多彩化、情境愉悦化”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个人的情感状态是乐队指挥,随着他神奇的指挥棒的挥动,各种散音变成美好旋律的和声。”[6]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应该创造出一种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根据大学生网民的情境需要来安排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积极引发受教育者愉快、幸福的正面情绪,弱化、抑制他们郁闷、厌烦的负面情绪,从而处在一种无强制性约束的环境中,以真正实现受教育者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更好地达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是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 网络是授受平等的载体,符合无意识教育平等性的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显著。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无视受教育者对主体性、平等性的强烈呼唤,这种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愿望,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网络平等性的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动,人人都是主体,符合大学生对平等对话、张扬个性的要求,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互动的状态,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者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同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而受教育者也可以毫无顾虑地、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表见解和看法,从而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参与激情,增强了教育的主动性。在这种环境中,没有硬性灌输,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权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可以互换,彼此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平等交流的无意识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教育目标要由“远”变“近”
无意识教育不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目标,或者说这种教育的目标分散地隐藏在一些具体的教育中,但最终都“殊途同归”,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设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载体,就是为了能够高效地实现其教育目标。因此,教育者要在准确掌握互联网的独有特点与优势的前提下,制定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网民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将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其实施过程中具体化、详细化;把远大目标和长期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阶段、过程和近期目标,并把教育意向和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网络信息之中,力求使这些内容轻松、愉悦、生动,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并乐于接受。这样,既能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受教育者,又能够有效地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一种陶醉、愉悦的情感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获得知识、形成良好的品质。要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远大目标,就必须从实现近期目标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
(二)教育内容要由“空”变“实”
从无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无意识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人的大脑皮层较弱的一种兴奋,[7]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需要有一个载体,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事实上,互联网络便是这样的载体。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但是仅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不一定就能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影响力,就必须淡化网站的说教痕迹,丰富网站的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引导,使大学生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的内容生动丰富,覆盖面广,且不受时空的限制,是联系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可以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当作素材发布在网上,使受教育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无意识教育,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真实,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既满足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又达到了教育者实施教育的目的,增强了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三)教育层次要由“单”变“多”
现代社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其思想境界、心理特征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层次。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注重甚至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往往搞“一刀切”、“一锅煮”,无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而无意识教育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时期的客观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讲究教育的层次性。首先,坚持基本性要求与基础性要求相结合。在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是基本性要求,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是基础性要求。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基本性要求是要努力争取达到的,而基础性要求则是必须要达到的。因此,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就应该注意二者间的关系,使校园网上的信息和内容既有利于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又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坚持整体性要求与特殊性要求相结合。整体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组成的。教育者在塑造大学生不同群体的集体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殊要求。要根据无意识教育的灵活性原则,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在网站上制定不同的版块内容,因人制宜地进行教育,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切实解决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教育对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信任感、依赖感,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教育方式要由“呆”变“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面对多元文化相互冲撞、传媒高度发展的严峻形势,其方式方法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此,在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借鉴无意识教育轻松、灵活、多变的优势,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把握网络主动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是坚持自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突出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增强说理性,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坚持开放教育。网络信息共享的特点,使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开放式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层层传达的套路,既能让教育对象及时掌握信息,开阔眼界,又能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交流。三是坚持现代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独特优势,占领思想主阵地,使教育覆盖面更广、方式更直观、效果更显著。
[1]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37.
[3]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85.
[4]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1.
[5]王树茂.无意识教育是管理者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1995(1).
[6]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09.
[7]康剑,姜晖.无意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启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6): 67.
Unconscious Education: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YAO Li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jing Jiangsu, 210046)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ring the opportunity, and got som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fusion consciousness distinct, education mode and inflexible, etc. And the reas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l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il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etwork, failed to show the unique advantages. 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unconscious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sol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ently existing problems. Educators should fully research network own rul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et, gradually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network of the education content, unconscious education object into network, made by education in imperceptible education, so as to adhieve its goal.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conscious
2095-0365(2011)02-0026-05
2011-04-15
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研究生创新研究资助项目(M1040)
姚 琳(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