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之建构

2011-04-12 22:53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31
关键词:校园文化政治环境

迟 成 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 21003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之建构

迟 成 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 210031)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指能够促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展开的各种形式或载体。其长效机制主要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校园环境优化、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建构完善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构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阐释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作为主阵地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配合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构一个全方位的而又和谐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从而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外的其他思想教育形式,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校园环境优化、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和途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宿舍班集体和年级工作等为平台而展开的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个体价值来看,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社会价值来看,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之建构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的时代命题。因此,建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指能够促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展开的各种形式或载体。具体而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主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校园环境优化、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建构。

(一)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因此,学校的各个环节都内在地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中,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尽管课堂教学的内容、模式和风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无论何种课程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为着力点,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或者说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教学所占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堂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其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无不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影响。毫无疑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诸环节中,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各环节所无法取代的。由于各门课程在性质、内容和任务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课程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的具体情况又是不完全相同的。

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是要做到人师和经师的统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1]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不仅要用自己的丰富学识教导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格教育人,以自己人格境界影响学生。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少数管理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领地’,而是大学一切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只有大学一切学科教师都自觉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合理渗透的方式科学而艺术地进行,铸魂的任务才会收到预期的成效。”[2]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境界,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努力使自己达到“人师”和“经师”的统一境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逐步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中介”,其作用在于把社会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等,通过灌输、启迪、熏陶、潜移默化而变成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课程而言,校园文化及其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其独到之处在于以暗示性或无意识的方式,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张利用学校中的一切教育性资源,让学生通过内隐、间接的方式受到启发、感染和熏陶,产生价值认同和行为导向。”[3]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措施。

其中,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机制,只要善于运用,正确引导,就能兴利除弊,发挥网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范网络管理,培育学生的网络道德。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校园网络应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江泽民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4]学校应积极建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红色网站”,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栏目,又要有校园新闻、网上课堂、相册、博客等文化栏目等,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和在线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三)学校管理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学校管理规律。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所谓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共同价值取向。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体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有研究者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落实现代管理的‘人本’思想,引进并应用管理科学中有关指挥、协调、控制等理论来做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增强工作实效。”[5]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机制,就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学校管理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学校管理包括行政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食堂就餐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而且,学校管理所依托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等,一般都通过文字以书面、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等,不仅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学校管理中,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等融入到管理之中,同时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量化为各项评比、评选活动的指标,充实到各项规章制度中,从而充分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机制,主要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规章制度的执行,做到规范内化、品行强化,从而使学生在人性化、多样化的管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校园环境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过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着重视直接的理论教育或理论灌输,而忽视间接的环境影响。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过程与环境陶冶过程的分离,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的不良现象。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中进行的。凡是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就社会环境而言,从宏观环境来看,则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从微观环境看,则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及媒介环境等。就高校校园环境而言,从物质环境构成来看,则包括校容校貌环境、生活服务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环境等;从精神环境构成来看,则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及舆论导向环境等。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交相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因此,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地适应环境变化,努力克服“恐龙综合症”和“孤岛效应”的不良现象,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建设和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中,优化校园环境主要包括优化制度环境、优化学习环境、优化组织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及优化生活服务环境等。良好的环境,“它以隐蔽的形式、无声的形态,导向大学生的认识,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7]净化社会环境、优化校园环境,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种良性的环境中运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自发组织的、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高校有理论类、文体类、科技类、实践类、公益类、学术类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是高校规模较大、参与学生较多、在学生中影响较大的群众性团体。大学生社团具有凝聚力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是“第二课堂”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给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和大学校园涂上了亮丽的色彩。它既是大学生的精神乐园,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团建设正成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8]

大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属性。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而且也增强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可见,大学生社团建设是实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但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强化社团的育人功能,使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成为实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组织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服务社会,融理论与实践、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统一的活动过程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它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及勤工俭学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知识只有应用于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社会实践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的必要载体,也是丰富知识的必要环节。[9]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协调、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运行模式。同时,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创造有利的运行条件。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渗透性、目标明确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能够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具体明确的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认识的基本途径。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理论或思想政治认识都是空洞的。因此,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服务社会、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还有利于培养自尊、自重、自励、自省的观念,对引导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练就适应社会竞争与职业选择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10]可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结语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校园环境优化、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教育系统内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以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机制出发,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确保大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不是体现在大学生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认识上,而是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上。即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而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场”。因此,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应该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着力建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党、政、工、团、学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格局,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贯通又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体系。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4-205.

[2]段庆详,铸魂.大学一切学科教师的教学使命——大学课堂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93-94.

[3]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8.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5]吕会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7]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0.

[8]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87.

[9]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101-104.

[10]刘正浩,胡克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及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9(2):37-41.

Analysis of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CHI Cheng-yong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Nanjing Railway Technical School, Nanjing 210031,China)

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means other forms than the official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other forms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The so-called long-term construction includes class teaching, campus culture, management, betterment of the environment, student associa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etc.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2095-0365(2011)02-0022-05

2011-01-31

迟成勇(1966-),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G41

A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