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晓 红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太原 030031)
旅游地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而创建和发展的一门新学科,是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以中国旅游资源为核心内容的学科。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其涉及面广,内容纷杂,且有其存在的地域环境,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把握旅游资源的形成、分布以及规划、开发等一系列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问题是旅游地理教学的重点所在。
多媒体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里的应用,它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旅游地理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的益处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地理教学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时空差距大,不易被学生接受。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及时得到相关事物的大量信息。如大陆的漂移、地壳的变迁、动植物的生长、四季的变化等等,我们都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加以表现,学生可以足不出户,直观地接触和了解各种资源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样做也更便于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记忆。
使用多媒体教学,音、像、画形象生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但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也使以往教师空洞抽象的讲解也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记得更牢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视听说的综合效果,远远是1+1+1>3。
国外有人统计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多学到几倍的材料,师生间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据国外有关的实验表明,利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其所学得的材料分量,可比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一倍,而且还可使考试中的错误减少2/3~3/4。
利用多媒体进行旅游地理教学,对于笔者来说不过二三年的时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在本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旅游地理教学,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必须从头开始,困难可想而知。笔者不但要在网上和图书馆里查阅大量的资料,还要亲手制作各类课件和幻灯片。旅游地理课件的制作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涉及面广、知识含量大,这就给备课带来很多困难,它要求任课教师要重新学习和补充很多知识。
在旅游地理的讲解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若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没有斧凿之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下很多工夫。我们要翻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还要在网上查询更多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备课量可想而知。所以说,看来比较简单的一节课,要想让学生们生动、深刻地理解每项知识,只有靠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
例如,在讲解自然旅游资源时,要想展示各类风景名山,光靠语言的讲解就显得空洞乏味,而且不直观。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什么山,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它一定很高,上面有植物、有动物、有流水、有建筑……但是,它们属于哪类名山、是如何形成的、山上的资源有什么样的旅游价值、它周围的大气、水文等自然环境以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如何等等,就需要我们做生动的讲解了。怎样才能生动呢?那就是把这些内容用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视觉效果,让其从宏观上了解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任何一处旅游资源都是各类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就要注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保证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和必要的开发。
又如,人文旅游资源又和自然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不同。人文旅游资源比较抽象,虽然它可能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一组古建筑群、一个水利工程、一座沉睡千年的帝王陵墓、抑或是那条能引起世人无限遐想和向往的丝绸之路……,它们的过去都需要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不断地去追寻。正因为人文旅游资源离我们现今的时代太遥远,而且每一处都有它产生和发生的历史背景,所以讲解这些知识,难度较大,要是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功底、没有对中华民族的那一份热爱,就不可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把它们介绍明白。所以说,通过动态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再加上教师娓娓道来的讲解,学生上课不再枯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会像一本生动的画卷,在他们的面前逐渐展开。鲜活的历史人物、高超的民族艺术、历朝历代的纷争纠葛,都会以一种立体影像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因此,营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这一年龄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师生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在课上积极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们可以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教学中学习,在讨论中掌握知识。而且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通过课上老师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去查一系列相关知识,充实课堂内容。
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一边给学生播放中国现存古代建筑的纪录片,一边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然后再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们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有什么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找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讨论东西方的古建筑为什么会在建筑理念、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建筑风格上有那么多的区别等等。
旅游管理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从事和旅游相关的行业,因此说,对于旅游知识的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旅游地理这门课就是让学生们对中国的旅游资源有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但是,有很多学生对地理和历史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要想尽办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并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纽带。
例如,在讲“华北平原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盐碱地”时,笔者先设计出几个可能的答案供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就一幅漫画所蕴涵的寓意让学生进行思考:漫画是我们中国妇孺皆知的一个古代传说——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们看到这幅漫画都很纳闷,愚公与盐碱地会有什么关系呢?然后笔者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最终得出华北平原在远古时期曾经经历了几次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所以它的大片土地才含有那么大的碱性和盐。说到这,学生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为什么愚公能够一天往返几次,把从山上挖下来的石块倒到东海里去了。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开动脑筋思索,这比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要强得多。
现代旅游业从产生那天开始就和各项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千变万化的地理环境让我们的旅游生活多姿多彩,也令千万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但是,作为高校的旅游课堂教学,缺乏的正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一重要环节,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笔者通过大屏幕画面的不断变换,令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更好地观察到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而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提高自身的旅游审美水平和旅游服务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大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愉快地交流和合作,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难得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
例如在进行“九寨沟环境历史变迁”的教学时,对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笔者没有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在观看九寨沟旅游区发展演变的纪录片之中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们在看过片子之后,了解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了要想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做到永续利用,开发者和游人就必须把旅游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并能够自觉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多媒体直观地进入到问题发生发展的环节中去,也就没有必要长篇累牍地向他们讲解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
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消化了理论知识,更使学生尝到了学有所用的乐趣。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的,而现代教学的一个新理念就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个或若干个疑问,然后激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探讨,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讲“中国气候”这节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合作探讨“我国冬季最冷”的成因。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极发表各自的见解,最终得出,因为中国冬季盛行西北风,而我国冬季的季风是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大陆吹来的,其他同纬度地区的季风则来自海洋,因为海洋和陆地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不同,所以导致了上述结论。这样,教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了标准答案。因此说,启发比给予更重要。
总之,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演进,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现代教学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乏味、那样单调,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原来课堂也可以这样生动,原来学习也可以这样丰富多彩。
[1]杨东平.教育现代化:一种价值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1994,(1).
[2]刘朝晖,扈中平.对西方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