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洁芳 郑 晖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 510500)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经常采用讨论、游戏等方法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课堂的主动学习能力。通常,讨论法通过使学生面对具体的问题交流想法,在言语层面接收不同的信息,而游戏法则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寻找与体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本文将介绍另一种方法——校园心理剧法。当前,校园心理剧主要应用于团体辅导中。通过探讨其在课堂上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促成该方法的广泛运用,更大地提高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质量。
心理剧由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所创,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它以舞台为背景,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呈现个人内在的心理历程,以剧场式人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方式,暗示、提醒剧中的主角在真实事件中所忽略的重要关键点,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1]。
校园心理剧由心理剧发展而来,它是在校园环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地将生活经历再现出来,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校园心理剧的编排过程向前推进,参与的人在情节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各种角色的遭遇,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同时与同伴交流、分享,形成解决方案。它是以行动表现为主的创造性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的角色能够在安全、宽松和较大的环境中,回到自己的过去或体验理想的未来,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重现失去的自我和事情的真实状况,并作出决定或采取新的行动[2]。因此,它比一般的心理剧更具有戏剧小品的特点,有更大的表演性、灵活性、代表性、启发性与教育性。
传统的校园心理剧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主要是心理辅导教师针对某一类人为了解决某种心理问题,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剧本,选定演员(有可能是当事人自己),实施演出,有比较正规的演出场所和演出时间。而应用于课堂上的校园心理剧,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下达给学生学习任务,根据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在课堂上展示演出的一种戏剧。与其他校园心理剧一样,它的形成过程包括确定主题、选定演员、开展演出、分享总结四部分。
根据授课计划与现实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把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主题,提前指导学生进行编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给出主题范围、把握剧本。
作为教学方式的校园心理剧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演出的需要布置场地,包括道具的准备。老师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安排舞台与观众的位置。
校园心理剧的演员都是由学生来担任。剧本主角、辅角的选定均由表演小组自行决定,教师不去干涉。因此,主角、辅角的产生更具有自发性和代表性。
课堂上的演出时间根据授课的内容,可安排在系统知识讲授前、课间或讲授之后。
教师在此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包括引导演员、观众的感受分享,对学生在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或者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
校园心理剧像一般的戏剧一样,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扮演、舞台设置等,它的实现体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表面上更费时、费力,但也就在这一个动用时间与精力准备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前做足功夫,学生课前的“预习”也不会落下,从而使课堂学习的构想效果更好。把心理剧作为教育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其合理性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记忆力发展到顶峰,思维活跃,创造力上升,个人的品德、个性、信念在该阶段逐渐形成[2]。心理剧的创作与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同时,在剧情上,可能会表现出学生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状态,包括理想自我的体现;再者,也可以是对于矛盾所带来的情绪的一种发泄,或通过别人的表演,对自己有一定的启发等等。
剧本的编排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中应用心理剧作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表演使知识点成为一种立体的事物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可以利用多通道如视觉、听觉与动觉接收教学信息。
校园心理剧具有教育性、启发性、合作性等特点,通过它可以向学生(演员与观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各种困惑、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比如,心理剧的表演需要在团队合作下进行,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方法,表演的过程本身也就具备了教育的功能。
其演出时间、场地及技术等均无特定的要求,也无需特定的舞台设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般的话剧表演都控制在十分钟内;演出场地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根据需要或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别的空间;在技术方面,心理剧更注重自发与即兴表演,因此,对于演员的演技并无特定要求。
课堂中应用校园心理剧表演的方式,能够达到教育、发展及治疗的效果。同时,这三者的功效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育为发展提供了基础,而治疗也在教育与发展中实现,进而更好地促进了教育与发展的效果。
课堂教育具有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校园心理剧作为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本身具备了心理学的理论,并将这种理论通过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来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这对德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具有普遍性,比如自我意识的加强、人格的完善、自信心的提高、意志力的培养等,而课堂教育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心理剧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形成过程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储备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应对策略。
校园心理剧的发展性教育效果体现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包括表演参者与观众。首先,对于参与者来说,剧本的创作与表演集中了创作者的过往经验、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通过有意无意地去再现问题的产生及结果,实现了对过往行为的反思,从而学习新的更适宜的行为模式及观念;同时,表演本身对表演者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自信心培养等各方面有促进作用。其次,对于观众而言,由熟悉的同龄人来演绎现实生活经验而显得更有真实感,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达到“以剧为镜”的效果,使观众从中发现自己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细节,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在自己身上重现。
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因此也具有治疗的功能,体现在心理老师对剧情及演员行为表现投射的认识和引导上。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会存在原因,同时,演员的每一个行为反应,也都是其内在观念的一种投射,通过扮演与分享,可以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比如,有些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差,无法与他人进行良性的沟通,通过让其设计一个以家庭为主题的剧本进行表演,可从中了解到该生的家庭沟通模式,在分享与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学生体会到他的问题可能来源于家庭的沟通模式,而清楚了沟通模式的类型之后,就可根据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正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课堂上的校园心理剧,给教学带来了发展、教育及治疗功能,同时,这三种功功能的发挥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校园心理剧之所以能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用,在于它本身符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同时,它存在及实施的条件也都决定了它可以应用在课堂教育中,这种应用促进了课堂的发展性、教育性及治疗性功能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育中,广泛地应用校园心理剧表演的方式,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还是一种高效地解决发展、教育、治疗问题的手段。
[1]王行,郑玉英.心理舞台——心理剧的本土经验[M].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4.
[2]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