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忞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61)
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优化设计的策略探究
姜 忞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061)
当前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普遍存在着定位不清、内容与实施不尽合理、教学资源匮乏、与其他课程缺乏交流合作等突出问题,已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改革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眼: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制度;建设教学资源库;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流合作。
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改革
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涉及到教师素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等领域,与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同组成教育类课程,为未来的语文教师提供专业教育。教学法类课程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征,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有必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其教学法类课程进行优化改革。
当前,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定位不清
将中文师范专业所设课程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所设课程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除了中文师范专业多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类课程外,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由此,对于教学法类课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一部分师生认为,只要学习了教学法类课程,就能掌握相关语文教育理论、观念,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方法等,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另一部分师生则认为,许多语文教师原先是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类课程,但照样能教好语文课,可见教学法类课程并无多大作用,可有可无。对于教学法类课程的定位与作用,前一种观点显然高估了,而后者又过分贬低了。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不尽合理
1.课程内容单薄,且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脱节。目前,教学法类课程往往是由“语文教学论(法)+教学技能+专题讲座”构成,较为单薄,且特别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对应用性重视不够,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并且教学内容往往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脱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而教学法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观点陈旧,严重滞后于该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较少反映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且教师在依据教材备课时,也很少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近况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对其教学内容就没有感应到时代的兴奋点,失去了学习动力。将来实习或工作时,往往会因对教学现状不甚了解而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陈旧,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目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单靠“黑板十粉笔”,没有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适时引入教学。
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教学法类课程大多仍采用传统的一次性、以单一的知识记忆为内容的考查方法,即“期末考试定终身”的考核评估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教育理念的变革,无法真实、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法类课程大多理论与实践并重,需要相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如教学资料、训练基地、训练设备等。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资源配置是较为匮乏的,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与其他课程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在中文师范专业所设课程中,虽然教学法类课程最具师范性特征,但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也都非常重要,因为教育教学能力是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需要在各门课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产生整体效应。但目前,教学法类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基础课程、教育通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之间有厚重的隔膜,合作交流极度匮乏,基本上各自为阵,学生很难将掌握的专业知识综合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
上述问题导致教学法类课程往往只是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则不甚理想,很多学生空有一套理论而不知如何应用,以致于毕业后要用比较长的时间去适应教学岗位,甚至有的教学理念根本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对中文师范专业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尴尬和失败。因此,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教学法类课程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分阶段进行。近期目标可以定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中文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长远目标是:优化课程体系、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化;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合格的语文教育人才。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面整合。根据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并考虑到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形势发展需求,我们对教学法类课程提出以下改革设想。
(一)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即对原有教学法类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和完善。可根据需要设计以下几个系列。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种。必修理论课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理论课程,以“语文教学论(法)”为中心课程,主要在课堂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施。这是整个教学法类课程的主体,旨在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选修理论课可自主开设,如“语文教育史”、“语文教材研究”、“阅读教学研究”、“作文教学研究”、“名师教学艺术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课程,根据教师各自的研究领域而定,旨在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拓展学生的视野。
2.实践活动课程。可根据师资力量设置“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训练”、“微格教学”、“语文教育实习指导”、“语文教育调查”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3.研究课程。设置“论文指导”、“教育文献阅读”、“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还可辅之以学术沙龙、名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与方法。
上述课程组成了多元化的立体型的教学法类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革新。在教材选择方面,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同时鼓励、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专题。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有针对性的引入如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变革、课程改革反思、教学实录评析等内容,并与原有的基础理论相融合。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内容、实施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以及实现师生互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为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对师资要求的转变,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更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教与学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提问法外,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改变“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引进和制作与之相配套的课件、电子教案,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设和完善教学素材库,搭建教与学的平台。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行为是可分解的,可训练的,把教师当作一种专业人员来培养,一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法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1.实践活动课程系列化、常规化、规范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把实践活动课列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去,改变过去的课外活动比赛式、积极分子个别参与式的实践活动,通过普及式教育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活动课中受到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训练。
2.构建“体验——研究——实践”三段式教育实习新模式。教育实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整个中文师范专业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体验性见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定点集中的见习,让学生增加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教学法类课程和实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这一阶段可以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相结合。主要活动有:教育见习(包括中小学参访、观摩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语文课外活动、观摩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常规教学和管理;聘请中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来学校做语文教育方面的报告、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动态等。研究性见习内容包括观摩课堂教学、试讲、说课、评课、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等。这一阶段可和语文教学论(法)、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见习后撰写小论文,对见习中发现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教育实习实践,这一阶段的程序和要求与原来教育实习的一样。但由于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学生从实习心态、实习目的、调研方法等各方面将更快进入角色,实习的效果也会得到加强。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主要是结合教学法类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对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一是以赛代练,通过师范生技能比赛、教学比赛、说课比赛、“三字一话”专项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促进实践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二是是通过家教、义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途径,提升其教学水平。
(四)完善评价制度
完善评价制度,主要是建立全面科学合理高效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如点名、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考试成绩(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实习表现及成绩等多方因素纳入其中,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合学习成果。
(五)努力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法类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配合教学,可以根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教学资源库,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法类课程服务。
1.教学资料系统。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法)等学科的优秀教材或自编资料;中小学语文教材资料;优秀教学光盘视频资料;相关比赛视频资料等。
2.人力资源系统。主要包括:相关专家学者资料档案;优秀语文教师信息档案;优秀毕业生追踪档案等。
3.设备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微格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4.单位资源系统。主要包括:相关研究组织机构;校外实习基地;常态化合作学校等。
(六)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流合作
前文提到,中文师范专业所设课程比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所设课程似乎仅是多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类课程。据此,有不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在其课程教学中忽略了课程在师范性方面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中文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范性,应体现在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产生的整体效应上,而不单单是某几门教学法类课程的责任。我们应加强教学法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可以鼓励文学、语言、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师参与合作,采取合适的形式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运用该学科理论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法类课程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又要考虑到校内外各方力量的合作,同时还受到学制以及教学活动内部各种关系的制约,只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形成一套较为理想的改革方案。
[1] 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朱华,吴媛媛.关于语文教育学课程改革之构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 黄宝权.新时期语文教学法改革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9, (1).
Exploring Strategy about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n Teachers’Training Universities
JIANGM in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230061,China)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fuzzy course positioning,unreasonable cours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deficient teaching resource,lacking exchanging and cooperation lie in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course of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s&universities.This has been facing serious challenging and difficulties lagging behind developing requirement from social culture an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Facing these problem s,new ideas such as optimizing course settings,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imp 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imp 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reating teaching resource basement,strengthening exchanging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urriculum s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is paper.This effort will bring some improvement about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transformation between new and old teaching pattern,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adapting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ing capabilities.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Teaching method course;Optimization
G642.0
A
1674-2273(2011)04-0109-03
2011-06-07
安徽省高校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项目(20100839);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JG10190);合肥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0jy06)
姜忞(1978-),女,安徽肥东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语文教学法。
(责任编辑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