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应县木塔《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浅析
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是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劝善文;变文
俗讲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1974年发现的应县木塔辽代秘藏闻名中外,许多早已失传的辽代文献重见天日,是继1899年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应县木塔辽代秘藏中,有许多辽代僧人辑撰的经讲和俗讲,其中许多作品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文学色彩,艺术水平高较高,是我们研究辽代俗文学的珍贵资料。这里以《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最后一部分为例,就其内容和语言艺术作一简单分析。
俗讲有三种话本,以讲经文为宗,押座文为引子,变文为补充材料。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也包括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应县木塔辽代秘藏·叙录·七七》:“本册连书皮共二十叶,行数、字数不等,行书。书皮残存墨书‘尚面如龙夏’五字。第一叶为‘大方广佛花严经疏序’,其后五行残文为音义。第二叶首行题有‘大乘杂宝藏经一卷’。第二叶至十一叶前半叶为杂抄,有劝善文、诸戒条、酒有三十六失、花严大疏抄疏序细科等内容。十一叶后半叶至十六叶字体较草,为疏唐释澄观所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主要内容为‘初释经题目,次彰撰人,后正释本文’。全文尚未抄完。十七、十八、十九叶为劝善文。”[2](P62)本题所录为其中结尾部分之劝善文。
变文的散文多为浅近的文言和四六骈语,也有使用口语白话的,韵句一般用七言诗,间或杂有三言、五言、六言句式。此节属于变文,开首为一段说明文字,其中多为骈文:
嗟夫人世,患(幻)化非坚。被寒暑已迁移,更二轮而催促。红颜绿鬓,俄成老相之仪;雪体香肤,忽变仓(苍)黄之状。设有黄金万两,难逃生死之灾;白玉千箱,岂免轮回之限?昨见南邻公子,鬓渌改而白发衰;北里豪家,昨日歌而今日哭。身如石火,命若风灯,不生觉悟之心,岂抱修崇之意?直待四肢不举,两足难抬,三魂归誓水中,七魄丧幽冥之内,此时追悔,思想何及!且我大觉世尊,上(尚)自掩于双林,岂况凡夫,那能勉(免)矣!
文中用日月如梭、人生短暂、有生有死来劝诱人们及早觉悟,皈依佛教,跳出轮回。“二轮”指日月。“轮回”为佛教名词,亦称“六道轮回”,原意是“流转”,为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用并发展,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永不停息,犹如车轮转动不停,故名,佛教以此解释人世间的痛苦。佛教“觉悟”指领悟真理,《南本涅槃经》:“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誓水”又曰金刚水,乃真言行者受三昧耶戒时,为表誓约所饮之水名。“世尊”为佛教对释迎牟尼的尊称,佛经说释迎牟尼具足众多功能,能利益世间,于世独尊,故名。“双林”即沙罗双树之林。《涅槃经》上说:当时佛在拘尸那伽城娑罗双树林中,与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佛临般涅槃,入诸禅定,为诸弟子作开示训诲后,即于七宝床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靠东方。这里的娑罗树林共有四双八棵,西方一双在如来前面,东方一双在如来背后,北方一双在如来头部,南方一双在佛的足后。到了中夜时刻,佛入于第四禅定,大地寂然无声,佛入于涅槃,其娑罗树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遮盖在如来宝床之上。
此后为组诗九首,每句七字,间有三字者,押韵相同,属于唱词:
浮生似梦色非坚,电转星移倏忽然。红轮西堕忙如火,玉兔东生(升)集(急)似烟。人身皆被三光烛,物景俱遭四相移(迁)。流转四生多壤壤(攘攘),轮回三界闹喧喧。
此诗说明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佛教用“色”指一切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与“心”相对。“红轮”指太阳,“玉兔”指月亮,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因用为月的代称。“三光”指日月星,“四相”为佛教名词,指生、住、异、灭。佛教用四生来指世界众生出生的四大类别,即(1)胎生,依母胎而生者,如人和其他哺乳动物;(2)卵生,依卵壳而者,如鸟类;(3)湿生,依湿气而生者,如虫类;(4)化生,无依托而借业力忽然现出者,如诸天神、饿鬼及地狱受苦者,佛教以此解释人世间的痛苦。佛教将众生所住的世界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欲界,为食欲和淫欲特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二为色界,为已离粗欲而只享受精妙境象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三为无色界,为离开物质享受而只有精神存在于定心状态中的众生的世界,此即三界。
虽道人身受(寿)百岁,长命难过七十强。堪嗟愚背(辈)大无端,恣争人我骋胸凶顽。贪河受海谋生业,苦虐身心不易当。善事罕曾习少许,劳役身心几万般。只知广运迁活路,大限临头恋教难。
此诗劝愚夫多做善事,不要贪婪行恶,劳累身心,平时不做善事,死到临头抱佛脚就晚了。“大限”指寿数,亦指死期。
堪嗟女背(辈)甚无端,卖弄风流容貌全。朝梳凤髻匀红粉,柳眉淡画助婷颜。鸾镜台前呈艳态,绮罗相伴卖多端。直饶夫妇如鱼水,无常限到闪避难。
此诗讽喻女子追求容貌美丽,鱼水之欢,虽梳妆打扮,艳丽动人,到头来也难逃一死。“无常”为阎罗的魔卒,据佛经说,有夺魂、夺精、缚魄三鬼,专事勾摄生魂。
谨咨四众暂听言,休骋无明道我偏。如来上(尚)自别鞋履,凡夫那久在人间!休要恋儿并恋女,夫妻谩说好相看。限到头来各努力,貌赛西施救你难。
“四众”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的四类大众:(1)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2)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3)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4)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无明”亦称“痴”、“愚痴”,泛指无智和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俱舍论》:“痴为无明。”为十二因缘第一支。佛教认为,由于无明不了解正理,于是引起一系列的烦恼行为,以至于生死苦痛无涯,是“三世轮回”及引起“轮回”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世俗世界生灭的总因。“如来”一译“多陀阿伽陀”、“答塔葛达”等,为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释迦牟尼常用以自称,一般也以如来佛称释迦牟尼。佛祖是不穿鞋的,“如来尚自别鞋履”,是说佛祖尚需修行方成正果。
如来入灭不多年,故流生死后人传。不问人间贫与富,六类三生无党偏。选甚轮王并蚁子,大小高低总一翻。腾腾瓦瓦何年尽,且须回避受难艰。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认为众生因其造作的善恶等业力,在六道中死此生彼,循环不已。众生前世的生存为前生,现世的生存为今生,来世的生存为来生,总称“三生”。“轮王”即转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由大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服四方,故曰转轮王。“蚁子”喻微小的人或事物。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腾腾瓦瓦”为当时方言,意为多。
人寿百岁不易间,七十难过貌不全。面带文,白发存,眼昏无不起座难。柳眉尽被无常换,星眼皆遭煞鬼牵。为嗟无常人尽有,古来英彦叙根源。
说明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英雄豪杰,也难免一死。“英彦”指英雄豪杰,“彦”为旧时对士的美称。
昔闻盘古立人烟,三皇五帝后成天。各立一邦宗社稷,化望千年与万年。往效从前兴霸业,到头大限朵(躲)英(应)难。上(尚)来英偐(彦)遭如此,相斗凡夫争久延。
陈平几(纪)信今何在?季布钟离向哪边?韩信机谋能促(触)地,张良说计解冲天。楚地韩光(广)为上将,汉家更有卧龙仙。庞涓为赚人和论,子武偏遭刖足愆。峦(栾)布持书来索战,问卿那个是明天?此时遂用抛金计,走归本国离迍邅。如斯无限英灵将,总被冥司暗里追(遣)。
陈平(?—前178年),西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候。曾随刘邦出击匈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围,他出计厚赂匈奴阏氏(单于之妻),始得出围。惠帝、吕后时任右丞相。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任左丞相。纪信(?—前204年),秦末人,楚汉战争中任汉将。公元前204年,随汉王刘邦困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伪装汉王出东门降楚,以迷惑楚军,使刘邦从西门逃往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他被项羽烧死。季布,西汉初楚人,楚汉战争中,为项羽部将,数围困刘邦。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由游侠朱家通过夏侯婴向刘邦进言,得赦免,拜为郎中,后任河东守。他本为楚地著名“游侠”,当时称为“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钟离指钟离昧(?—前201年),原为项羽将,项羽死后,亡归楚王韩信。汉王刘邦怨恨钟离昧,闻其在楚,诏楚抓捕。昧后自刭,韩信持其首谒刘邦于陈。韩信(?—前196年),西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使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之地。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他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张良(?—前186年),汉初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字子房。祖与父相继为韩昭候、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坯(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候。韩光当为韩广,原六国中赵国上谷小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陈吴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武臣稳定赵地之后就派韩广安抚燕地,韩广一到燕地就很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公元前208年,秦攻赵王武臣,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兵救赵。项羽为总盟主,破釜沉舟,大胜秦兵。之后项羽不放心燕国,借口臧荼功劳大,就把韩广迁为辽东王,立韩广手下大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搬迁,结果被臧荼击败杀害。因陈胜政权号“张楚”,项羽号“西楚霸王”,因此这里称楚地韩光。卧龙仙指诸葛亮(181年~234年),三国时政治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字孔明,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任他为丞相。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曾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庞涓,战国时人,魏将,曾与孙膑同学兵法,被魏惠王任为将军,自以为才能不及膑,将膑骗至魏处以刖刑(去膝盖骨)。膑因得齐使者之助回国。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率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伐魏,用孙膑计诱使他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被擒。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救韩伐魏,用孙膑计,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他兼程追击,在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他自刭而死。峦布即栾布(?—前145年),西汉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人,与彭越友善,越为梁王,任他为梁大夫。汉高祖杀彭越后,他奉使自齐还,哭祭彭越,为吏所捕。高祖释其罪,任为都尉。文帝时,为燕相。“吴楚七国之乱”时,以击齐功封鄃侯。“迍邅”,难行貌,蔡邕《述行记》:“涂迍邅其骞连”,也指处境困难。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冥司即冥府,阎魔之厅。冥,迷信者称人死后所居之处。
闻健且须修片善,莫要痴心造罪愆。不简高低归誓水,岂轮(论)贵贱有黄泉?若造恶因沉地狱,若修于善得生天。倘回坠堕三涂狱,刀山须受万千年。夜叉駈向阎王畔,索命冤家在目前。闻身强健须修善,龙花会里愿同缘。
即使身体强健,也要行善;不论尊卑贵贱,最终难免一死。“简”即选择,《书·冏命》:“慎简乃僚。”地狱,译自梵语Naraka,意为“苦的世界”,佛教六道之一,处于地下。据《俱舍论》等载,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称。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受种种苦。“三涂”为佛教语,涂即途:(1)火途,地狱趣烧猛火之处;(2)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处;(3)刀途,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駈”为“驱”的异体字。“夜叉”是梵文Yak s a的译音,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又被译成“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为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又,夜叉鬼是民间传说里阴间的鬼差,为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全身皆黑,有些画里的夜叉的头部如驼峰状,无发,手持铁叉,面狰狞可怖。“龙花会”即龙华会,佛教庙会之一种。《荆楚岁时记》:“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刘长卿《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诗:“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佛经云弥勒菩萨今在兜率天之内院,当来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此土,在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法会,普度人天,是曰龙华会。最后为题记:
已此开演,大乘圆满,修多罗藏教,所资功德,奉为:
国主燕王,千秋万岁;文武宰尞(寮),禄寿无穷,师□□□,□□□□,□□□生,咸证解脱。
由“已此开演”,说明此劝善文为寺院举行法会时演唱所用。“修多罗藏”意译作经藏、契经藏,即佛教著作“经”、“律”、“论”三藏之一的经藏。经藏是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译,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Sūtra旧译修多罗,又译作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谓之契;Sūtra原义为线,表示佛陀所说的法如同丝线,能贯穿一切义。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Pitaka,有蕴积、包含义,是指古时一种可盛放物品的箧(或篮),因为此pitaka含括一切所应知、应行、应证的法义,所以Sūtrapitaka意译经藏。修多罗藏教即大乘佛教。“国主”指辽兴宗耶律宗真(1014年~1055年),燕王指兴宗长子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6岁封梁王,重熙十一年(1042年),进封燕国王,“总领中丞司事。明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3](P251)可知此文作于辽兴宗重熙十一年至十二年之间(1042年~1043年)。佛教解脱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也指断绝“生死”原因,同“涅盘”、“圆寂”的含义相通。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求解脱于服佩,预参次於山垂。”
《大乘杂宝经》变文,发挥人生短暂、富贵无常之感,连用从传说中的盘古和三皇、五帝,到战国时的庞涓、孙膑,再到汉代的陈平、张良、纪信、钟离昧、韩信、季布、韩广、栾布,还有三国时诸葛亮等人的故事,可称为经讲而兼俗讲,通过故事讲道理,很有感染力,为宣传佛教的俗文学。与敦煌变文一样,内容多为春秋战国和汉代故事,说明时人喜欢春秋战国故事,就像后人喜爱三国和评书隋唐演义一样。[4]根据文中异体字较多的情况来看,作者应为辽代僧人。从文中引用的内容来看,除佛经故事外,也有《史记》、《汉书》和《三国志》中的人物故事,说明僧人既研读佛教经典,也读儒学典籍。变文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实物则迟至19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变文是敦煌石室所出文学资料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学术界在变文的整理、校勘、汇辑以及对变文这一文学类别的认识上,都有了相当大的进展。[4]应县木塔所出《大乘杂宝经变文》与敦煌莫高窟所出《维摩诘经变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6](P219~221)变文实质上是通俗的叙事文学,以说唱相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为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应县木塔秘藏中变文的发现,填补了辽代俗讲文学的空白,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史树青.应县佛宫寺木塔发现的辽代俗文学写本[J].文物,1982(6):34-38.
[2]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张淑乐.敦煌变文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09(16):21-23.
[6]关德栋.谈“变文”[A].周绍良,白文化.敦煌变文论文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编辑 赵立人〕
On the Persuading Lection Transformation Textsof Mahayana Buddhism M iscellaneous Treasure from Yingxian W ooden Pagoda
DU Cheng-h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 and Jin Culture,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famous cache of Liao Dynasty discovered in 1974 from Yingxian wooden pagoda is anothermajor discovery of similar artifact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Dunhuang documents in 1899.Among them are a lot of popular scripture explanations compiled by Liao Dynasty monks,which are valuablematerials for popular literature study of Liao Dynasty.Taking the persuading lection Transformation Texts(BianWen)ofmahayanamiscellaneous treasure for example,the authormade a simple analysis of its content and language features,and pointed out that it is similar with Vimalakirti Sutra in the form and contentmeanwhile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swell.
Yingxian wooden pagoda;cache of Liao Dynasty;persuading lection;Transformation Texts(Bian Wen)
K878.6
A
1674-0882(2011)04-0030-05
2011-03-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82)
杜成辉(1965-),男,山西朔州人,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和民族学研究。
三皇五帝的故事,说明人终归有一死。“盘古”即盘古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生于天地混饨中,后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见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记》。“三皇”为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公》等篇,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泰皇;(2)天皇、地皇、人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伏羲、神农、黄帝;(6)燧人、伏羲、神农。最后一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情况。“五帝”也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时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最早见于《荀子·非相篇》。有四种说法:(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3)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4)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