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姝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大同城区浑源方言[n]声母向[Ɂ]声母演变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与分析
李姝姝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部分移居到大同市区内的浑源人家庭进行了语音访问调查,考察了浑源方言中17个[n]声母字的当前读音情况,发现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部分[n]声母字正朝着[Ɂ]声母发展演变。本文重点描写了这一语音演变现象,同时也对其演变的原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做了初步分析。
浑源方言;[n]声母;[Ɂ]声母;语音变异;社会语言学
(一)浑源县地理及历史概况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跨东经113°23′—113°58′,北纬39° 22′—39°52′,北与大同县、阳高县相连,东与灵丘县、广灵县为邻,南与繁峙县接壤,西与应县交界,面积约1930平方公里。
据《浑源州志》记载,浑源县唐初为云中地,后分治为县,因地处浑河之源,故名浑源县。元初改名恒阴县,至元四年再为浑源州,隶西京大同府。明清承元治。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属雁门道。1952年12月,浑源县随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
(二)浑源方言概说 山西省内晋语包括以下五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片。浑源方言属于五台片下的小方言片。声母方面,浑源方言里没有翘舌音浑源方言里没有翘舌音,,,有浊音声母v,没有w。韵母方面,前后鼻音不分,“恨”和“横”韵母都是əŋ。声调方面,单字调四个:阴平上(古清平、清上和次浊上)、阳平(古浊平)、去声(古全浊上、古去声)、入声(古入声)。
声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浑源方言基本声调情况
(一)确定语音变项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对应到浑源话以后,零声母往往都要变成n声母,例如:
表2 普通话中部分零声母字对应的老派浑源方音
但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及普通话的强势影响,近几年,[n]声母有渐渐脱落并演变成为[Ɂ]声母的趋势。本文以移居到大同市区的浑源人家庭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n]声母向[Ɂ]声母的演变情况,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发音人的年龄、职业、性别等因素和语音演变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调查词表 普通话中的零声母音节主要有五组,第一组以a为韵腹:a,ai,an,ang,ao;第二组以e为韵腹:e,en,eng;第三组以o为韵腹: o,o u;第四和第五组分别是以i、u作为韵腹。在浑源方言里后两组即i组和u组基本很少有相应的前加声母n的情况,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这里就不详细列出来了。本文确定调查字的依据正是基于前三组音节,并将调查字放入词汇内,设计调查词表。
设计调查词表的原则是:词表以原有方言词语为主,尽量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习惯说法。比如:俺们、挨骂、呕车。一些由普通话进入的词汇,本文也酌情选取,这样可以将含有所调查字的原有方言词和普通话进入词进行比较,以便考察原有方言词与普通话进入词语的不同可能对语音变异产生的不同影响。在这样的原则下,本文最终选择了以下几组词汇(黑体字为所调查字):
a组:俺们、鹌鹑蛋、挨骂、爱好、爱情、癌症、按住、案板、案件、安全、安静、暗杀、暗器、棉袄
o组:呕车(晕车的意思)、欧洲
e组:恶心、凶恶、俄罗斯、白天鹅、打灯蛾、报恩
(三)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生活在大同市区内的浑源人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依据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最终选择了39个样本。其中男性22名(56.4%),女性17名(43.6%);年龄分布为14—70岁,跨度近60年。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高中、初中、小学6个层次。职业领域分为学生、服务行业人员、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等等。受访者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情况参见附录。
(四)调查方法和记音方法 考虑到有的发音合作人不识字的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记录到更加自然和真实的发音,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避免让发音合作人直接读词表的做法,而是采用间接询问和谈话的方法。另外为了以防发音合作人发音时进行类推导致不能真实反映语音变异的情况,所以在调查时我们把a组,e组,o组的词打乱顺序进行调查。本文标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宽式音标,一般行文中不再加方括号[]标示,有时出于需要也加方括号。“/”为两可符号,表示左右两边的说法同时并存。
(一)年龄与语音变异 分析表明方言语音变异的过程是一个新式逐渐代替旧式的过程,语音在变异过程中主要经历旧式强新式弱,旧式新式相持,新式强旧式弱的三个阶段。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年龄组对应了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1.中老年组发音情况。分析表明不同的年龄组对[n]声母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在35-70岁之间(暂且称之为中老年组)的浑源人群体当中,[n]声母呈现出非常高的使用频率,只有在个别字词中才会出现[n]声母和[Ɂ]声母两读的情况。发音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3 中老年组发音情况
存在两读情况的字词主要有“爱情”“凶恶”“俄罗斯”“欧洲”等,这些词不是浑源方言中的固有词汇,是从普通话引进的词汇,比较偏向书面语,所以受到普通话发音的影响,使得[n]声母出现了脱落的情况,演变出一种趋向于普通话零声母的过渡音[Ɂ]声母。在中老年组中,[n]声母的变异过程处于旧式强新式弱的阶段。
2.青年组发音情况。在发音合作人中间,年龄在20-29岁(姑且称为青年组)的浑源人当中,n声母的脱落现象开始变得明显,[Ɂ]声母大量出现。在这一年龄组中,[n]声母的语音变异处于旧式新式相持阶段:[n]声母单独使用的情况占到45.5%,[Ɂ]声母单独使用的情况占到了36.4%,[n]声母和[Ɂ]声母并存的情况占到了18.2%,比中老年组的有所增加。具体发音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 青年组发音情况
那些保留了方言老派发音[n]声母的字所在的词大都是浑源方言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方言词,那些变异为[Ɂ]声母的字所在的词则多是一些偏书面的词汇。这点和中老年组的情况大体相同。
这里我们也发现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对待由普通话进入的偏书面的词汇时的语音转换策略不一样,中老年组在将普通话字词转换为浑源方言读音时大多在零声母前添加了声母[n],而青年组在转化时倾向于使用零声母,只不过零声母在浑源方音系统的影响下演变为一种过渡音[Ɂ]声母,这说明对于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语音转换,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对[n]的取舍态度出现了不一致。
3.少年组发音情况。年龄在10-20岁(姑且称为少年组)而且从浑源迁至大同有5-15年的发音合作人当中,[n]声母的脱落现象比青年组更要严重,是所有三个年龄组中[Ɂ]声母使用率最高的组,已经达到语音变异中旧式弱新式强的阶段。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5 少年组发音情况
在该组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式读音即[Ɂ]声母的发音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Ɂ]声母一读的情况已经占到了总数的59.1%,n声母和[Ɂ]声母两读的情况也上升至22.7%,比青年组增加了4.5%,仍旧被发成是[n]声母的音节数量只剩下2个,分别是“恶心”和“打灯蛾”两个词,因为这两个词都具有方言特色,“打灯蛾”在浑源方言中指夏天绕着灯飞来飞去的飞蛾;“恶心”一词在浑源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基本意思一样,但是意义深度有所不同,受访者大都认为方言读音[nAɕiŋ]要比[ɣɕiŋ]的程度更深刻、更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年龄组对应了[n]声母向[Ɂ]声母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和层次。年龄越大,言语习惯越稳定,方音特点变化越少;年龄越小,言语习惯越不稳定,方音特点变化越多。从小在大同市区长大的年轻的一代,由于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其语言开始向权威的规范形式靠拢。在他们身上,浑源话和普通话处于在分存并用的局面。在家庭对话中以及和同乡或亲友交谈时他们使用浑源话,这样的家庭语言环境让这些年轻人的浑源方言中还部分地保留了[n]声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年轻的发音合作人对一些老派发音的掌握情况依赖于家长在他们面前对这些字词的使用情况,使用频率高且普通话中缺少的具有方言特色的字词,他们就越倾向于使用老派发音;父母使用少的字词,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很可能就不知道地道的浑源方言的发音了,而是受普通话的影响把这些字读作成[Ɂ]声母的发音。
(二)职业与语音变异 人们因职业不同,语音也会有变异。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发现[n]声母的使用情况与被调查者的职业及文化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本文调查的22个词当中,下面是综合职业与年龄因素后得出的统计情况:
表6 职业与年龄因素影响下的发音情况
上面的调查数据呈现出的[n]的使用比例是:农民≈产业工人>家庭妇女>服务业员工>学生。在农民和产业工人中间,[n]声母保持了非常高的使用比例,占到90.9%,而在服务业员工以及学生群体中,[n]声母呈现出严重的衰落趋势,分别只占到22.7%和13.6%。农民和产业工人群体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以比较好地保留了浑源方言的老派发音[n]声母。家庭妇女中只有少数方音发生变化,86.4%的被调查字保持了老派浑源方音,这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社会活动较少有关。服务行业的语体比较正式,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员工,他们的方言也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学生由于受学校普通话教学环境影响,所以他们的浑源方言严重受到了普通话的侵蚀,[n]声母仅仅保存在方言词汇如“打灯蛾”以及行业特色词汇如“案板”(常被用到餐饮业当中)中。
职业的对语音变迁的影响并不是单纯性的,同时也会受到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的综合影响。文化程度越高,方音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百分比越高;反之,方音向普通话语音靠拢的百分比越低。
(三)性别与语音变异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语言的使用也有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受到社会承认的标准语。女性方音向普通话靠拢的百分比总体上略高于男性。在老年群体和少年群体中这种性别差异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的只是个别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与语音变异的相关性主要呈现在中青年群体中。以“俄罗斯、欧洲、凶恶、白天鹅”四词为例(本表记录的是各自群体中最主要的发音情况):
表7 性别因素影响下的发音情况
可以发现在中青年人群中,男性群体很好地保持了浑源方言的老派读音[n]声母,少量地也会掺杂一些新式的读音[Ɂ]声母;而女性群体中比较多地出现了过渡形式的[Ɂ]声母。以“俄罗斯”一词为例,男性群体保留了老派读音[n]声母一种读法,而女性群体中则出现了三种读音,分别是在老派读音的基础上将[n]声母脱落([uo luo sɿ]),或因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将韵母演变成为[ɣ]([nɣluo sɿ]),直至最后将[n]声母彻底丢失,变异为[Ɂ]声母([Ɂɣluo s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采用新式发音的活跃情况。
性别与语言差异之间的相关情况与男女之间的社会性别有所联系。男子在语言规范方面往往显得比较随性,即使显得粗俗,他们也不会顾虑太多;女子则比较注意自身的言谈,尽量追求标准得体。“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如男子牢靠,而且通常比男子低一些,因此,她们可能更加需要在语言上和其他方面来表明并保障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也可能更强烈地意识到这类标志的重要性。”[1]
四、语音演变原因分析
(一)语言接触原因 地理上,大同地区(包括浑源县)地处晋北,自古以来就深受北京话的影响,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以及普通话的强势冲击,晋北地区方言,无论是属于五台片的浑源话还是属于大包片的大同话,二者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浑源方言处在大同方言的包围环境中,但是浑源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要比受到大同话的影响大得多,以本文讨论的老浑源方言中的[n]声母字为例,本来大同方言中的这类字声母也是[n],但是隶属于大同市的浑源方言还是强烈地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n]声母脱落,并演变成为一个喉音[Ɂ]。像这样一种弱势方言绕开强势方言的影响,更强烈地受到民族共同语影响的现象在其他方言调查中也经常出现。
(二)政策原因 由于教育部门要求学生在校说普通话,许多年轻的家长特别重视培养孩子说普通话的习惯,尽管很多家长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但仍然坚持用普通话和孩子说话,家庭双语现象逐渐普遍化。在大同市区的各个领域,如学校、政府机构、公司、服务行业等正式公共场合,普通话都是工作语言。而且会讲普通话是很多服务领域的招聘要求之一,这让求职以及办理业务的外地人感到了学讲普通话的必要性。
(三)心理原因 会说普通话不但显得有修养,而且还可以地区来源的区别变得模糊,一些学生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家乡土话,因此在对外交际时尽量使用普通话,将家乡土话仅仅局限在家庭环境中。成年人也会尽量避免使用让人听起来老土的发音,他们在和市区的人交流时会刻意过滤掉一些所谓的老土发音,[n]声母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部分移居到大同市区内的浑源人家庭进行了语音访问调查,对浑源方言中17个[n]声母字的当前语音进行了考察,发现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部分[n]声母字正朝着[Ɂ]声母的趋势发展。年龄、职业、性别等因素与语音变异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因素与语音变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事实上,它们彼此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n]-[Ɂ]在大同地区浑源人群体中使用的复杂现象。本文预测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n声母只能残存在极个别的方言词里,大量[n]声母将被[Ɂ]声母所代替,[Ɂ]声母逐渐向着零声母的方向发展。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郭 俊.方言变异与变化:溧水街上话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明)赵之韩修,王浚初纂.浑源州志[M].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
[6]郭 俊.方言语音变异特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J].2009(12):123-127.
[7]沈 明.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方言[J].2007(4):296-304.
[8]王 立.汉口话[ŋ]声母字读音变异及其原因探析.语言文字应用[J].2004(1):40-46.
[9]瞿霭堂.语音演变的理论和类型.语言研究[J].2004(2):1-13.
〔编辑 裴兴荣〕
The Variation about the Initial Consonant of Certain Characters in Hunyuan Dialect in Datong from[n]to[Ɂ]
LIShu-shu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By using the sociolinguistic method,this paper observes and studies the variation about the pronunciation of 17[n] initial characters of the present“Hunyuan”(浑源)dialect in the city of Datong,Shanxi Province.We discover that initial consonant[n] are gradually changing to[Ɂ]with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ndarin.The focal pointof the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variation and analyze the reason behind it.
“Hunyuan”(浑源)dialect;[n]initial consonant;[Ɂ]initial consonant;pronunciation variation;sociolinguistic
H172.1
A
1674-0882(2011)04-0057-05
2011-06-19
李姝姝(1987-),女,山西浑源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book=61,ebook=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