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富,赵 友,张 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校长办公室,b.学报编辑部,c.图书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对孔子实才思想的误读与二重性思考*
宋绍富a,赵 友b,张 楠c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校长办公室,b.学报编辑部,c.图书馆,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于对孔子“樊迟学稼”、“君子谋道”等诸多职业教育思想的辨析,详细论述了其社会分工、功利性批判、贫民教育等职业教育思想萌芽。通过对“求道取仕”与“民生”思想、“鄙视小人”与“重视农业”、“素质养成”与“职业实践”、“文本思想”与“学者解读”四个方面对立统一的阐释,凸显出孔子职业教育思想的“两面性”影响。
孔子;职业教育思想误读;二重性
孔子以其伟大的思想及众多领域的成就而标榜史册。同时亦因对其思想的误读而招致众多批评,诸如一些学者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落后追溯于孔子思想的影响。历史人物不管如何杰出均具有其局限性。此文并非通过对其批评辨析而将孔子塑造成一个职业教育思想家,仅当公正评价与对其思想进行理性挖掘。
(一)以“樊迟学稼”误读其鄙视生产劳动
樊迟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论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历史一般由此师生对比推断出孔子鄙视生产劳动,另因“小人”的称谓推断其鄙视劳动人民。进一步考究孔子回答与对樊迟的评价仅可推断孔子育人的定位以及自身技能局限性。《论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个鄙视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思想家不会有如此的回答。
(二)以“学而优则仕”误读其官本位追求
《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解读至今存有许多歧义,但基本含义有两种,第一,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用以践行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以出仕作为“时习之”的途径之一,免做“贼夫人之子”;第二,把“优”解释为“有闲暇”,那么,做官以后有闲暇就应该再学习,学习得能够游刃有余了就可以做官。以两种解释推断其“官本位”思想是一种误读。孔子因才能在鲁国被排挤被迫周游列国14年,如当官在任何一个国度均可终老一生,然孔子选择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的人生路径,实在为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求索之路。其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求官解读孔子显然是浅薄的,圣人之路是自身走出的。
(三)以“君子谋道”误读其人才伦理取向
《论语》记载: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其含义: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具有两层内涵,其一,君子贵于精神生活,对于物质的过分思虑有悖于君子养成;其二,社会分工不同,君子谋道以“禄在其中”;第三,承认人的差异性,君子即使自己耕种亦可能因技艺不精而“馁在其中”。以此推断孔子忽视物质生活有些牵强,仅能推断孔子重视精神生活。
(四)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误读其脱离生产
《论语·微子》中,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此记载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子路因走失而问路于田地里耕作老农的记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本身为一位隐士对于孔子批判“既不劳动,又不知道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与“传道”相比“种田是容易的”。其实此句为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思想冲突,以突显孔子改革的艰难。但历史一直以此判断孔子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用以形容其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此解释违背常理,《发现论语》书中将其解释为“丈人自我描述”颇有道理。考究孔子身世其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与“乘田”。因此,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象征意义强加于孔子是不真实的。
(一)孔子“社会分工”思想
尽管孔子没有如管子“四业分工”的具体论述,但其言论背后渗透着分工思想。在《论语》中有诸多记载。上文“樊迟请学稼”表明其培养目标为“士”非为“农与百工”,“士”掌握六艺,农掌握耕种,樊迟有悖于孔子的教育期望。另,《论语·阳货第十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尽管有唯心主义和等级色彩,但其对于明晰人的素质差异性有客观价值,以至于今天,人因为天才区域不同而选择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再有,《论语·微子》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此揭示孔子作为改革者而常人无法理解。
(二)“君子不器”功利性批判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君子不器。”有三种含义,第一,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子:“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第二,技艺作为谋生手段的狭隘性,孔子因少时贫贱,为谋生所迫而学几项手艺。因谋生手段,因而是“鄙事”;第三,“吾不试,故艺”,朱子对此的解释是:“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表明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其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避免堕落成为某种固定形式并因此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孔子对于技能型人才局限性以及教育功利性提出批判,其顺应了教育本质即人的成长全面发展观而非片面发展的原则。
(三)孔子“有教无类”平民教育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曰:“有教无类。”解读其意有两种理解:其一,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智愚的区分;其二:人在教育之前是有类别的,有贫富,有贤愚,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这些差别了。孔子处于春秋时代,奴隶社会制度仍未瓦解,以“学术官守”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与教育的贵族垄断十分严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不仅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尤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其所涵盖的“平民性”与“大众性”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力行“有教无类”的思想。《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此话夸奖了颜回安贫乐道与子贡经商之才。另有子贡对孔子提问:“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表达孔子与子贡的共同见解。因孔子不轻视从商才有子贡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儒商。另子贡除经商致富之外,亦为儒家学说的积极践行者、捍卫者和传播者。以此可知,经商已成为儒家之道的载体,在此职业与道达至统一。
(四)“学而时习之”能力本位观
《论语·学而》篇记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解释为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孔子为先秦治学最大的理论家,“学而时习之”说明其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积极倡导者。《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亦表明“行”为君子的重要条件。注重实践是孔子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其内容本身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论语·子路》记载,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其认为即使读书再多,学问再大,倘若不会处理家国事务,不善邦交应酬,那么又有什么用处呢?另《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孔子“躬行”的思想。如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有专门习射用的射圃,学习之余,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去演习、比赛。尤其带领弟子周游六国,以天下为课堂,以社会为教科书,颇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现代教育理念。
(五)“因材施教”个性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原则。“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成为其教育的出发点。《论语·雍也》记载“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据其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另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之例,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再有《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与冉有问:“闻斯行诸?”之例,孔子给予不同回答其原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非孔子为职业教育所发明但可借鉴。职业教育更适合于“因材施教”个性教育。
(六)“六艺”体系职业教育萌芽
孔子所教主要内容为由礼、乐、射、御、书、数组成的“六艺”。“六艺”与古希腊“七艺”内容有诸多不同,但本质上,与“七艺”之中涵盖科学思维的萌芽比较,“六艺”主要为实践技艺,尽管“六艺”之中技艺特征与职业教育之关乎生产生活的技艺差距较大,如“射御”之技与“百工”之技从内容到培养目标皆有根本区别。但实践性特点二者趋同。古代“士、农、工、商”四业,其中以“六艺”以培养“士”,撇开“六艺”的实践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士”培养为春秋时代特殊的职业教育。“六艺”作为先秦教育内容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与教育“伦理”走向,其区别于西方文明的“理性”走向,与职业教育逐步背离。
(一)孔子“求道取仕”与“民生”思想统一
孔子从“十五志于学”至周游列国,其在乱世之间抉择一条“求道取仕”之路。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描述“仲尼厄而做春秋”,与世俗的成功比较,孔子在世始终没有获得高位。但其“不舍昼夜”之追求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社会担当的宗脉源头。孔子对现实社会的面对姿态决非自身为官诉求,此仅以宦位为载体去施行内心的抱负。对于孔子来讲,做高官非为难事但放弃“道德君子”职责决非可能。从诸如《论语·尧门》载:“所重者民、食、丧、祭。”以及《论语·雍也》“不济富”均富思想等对于孔子行为只有一种解读即其因怀抱“民生”理想即使设坛讲学也“不改其志”,亦因此才可为万世师表与民族圣贤。
(二)孔子“鄙视小人之志”与“重视农业”思想统一
孔子对于“樊迟请学稼”与“樊迟学圃”评价为“此小人也”。如从孔子反对樊迟以“小人”为目标以推断其鄙视小人实为误读。人是有多种差异的,士、农、工、商各见其长。考究孔子时期,人类对于自身本质属性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人类跨越手工劳动崇尚“伦理与理性”为认识论上的必然环节。孔子鄙视樊迟为小人实属基于樊迟特征而给予更高的目标愿景。《礼记·擅弓卜》篇记载,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与虎也。”及《论语·颜渊》篇记载,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皆推论孔子对于庶民与农业高度重视。
(三)孔子“六艺养成”与“职业实践”思想统一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此为庄子《人间世》首段。其描写了颜回欲去卫国说服卫君而受到孔子教诲的情景。孔子对于颜回救助行为有多次阻拦,诸如因其修养不够而“德智外露”、因“勉励行事”而“强劝不服”、因“内心诚直”而“固陋而不通达”最后以“心斋”使其因“空明”而生智慧已达成功。其凸显出孔子“六艺养成”与“职业实践”之间统一教学特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发展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启发。以此,孔子以“六艺”教人并使之成为不同规格的人才。
(四)孔子“仁学思想”与“职业道德”思想统一
孔子所代表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为“仁”,其为人类修养的最高境界。其通过“克己复礼”去实现,“君子”行为去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士”培养为中国先秦特殊的职业教育。其都是围绕“士”岗位要求去安排教学与实践。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陈国、蔡国等多处被围,其弟子多次将丧失信心。如,弟子请问孔子是否可以降低理想。孔子曾以“农夫”等喻天职之内涵并以自身终生所为去践行内心的理想,其本身即成为孔子守卫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
(五)孔子“文本思想”与“学者解读”思想统一
有关孔子文本之中并没有系统职业教育思想阐述,无论对其彰显与误读均由后世学者所为。客观来讲,孔子思想的确对于职业教育具有两面性影响。其间涵盖着孔子本身与后世学者解读水平的局限性。如“独尊儒术”之后的确束缚了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路径,致使职业教育以非学校“隐性”形式存在与发展。但独尊儒术非孔子所倡,其尤其不能销蚀儒家思想的包容属性。挖掘孔子思想的职业教育内核对于批判职业教育功利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1]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2]张海晏.近年有关儒学的讨论[N].光明日报,1999-01-01(8).
[3]彭庆涛.《论语·学而》句新解[N].中国教育报,1999-01-05(8).
[4]南怀谨.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On the Misreading and Duality of Confucius Thought about and the Duality of Real Talents
Song Shaofua,Zhaoyoub,Zhangnanc
(a.The Principal’s Office,b.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c.Library,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Confucian’s rudiment ide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utilitarian criticism and education for poor people have been elabora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such as“Fan Chi learning farming”,“gentleman pursuing Dao”.Two-sid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terpretation of four aspects:“making an official by pursuing Dao”,“livelihood thought”,“despising villains”,“attention to agriculture”,“development of quality”,“professional practice”,“text thought”and“scholars’interpretation”.
Confucius;mis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duality
B222.2
A
1672-7991(2011)02-0060-04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20110332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传统学徒制度与职业人才培养研究”(HB11JY034);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河北民间著名工艺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RS-2011-3049)。
2011-05-04;
2011-05-25
宋绍富(1958-),男,河北省乐亭县人,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