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四代
(武夷学院福建省统战文化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追求现代性到超越理性*
董四代
(武夷学院福建省统战文化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了起来,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动力。但现代性是以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合谋而发展的,它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市场律令至上和工具理性独断,导致了社会断裂分化、道德理想失落、生态问题严重和人们精神家园荒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寻求共同富裕和提高发展质量抑制现代性悖论。科学发展观寻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终极意义,强调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超越,推动了和谐社会构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现代化;现代性悖论;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理性主义超越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启动了起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了实践生命力。但是,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的合谋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造成了社会分化、道德边缘化、金钱至上、人的异化和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在更深的层次上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超越工具理性,追寻现代化的意义,在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到了更高的境界。因此,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进程,评价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追求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但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多经磨难,并无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现代化没有完成,传统社会基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建立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虽有利于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但它在体制上是封闭的。它限制了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形成了权力控制社会的机制,导致了文化的政治化,使现代化很难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意义上展开。不仅如此,它还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标志;形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府与社会一体的政治机制;导致了唯书唯上、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盛行。
在走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后,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他还说:“我们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1]165他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确立现代化的现实根据,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35,他还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168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现代化概念。
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任务,只有从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全面启动起来,才能由党和政府的发动、组织和策划转变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为此,邓小平主张改革从农村开始,以改变传统社会的基础,提出一系列符合农村发展的政策,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使传统社会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为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2]14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使科技意识、效率原则、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化在社会变革中全面启动了起来。
现代化是现代性成长中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权力中心、走向民主法制,摆脱无所作为、走向自由创造,摆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的过程。这样,现代性就成为现代化的内在推动力。现代性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总体性概念。丰子义说:“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表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指以启蒙运动为标志,以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为核心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是指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管理为基本构成元素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内在要求;既是指祛魅化的、突出主体意识的生活态度,也是指按照现代化规律行事的行为方式。”[3]在传统社会影响深远的国度里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现代性成长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发挥出历史性创造精神。
现代性在社会转型中的意义,就是以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劳动方式,实现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发展的结合;以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发挥竞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效率意识取代低水平公平,推动技术与人才的优化组合;以利益原则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出人们的自主创造精神;以理性思维转变迷信盲从,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尽管现代性有许多弊端,但在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中还是发挥了不容否认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它是解构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推动力量。培育现代性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起来以后,现代性在中国得到了迅速成长,农村改革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政府策划与社会变革相互推动、精英追求与民众选择相互影响、市场原则与效率追求互为条件、社会流动与社会开放相互交叉、观念更新与利益追求相互联系,使市场逻辑和理性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市场经济和理性主义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的同时,现代性的悖论也日益显现了出来。它既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又形成了工具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既使人们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经济活动,又造成了金钱至上和人格物化;既激发出了人们的致富欲望,又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既使竞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又引起了道德的不在场;既提高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水平,又导致精神家园走向荒芜。事实使人们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现代性在发挥解放作用的过程中,也使现代化可能进入陷阱和歧途。现代性的悖论正是现代社会矛盾的根源。
回顾当年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发展和马克思对它的批判,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现代化、现代性这些术语,但他却是现代性的积极肯定者和最严肃的批判者。他在肯定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古代更多奇迹,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世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同时,指出它把商品交换原则普遍化,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艾森斯塔特说:“当现代性文明首先在西方产生时,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内在的悖论的缠绕,进而引起不断的批评话语和政治争论。”[4]43-44他还说:“现代性不仅预示了形形色色宏伟的解放景观,不仅带有不断自我纠正和扩张的伟大许诺,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毁灭的可能性。”[4]67
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在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的解构中,市场原则成为至上的命令,工具理性主义也大行其道。财富成为成功者的骄傲,贫穷成为无能的代名词。它注重现实,不求长远,造成了短期行为的普遍化;它排斥理想和道德,不带有终极意义诉求,导致了以追求利益为宗旨的“经济人”横行。“可以肯定,一个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模式组织起来的世界,根本说来是一个无灵性的世界。所以,从这个世界初露端倪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些人本思想家深感惶惑,而嗣后的浪漫主义者及其现代传人,则更对它表示深深忧虑、忧心乃至满腔的愤怒。他们站在现代工商——技术文明的对立面,指控物质崇拜卑污庸俗、制度枯燥无味、科学理性冷酷无情,其义无反顾的姿态,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现代图景的实质性分裂要素。”[5]
对现代性成长中形成的新问题,不是把它归之为资本主义的影响,也不能采取义愤填膺式的指责和批判,而是必须把它置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引导下,通过对源于自身的民族精神弘扬,形成一个既适合国情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目标。为此,中央提出了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在论及小康社会的时候,不仅强调小康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而且认为:“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2]54中共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使社会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达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坚持中国传统理想向现代转化,又消除大同理想的乌托邦色彩,强调小康的现代化实践性,这就可以从发扬民族文化至大至刚的正气中消除现代性成长中形成的悖论;它强调走文明发展之路,就可以消除传统工业化思维模式导致的种种弊端,既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又把经济发展转移到科技发展、结构优化、人的素质提高、区域协调、农村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它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相联系,在与共同富裕相联系时,又使之成为走向共产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因而就把现代性限定在了手段的范围内,进而寻求现代化的意义之所在,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它返末为本。如果说发展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性更多地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寻求共同富裕和提高社会发展质量,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市场逻辑与理性主义的合谋必然导致工具理性主义的泛化,不仅形成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造就“单向度的人”;而且造成以物役人,加大贫富差距,使理想、道德不能以“合法”身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导致终极意义的消失。因而,如何从根本上认识现代性,以新的观念认识它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也就成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中国而言,现代性的终结或现代性的继续的争论并不迫切,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对工具理性的超越。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说:“这种现代性不是技术的现代性、无限增长的财富的现代性,而是解放的现代性、实质民主(对立于贵族统治和精英统治的人民统治)的现代性、人性实现的现代性,也是温和的现代性。这种解放的现代性不是一种飞逝的现代性,而是一种永恒的现代性。一旦获得,就永不放弃。”[6]115然而,以市场逻辑和工具理性为主宰的现代性却与此不同。马歇尔·伯曼说:“正如在现代主义的未来主义和技术——牧歌的诸形式中,作为主体的人——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能反映、判断和行动的生物——已经消失。”[6]32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但社会主义又不是按照理性主义设计的行程来发展,而是在不断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中,以新的价值追求实现对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探索。刘怀玉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摆脱历史进步问题上种种追求完美无缺的‘计划理性’或‘构造理性’方案这些‘智慧禁果’的诱惑;需要克服历史进步问题上种种在‘自我中心论’理念支配下的绝对主义式的不宽容和垄断行为,也需要抑制各种以相对主义面目出现的消极虚无心理。我们不需要历史进步的理性大全,但需要多层次的、有限定语境的或局部所指的历史进步概念。”[7]客观规律是自在的或必然性的,只有在人们的价值追求中才能形成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科学发展观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首先,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联系起来,超越了理性主义的思维范式。现代性的悖论导源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追求实用和当下,并不顾及全局与长远,因而又是在成就与问题并存中展示自身轨迹和走向的。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最高命题归之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界对此普遍认同,但有些学者又认为在现阶段人们还不得不忍受“以物役人”的异化之苦。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这就不仅超越了市场逻辑的至上性和理性主义思维范式,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从理想与现实的联系上统一起来,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以人为本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规范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追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第一优先性,但理性主义的线性思维却造成了单纯经济增长。线性思维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把人降低为手段,使工具理性渗透到人际关系中;它把经济作为唯一目标,使市场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造成了人格扭曲,否定了合作、情感、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推崇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作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形成了生态危机。所有这些对中国已不是什么“隔岸观火”,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等各方面的统筹兼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判断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再次,科学发展观可以对现代性实现规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现代性悖论已成为现代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成为控制人的外部力量。它是在不断制造矛盾中形成生命力的,因而又成为巴塔耶那所说的太阳熄灭的末日之源。在中国,现代性的悖论虽未达到极致,但也成为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为此,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各种矛盾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既有战略意义,又提供了认识矛盾,平衡各方面关系的思路。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5.
[4]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5]张风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6]周 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刘怀玉,张 锐,王友洛,等.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93.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and Innovation in Rationalism
Dong Sid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United Front 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Wuyi University,Wuyishan Fujian 354300,China)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art the modernization in all respects,and modernit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But modernity is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the market logic and rationalism.It has motivated the social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but at the same time,resulted in the market law to be supreme and the tool rationalism arbitrariness,which caused social fra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the loss of moralities,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 barrenness of spiritual life.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hibited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 by seek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ims at exploring man’s ultimate meaning in social development,emphasizing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flecting the norms of tool rational and beyond thinking model,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dicating the new direction and path choi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orm and opening up;modernization;paradox of modernity;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 innovation of rationalism
D614
A
1672-7991(2011)02-0115-0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传统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08JA710032)。
2011-04-11;
2011-05-23
董四代(1947-),男,河北省蠡县人,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