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冉丽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李约瑟难题浅析
杨冉丽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李约瑟难题”;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公元3~13世纪中国科学知识水平的许多重要方面已经达到西方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特别是中国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曾经一度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然而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几乎停止不前,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直到今天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对此,世界著名科学史家、生物化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论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学术界公认的跨世纪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成效得多?”“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1]或者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西欧而不是产生于曾经在科技方面领先世界的中国?这就是学术界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1948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一)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
张峰在《李约瑟难题之我见》、张风帆在《从科学的社会能力看“李约瑟难题”》文章中论述了李约瑟本人对难题的解答:“中国官僚体制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它最初非常适合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术和科学家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伽利略时代过渡,故而落后了。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科学便诞生了。”[2,3]
(二)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且至今都有深远的影响,以此作为切入点解析李约瑟难题,也就成了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之一。易方、蒋洁霞在《“李约瑟难题”求解——兼论21世纪科技革命的前提》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讲究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之尽理的伦理文化,走入了“泛道德主义”的极端[4]。
闵丽、黄金辉在《“李约瑟难题”新解》一文中指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将科学视为末学,却将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视为显学,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以及论证这种秩序的神圣性与永恒性[5]。尤其是在宋元以后,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蜕变,使科举制度以“尊孔读经,八股取仕”为目的,使全国的知识分子为了考取功名,只关心八股取仕的道路,没有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道家、法家对科学也持否定态度。墨家虽然重视实践,对自然科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后来销声匿迹了。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无法摆脱儒家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科举制度的制约
1998年,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宇曾经把“李约瑟难题”归因于科举制度。他说:“1600年到1900年,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为什么?科学史学家列举了许多原因: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科举制度;文化传统中,只有人文、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等等。”可见他是承认科举制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阻碍作用[6]。卢小驰在《从创新的视角再解“李约瑟难题”》一文中也从科举制度的消极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科学技术创新[7]。
(四)传统重实用轻理论的影响
丁昌林、李勇、王汝发分别从西方科学、思维方式、数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科学重实用轻理论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文化对经验的偏重和对实用技术的研究导致了中国传统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却被忽视了[8,9]。如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历法的推算占了很大比重,观测资料主要是用来编制日、月和五星的回合周期;地理学的研究是为了满足战争、生产和生活之需;农学的研究是为了农业、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而医学的研究则是为了祛病强体;数学研究如《九章算术》中数学计算虽然很出色,但只是有关数学运算的经验总结,没有从这些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定理定律来,只能算作经验,不能称作是定理定律,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认识主体没有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和抽象等各种思维过程把经验提炼成科学。中国传统科学的研究并不像古希腊人那样是以定理、公理为基础建立理论,缺乏理性意识,缺乏理论性创新,实用性限制了科学理性的形成[10]。实用理性只关心表象化的自然现象和自身的关系,不关心背后的支配原因,更不关心体系理论的形成。
总之,通过对规培学员学习特点的认识,突出教学的重点,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加深学员对超声重要性的认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强化学员思维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员对超声医学和辅助生殖技术专业知识的认知 ,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古希腊人热衷于对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了想脱离愚昧,显然他们为了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求知是人的本性”[8],阿基米德在对支点、重心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概念定义,欧几里得在对点、线、射线、角等23个概念定义的基础上,从五条公理和五个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逻辑推理,上升到完美的理论几何体系。换言之,西方科学通常都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出现,重视理论的研究,这是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如列宁所说:“遵循着马克思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是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11]所以笔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试解“李约瑟难题”,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社会存在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1.中国的地理环境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之一。地理环境因素对近代科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笔者十分同意李约瑟本人的见解。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源泉,总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甚至这种影响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俗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就地域而言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介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岛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面和东南临海,南方常年瘴气,西方和西南都是高原和高山,从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说,这构成了与外界交流的天然屏障。唯一的出口是北方,然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使中原居民寝食难安,于是索性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座长城虽然是人类文明的奇观之一,但是也阻挡住了中国北方唯一可以与外界通商、交流的出口。正是由于中国地理位置封闭,缺乏对外交流,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以至于波及到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西方国家如古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地处欧亚洲的交汇处,三面临海,小岛星罗棋布,交通贸易极其发达[12]。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利的地理位置及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经济朝着航海、贸易、商业等方面发展,各国之间经常会有贸易方面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他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具有开拓、创新、敢于冒险的社会意识,从而有利于科学的引进和创新。所以,中国的地理环境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之一。
2.中国的人口因素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基础原因。首先,从定量的人口因素分析,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2年(当时为西汉末年),中国人口达到5959万;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使人口迅速下降,隋朝统一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口也达到了4601万;元朝人口是5984万人;到了明朝末年人口最高达到了6659万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曾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对人口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道光十四年中国突破4亿人口。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口众多而且一直是趋于上升趋势[13]。中国古代的农民从事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男耕女织、单一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连年的战乱使农民生活贫困。在基本温饱没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没有时间、精力、体力去从事科学研究。
其次,从定性的人口因素分析: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不包括技术在内。从科学的概念来看古代的中国没有科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科学这种意识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人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科学也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学术中,一般是按经、史、子、集进行分类,而没有科学这个词。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o,由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中国1893年由康有为引进使用,可见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这个词语,科学是个外来词。从科学的词源思考,一方面,笔者赞同有些学者提出的重实用轻理论的观点。中国传统科学重视把科学用于实用性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提炼,没有形成科学;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盲目崇拜、思想守旧、缺乏怀疑精神的社会意识所造成的。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和定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所以中国人的意识中不会形成科学,而西方人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方式。虽然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是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系统性的知识和严密的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14]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科学的产生,就是说生产方式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首先,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开始,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1765~1788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以机器体系为基本生产工具,以金属、煤等非再生性资源为劳动对象,以大工业为主体和主导并辅之以复杂的分工协作构成新的生产力体系,开创了第二代生产力。瓦特的发明创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使当时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平均生产率提高20倍。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和普遍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促使英国首先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生产力角度看,科学本身表现为知识形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是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正是由于大工业以及机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使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所以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
其次,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和西方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由于受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农民主要靠发挥原始共同体的集体生产力,创造出一定的剩余产品进入文明时代。“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以小农经济生产力状况为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劳动者个人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土地及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简单的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手段,劳动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对科学的需求很低,劳动者只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就可以从事基本劳动。科学只是游离于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纯智力活动,而从事这种活动的主要人员是巫师、僧侣。由此可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科学产生的前提下,中国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下未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没有科学成长的土壤,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西欧国家在公元1世纪就以个体家庭的个体生产代替了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独立生产能力,在较高生产技术和私有制的影响下,个人劳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公元10世纪以后的西欧许多地区,手工业从农业和农村中普遍地分离出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1~15世纪西欧农奴制度下的英国:一个占有全份地的英国农户,每个整劳力一年生产的粮食,即他的劳动生产率,约2320kg,每年每人消耗粮食535.5kg[15]。可见当时的西欧农业生产率高,劳动者剩余产品率也很高,劳动者的生活有保障,因而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等新的生产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就是西欧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巨大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为科学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近代科学最早在欧洲出现了。
(二)社会意识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
到了近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让西方人们不仅可以借古典文化抨击传统的封建意识、创立新的文化意识,而且使人们冲破了中世纪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束缚,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西方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它不仅是中世纪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社会意识变革。文艺复兴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反宗教、反神学的思想文化,使文学艺术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对科学教育、文学、哲学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16],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天主教维护的“地球中心说”,是自然科学向宗教权威发出的挑战书。牛顿的数学、运动三定律、经典力学等先进的科学理论为第一次科学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重大进步总是不断冲击着旧的生产力、不断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最终确立新的社会存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先进的科学理论首先在欧洲建立,所以近代科学在欧洲发生符合历史发展历程、合情合理,也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积极推动作用的体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现象存在,以观念化、制度化的形态反映人们的状况,并且给社会存在以反作用,从而推动或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对我国近代科学起到了阻碍作用,论文前面已经作了论述,笔者同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有些学者的观点不是很全面,独尊儒术发生在2000年前的汉朝,但是近代科学是产生在16世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即使儒家思想有影响,为什么中国在近几百年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让近代科学在中国出现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教育科举制度而言,前面也已经做了论述,笔者也十分同意有些学者有关科举制对近代科学起阻碍作用的观点,也正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阻碍作用的体现。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把科举制度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在看到它对科学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科举制积极的一面。科举制度曾经被称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历史上被日本、朝鲜等国家积极地引进和广泛借鉴,包括我国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科举制度。
欧洲发生第一次科学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沉睡在“天朝大国”的思想中,封建制度正在走向没落。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萌生但发展缓慢,清朝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思想上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大兴文字狱,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政治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即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和交流,这种落后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最终东方落后于西方。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可以说见仁见智,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但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所以说“李约瑟难题”是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产生的。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分析李约瑟难题原因的基础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近代科学之所以出现在欧洲而未在中国成长,是因为近几百年欧洲具备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各种条件,但是近代科学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当中国具备了科学发展的各种条件时也可以产生近代科学。科学技术不是停止不前的,中国科学在近代落伍不意味着在将来落伍,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总会有一天走在世界的前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李约瑟.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J].自然杂志,1990(12):819-827.
[2]张 峰.李约瑟难题之我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9):20-23.
[3]张风帆.从社会的科学能力看“李约瑟难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71-775.
[4]易 方,蒋洁霞.“李约瑟难题”求解——兼论21世纪科技革命的前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30-32.
[5]闵 丽,黄金辉.“李约瑟难题”新解[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8-32.
[6]高 策,李志红.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2):39-42.
[7]卢小驰.从创新的视角再解“李约瑟难题”[J].理论月刊,2002(10):21.
[8]丁昌林.“李约瑟难题”的再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0-73.
[9]李 勇.试解“李约瑟难题”——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2(4):56-57.
[10]王汝发.关于《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2):9-12.
[1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人民出版社,1973:135.
[12]张世英.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26-35.
[13]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J].人口学刊,1989(5):30-3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467.
[15]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M].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117-118.
[16]王玉苍.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25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Needham Problem
Yang Ranli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45,China)
The Needham Problem is a famous problem submitted in the proces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of science,which has the very grea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Needham attributed the main reason of modern sciences’not being able to appear in China to the three aspects of geography,economics and system,answering“Needham problem”from a historical materialist perspective,who believed that social existence decided social consciousness.And it was Chines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population factor and productive mode that influence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sciences in China;meanwhile,social consciousness counteracts with social existence,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actors such as foundation,education,imperial examinations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influence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sciences in China.
“Needham Proble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population factors;mode of production;social consciousness
G322
A
1672-7991(2011)02-0124-05
2011-01-19;
2011-05-12
杨冉丽(1981-),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