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春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2005年启动的大学生 “村官”计划,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活力有现实推进价值,而且对促进青年学生在“三农”的实践中快速成长,培养具有基层工作阅历的后备干部队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至2010年底,全国已选派近10万名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正呈现出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1]高等院校是大学生 “村官”选拔之源,正在成为增加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的现实,引起高等院校就业教育高度重视。研究提升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发展趋势对高校就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用辩证视阈实现大学生村官职业化[2]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就业教育的有效对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大学教育质量的显性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系指大学生培养的质量,而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显性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统一。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可持续提高的根本法则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辩证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运用辩证思维认识“村官”知能需求与就业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无疑是向就业教育注入新内涵的新行动。实际上,当用辩证思维对照村官的知能需求与就业教育的内容时,辩证思维的运用远跟不上教学实践的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尚存在不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乏“More to One”的发展思路,即通过普泛化就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现与诸如 “村官”个性化需求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对接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重与轻”失衡的显性现象。
1.就业教育在宏观内容上,重 “做事”,轻“做人”。未能冲破传统教育目标的束缚,就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思维模式相雷同,将培养学生相关就业的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安排,导致就业教育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人性之间的双向教育。重视传统的 “知识”教育,轻视新时期 “做人”教育,致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到贫困、偏远地区任村官的学生,在从未见过的艰苦环境中,无从下手,或找不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或找不到将自身融入农村群体的突破口。[3]
2.就业教育在微观教学计划的设计上,重“内容”、轻 “方法”,未能在 “学会思维”与“学会学习”上走出新路子。就学生就业而言,专业职场的岗位无疑需要与岗位一致的专业与专门知识,但更需要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素养。因此,就业课应在增大学生学会学习和快速学会不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上有所突破。这对于 “村官”来说更为重要。因为 “村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小社会负全责,不仅需要有相关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更需要有 “种 (植)、养 (植)、加 (工)”方面的专项知识,如果不能快速学会不会的东西,很难快速适应环境。因此,就业教育,应适度加大适应环境与发展的方法论教学设计。
3.就业在教学模式上,重 “说教”轻 “实务”。未能在实现时空格局的行动链上找到新做法。现实中的就业教育,尽管安排一定课时的社会调查的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讨论的方式重视实现 “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辩证思想的应用,但未能从不同年级的实践教学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和个性的接续发展,获取 “实务”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自身利益需要的价值诉求,激励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自觉融入社会的集体观念意识,实现个体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就 “村官”培育与选派而言,最重要的是用公民意识让有志当 “村官”的人,树立到 “最艰苦的地方去”、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论教育,实现与 “自身知识能力最适宜发挥”实务教育的有效对接,从而将公民义务落在实处。将拓展 “村官”中的 “官”内涵教育在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己任上具体化。从法制、道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环节强化理论与实务教育的相结合。
大学生 “村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制度,在提升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随着选拔标准的不断提高和选拔程序愈加规范,尽管大学生 “村官”从业与国家公务员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仍然调整着拟以“村官”为职业起步生涯的这部分大学生的人生选择。面对 “村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提出的渐进要求,如何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育,有机地纳入高校就业教育,已成为从普泛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角度,提高就业教育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大学生 “村官”究竟应具备哪些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年承担了山西省科技厅 《大学生村官职业化知识结构调查与高校就业教育相关性研究》的软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组运用 “调查研究是工作,提出问题是发现,分析问题是职责,解决问题是发展”的思维模式,设计了面向在岗大学生村官和已选派大学生村官的村委会两类调查问卷,重点是从大学生 “村官”的结构化知识与 “村官”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追寻 “村官”知识与技能结构缺失,为开展具有普泛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高校就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力求从增加学生的知识收益、提升就业教育效率的结合上,实现普泛化适应与个性化需求的统一,将大学生 “村官”缺失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案例,同就业教育事体知识与技能结构有机地融为一体。
此次调查,共向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28份,有效问卷374份,占收回问卷的87.4%。被调查的村官对象中,来自农村的占53.2%,城市的占46.8%;所学专业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占52.7%,理工占38.2%,农业与农村经济专业的占9.1%。
在促进 “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农村实践需要有相当的知识距离。[4]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 “村官”感觉最欠缺的是涉及农业宏观发展的决策、规划与方案制定的知识技能。为此,不少在职 “村官”提出在大学学习期间,学院应开设以 “村官”工作内容为案例,以宏观发展战略制定、中观策略选择与微观事理行动集成的知识技能课程,并能将相关知识点在多领域拓展。以此作为就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研究开发一套立足个案、面向整体适用的课程体系;二是问卷表明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被所在村委会接纳并融入村委会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是各种材料,如村务规划与决策、工作报告与总结、先进事例与典型的写作任务,但在缺乏涉农科技知识的情况下,难以对关系农村发展中有科技内涵和经济潜力项目的选择上,提出适当的具体建议。三是对有关涉农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知识不足,从而导致处理村民纠纷时,难以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做出增强公正性的评判;四是尽管在回收的问卷中,100%的大学生 “村官”都想为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多办实事、多做有创新内涵且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大事,但鉴于所学知识总量不足,10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工作中提出的意见只能偶尔被采纳,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形势和任务、农村社区发展的科技知识、与基层百姓打交道能力的培训。[5]
回收的问卷中,100%的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群体形象评价是具有踏实肯干和创新进取精神。对 “村官”的期望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最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学生村官;二是大学生村官最应在传播农村新技术知识,活跃村民、社区文化生活,培养农民、社区居民法律意识方面发挥作用;[6]三是村官要能用个人魅力开展面向村民和社区居民的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培训中实现村官与村民共赢;四是村官要熟悉基层工作方法,无论是 “三农问题”中的大事,还是日常琐碎工作,都要有变事群处理为事理认知的能力;五是由于 “村官”中涉农专业人员比例不高,很多大学生 “村官”因专业不对口,无法施展才华,在创业上基本是零起步,想创业十分艰难。
综上所述,如若将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农村实用技能、企业经营管理、心理学等知识用简而易之的思维制作检索框架方式知识地图,作为准 “村官”知识体系的基准;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指导式、自学式于一体,配合面向农村与社区的社会实践,超前、提早、全面、系统地增强大学生 “村官”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村官案例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将培养包括 “村官”在内的多种职业适应的懂技术、善管理、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评价 “村官”案例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收益的标准,那么一方面可以弥补大学生村官岗位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使高校就业教育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为探索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村官技能拓展案例教育与就业知识与技能普泛化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结合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特殊性,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集中体现在如下7个方面:一是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写作能力;三是快速掌握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和 “三农”政策和法规并用于实践的能力;[7]四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五是针对农村与农业行政管理特殊性,将管理学理论与实务操作在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策略与行动中集成应用能力;六是农村发展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式信息检索与应用能力;七是按照“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农业八字宪法,以及 “种 (植)、养 (殖)、加 (工)、销(售)”四个方面的知识分类的集技术推广、生产应用与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处理 “村官”所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个性化,同就业教育普泛化的融合和统一?[8]类似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各职业领域对知识技能的专项要求与高校就业教育的 “千人一面”的矛盾统一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课题。
当用辩证与系统思维研究这个问题时,笔者认为,要在深入研究就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和大思路基础上,追寻实现就业教育普泛化与个性结合的对策与现实路径。
1.用认知教育发展的 “大环境、大趋势与大思路”实现村官个性化知识与就业普泛化教育的融合。教育发展已步入了数字化时代的E环境,知识载体的变化对教与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因此,处理就业教育个性化与普泛化矛盾,要以提升教师与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为根本。认识利用互联网和开放课程提供的便捷路径,将解决个性化与普泛化的矛盾在增大教与学的知识新度系数、强化知识更新速度、追寻知识与技能融合的接口这个大趋势上落在实处。[9]运用系统的知识设计与知识链接观,消除个性化知识的不兼容,提升个性化知识的高次利用,将培育 “村官”的7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案例,在学习提升学习方法的广义应用上得到落实。
2.将提升就业教育中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认知作为个性化与普泛化知识对接的基础。为此,一要分析就业教育中普泛化知识地图中有导向作用的 “标志性1”知识,二要分析 “村官”个性化教育中有导向作用的 “标志性2”知识,三要实现 “标志性1”知识与 “标志性2”知识的系统叠加,找到二者之间的接口知识,用接口知识拓展就业教育中的核心知识和方法知识,将用标志性知识的对接产生的接口知识转换为方法知识,大幅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从而在实现就业普泛化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凸现 “村官”个性化教育目标。建立个性化教育目标与普泛化就业教育目标之间的反馈机制,实现二者的互动促进。
3.创新就业教学模式,在三年级学生中开设 “村官班”专业选修课。针对性地开展专业、专门化知识与技能培训。用培训创造奇迹和创造培训的奇迹的结合,结合学生已修课程,对农村的现状、相关政策、农民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讨论和交流,必要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调研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并计入相应的学分,提高大学生参加村官选拔的质量,同时,还要调用学院心理辅导中心资源,对“村官班”学员定期作心理辅导,使他们摆脱不利因素困扰。同时,要加大村官班有特色的农村实践活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利用暑假、寒假或周末组织学生深入郊区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对农村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公民责任感。[10]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学习环境。一是要建立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参加的QQ群,作为学院大学生村官职场知识与技能网络交流平台;二是组织力量搜集、检索和编写 “村官”知识应知和技能应用网络课堂,开展拟就职与已就职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和网络模拟选聘上岗培训。将大学生 “村官”的培育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支持的基础上。
[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09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50-58.
[2]栗振宇,彭爌.大学生 “村官”的 “角色社会化”研究 [J].中国青年研究,2007(9):32-36.
[3]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 [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9(3):32-34.
[4]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9(4):34-37.
[5]何植民,王珂.当代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对接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54-7657.
[6]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63-66.
[7]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 [J].中国农村观察,2008(3):53-59.
[8]仇文利,王宏.也谈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J].社科纵横,2008,9(23):95-96.
[9]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1(上):297.
[10]张思明,靳晶.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6(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