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太谷030801)
农业人才学研究源于国家农业政策的推动和广大农业人才的实践。我国是农业大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人才的发展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农业人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回顾农业人才学研究的时代背景,剖析农业人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农业人才学研究的几点启示,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人才学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农业人才学是人才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农业人才学研究从1979年至今经历了开始起步到逐渐丰富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是国家关注的一个重点,国家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方针政策成为促进农业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和研究农业人才学的一条明晰的主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部署。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89年11月国务院颁布 《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科技兴农是振兴农业的重要战略措施,科技兴农需要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农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开发和研究。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强调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五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它的提出是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新世纪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科教结合,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就构成了农业人才学研究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的氛围日渐浓厚,农业人才成长环境不断优化。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专门就加强人才工作做出的决定,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的下发,把人才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10月10日,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农业部2006年8月制定了《“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6~2010年)》,提出到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人才总量从目前的847.4万扩大到1730万人。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更加科学、深入的农业人才发展研究。在这种形势下,农业人才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状况,也带来了农业人才学研究的繁荣。
农业人才学是以农业人才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农业人才学立足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依据人才学基本原理,对农业人才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人才及其分类是农业人才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内容。有学者认为,狭义的农业人才,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虽无中专以上学历但已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在农业系统工作的在职干部。广义的农业人才,指在农村中具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专门人员,包括农村中的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一大批乡土人才。[1]也有人认为,农业人才就是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农业管理知识、或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或经验),能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各个领域 (层次)里的发展做出实际的较大贡献的人。[2]农业人才涉及面广、种类多、层次复杂,对其进行分类的提法也较多。《“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农业行政管理人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高技能人才。有学者则认为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3]在理论上对各类农业人才内涵的明确界定和科学的划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做。
农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农业人才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人才应当具备什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人才的要求,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
跨世纪的农业人才要根据我国农业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素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4]有的学者认为农业人才只有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农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一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肯奉献;二是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要有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四是要具有开放意识。同时还提出了农业人才的十个方面的素质标准。[5]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人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主要内容。建设宏大的农业人才队伍是科技兴农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兴农战略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业人才的开发对农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业人才的开发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农业政策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有力推动下,不断加强农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够高、现有人员不够稳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6]
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要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农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一个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农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农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农业人才学研究的大量内容属于农业人才教育的改革研究。农业人才教育,从纵的方面看,有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横的方面看,有在校教育、函授教育、在职教育等。建设宏大的农业人才队伍必须多途径地发展我国的农业人才教育,大力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进行教育培训,开发多层次的农业人才资源。[7]高等农业院校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培养观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
另外,有的学者还对国外的农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分析其培养农业人才的经验及对我国培养农业人才的启示,内容多集中于农业人才教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广大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人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更需要各种专业、各种类型的农业人才。[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广大的农业人才。开发农业人才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人才学研究历经了从起步阶段发展到现在的繁荣阶段,对农业人才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纵观农业人才学的研究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促使农业人才学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需要宏大的农业人才队伍。然而,现实中我国农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却面临着各类农业人才流失严重、总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正是这种社会实践中的矛盾,推动着我国农业人才学研究的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巨大的内在压力,又面临加入WTO形成的严峻的外在压力,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业人才队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农村社会发展实践中的这种机遇和挑战,及其对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就为农业人才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农业人才学正是在不断深入研究社会实践对农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
党和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是促进农业人才学研究不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部署。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 “一号文件”,文件中从不同层面涉及到与农业人才有关的问题。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内在线索,成为了推动农业人才发展的基本战略,成为了推动农业人才学研究的直接动力。
农业人才学研究,一个贯穿始终的研究重点是农业人才教育的改革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的保障,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业教育是开发农业人才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培养教育,就没有优秀的农业人才。农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要注重学校教育,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在职教育、函授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发多层次的农业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发农业人才资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农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农业高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农业的特点,更新教育思想,注重素质教育,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贯穿在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10]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对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黄努胜.农业人才的管理与开发[J].江西社会科学,1992,13(4):147-150.
[2]杨明亮,贾瑾光.农业人才学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
[3]武忠远.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分类开发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2-74.
[4]熊海灵.试论跨世纪农业人才的素质[J].畜牧市场,1999,11(1):26-27.
[5]李保印,周秀梅.谈农业人才的素质教育 [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2001,21(1):30-31.
[6]向朝阳.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435-437.
[7]袁桂林.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WTO挑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42.
[8]唐红萍,刘惠东.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25(4):87-90.
[9]董常生.关于高等农业院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J].高等农业教育,2003,20(12):3-5.
[10]赵曼,陈遇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0,17(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