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教育与单位风气*

2011-04-12 06:27朱歌幸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风气单位政治

□ 朱歌幸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单位风气是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是单位的成员在工作或生活上的态度、行为与习惯,或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相互仿效、传播而流行的观点、喜好、习惯和行为,它是单位文化的综合反映。实践证明:单位风气关乎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风气好出人才、出成绩;风气不好则组织涣散,人们以邻为壑,勾心斗角。如何营造单位的良好风气?形成单位良好风气的困难是什么?政治思想教育在单位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政治思想教育与单位文化建设又是什么关系?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培养单位好风气的实践模式。

一 单位变迁与单位的风气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就像一个个小社会——企业员工生活在企业里、工作在企业里;企业包办了员工的生、老、病、死的各种事务,甚至连员工的子女教育和就业也得一一承办。与国营企业相似,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等也包办了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各种私人事务。在这样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组织中,组织成员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依赖和影响,就像旧时中国的大家族。这种社会组织被人们称之为“单位”。在较少社会流动性的环境下,人们陈年累月共同工作和生活在一起,加上单位领导者们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各种不同的单位也就有了自己单位独有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情趣爱好、荣誉感等,即所谓单位文化;人们就有单位认同感。20世纪50至70年代,高度政治化的中国社会中的单位,都设有权威性极高的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部门。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者们以高度的热情,卓有成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政治鼓动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各个单位成为凝聚力很强的革命“集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使整个社会中的利益主体由一元变成了多元。社会越来越开放,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识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越来越明显,个体的利益诉求也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空间。在这个基础上,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和流动、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等诸方面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行政组织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越来越依赖制度、程序,管理的非人格化的特征得到强化。而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思想教育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效应而越来越被淡化;党团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形式化;这种变化使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变得相对简单——许多领导者都这样认为。但是也有许多人感叹,单位的管理越来越难。比如,大多数干部或职工缺乏工作主动性。凡是制度未规定的工作或是职责,很少有人主动去做;即使是有些在某人职责之内的工作也会被花钱雇人去做。又比如,大多数干部或职工缺乏工作的创造性,得过且过的人随处可见。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行政组织和事业单位较少整体的凝聚力和活力。

1、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来的集体制企业和国营企业的体制、运行模式被废止,“单位”没有了。

2、原来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许多社会功能,被逐渐地分离了出去,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被社会承担了起来。即便一些单位仍然还承担着一些社会的功能,也只是作为一种特殊单位组织中的一种社会福利。

3、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和上级单位的依赖性在不断地弱化;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满足和利益实现方式和途径的日益多样化,也使得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在逐步的弱化。国家对单位成员的动员能力,国家对单位、单位对个人的控制和整合的能力,都随着单位对国家依赖性的弱化而弱化。

在改革以后的单位中,单位成员不再把单位看作为一种朝夕相处的“生活共同体”,而更多地把自己的那份工作看作是职位和工作场所。在这样的组织中,人们的参与行为已经不再以对这种组织的全面依赖作为基础,而更多地是把参与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来构造自己对组织的认同。

单位组织在混合型市场经济管理的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单位组织正在走向消亡——组织的凝聚力丧失。

单位组织的凝聚力的丧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1、个人选择有了更大自由。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想活跃;个人工作创造性的发挥成为可能。但是也带来单位组织成员的不稳定,单位组织控制的功能降低。

2、集体合作和行动的可能性减低。现代行政活动需要不同分工的行政人员之间紧密的协作才能达成目标。缺乏凝聚力的组织中,行政人员之间沟通存在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完成组织目标。

3、单位组织的风气恶化。“风气”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组织一定时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风尚,反映着特定群体的下意识行为和习惯,也折射着这个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格调。风气是一定单位文化的表现。一个单位如果风气不正,则会帮派林立、是非不分,加剧单位成员的离心力。

由于传统的单位形式仍是我国现在的行政组织、事业组织等组织体系的基本形式,所以,单位凝聚力的日益丧失,必定会带来这些组织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作为我们主流社会的行政组织的单位风气不正、组织涣散将会给社会以恶劣的导向。正是行政组织的这种单位示范效应,如何培育单位的良好风气就成为一个很严重的课题。

二 政治思想工作与单位良好风气的形成

政治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工具。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政治思想工作又具有了极强的国家意识形态功能。政治思想工作曾经是形成单位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极为有效的方式。例如,政治思想工作中的疏导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

理论宣传的教育形式。通常表现为口头和文字两种形式,前者如讲演、报告、讨论、谈话等,后者如理论著作、报刊、论文、政党和政府的决议、新闻报道等。

形象、通俗的教育形式。如文学、艺术、游戏等形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起着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政治思想工作已今非昔比了。

20世纪70年代人们曾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化为政治教育。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正是由于当年强化其政治功能,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扭曲。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人们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许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和漠视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逆反心理和漠视心理,又使人们轻视、回避“意识形态”问题。

那么,21世纪的今天,单位的领导者们如何营造单位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单位具有凝聚力呢?

答案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作为最基本的两种手段。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人们普遍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单位一定是一个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文化共享的单位。确实,一个有效的、合理的管理制度能规范单位成员的行为,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正确的管理制度下,可以大大的提高单位的管理效力,形成一个融洽、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有效的制度安排能调节矛盾和冲突,减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当制度的确立得到单位成员的认同,而成员的认同又进一步使制度得到自我强化。

但是,制度并非“万能”。人们服从制度时,并不表明他们认可这一制度。制度设计是理想性的,制度运行是现实性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无数事实证明,单一的制度设计不能形成单位良好的风气。

当今还有一种时髦的做法是文化建设。

以行政机关单位为例。其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是:设计和确定机关核心价值观,努力弘扬这一价值观。尽力体现在机关体制机制中,落实在组织成员的言行上;进行学习型机关建设。激励个人学习,学习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建立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机关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和谐机关建设。宣扬机关廉政文化。开展各种廉政活动,设立机关廉政文化室,着力形成反腐倡廉理念和氛围。

问题在于,文化建设对单位良好风气形成的效果如何呢?从许多单位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应该说,单位风气是单位文化的反映。单位风气形成是比较复杂的。“风气”既有组织成员的浅层表现,又有深层的、发自内心世界的反应。有习惯性的言行举止,也有在个人价值观指导下的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形态。应该说这种文化形态包含着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就是指那些为各人群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比如生活习惯、经验常识。还有一部分是意识形态,属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形态属于深层的;而非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形态属于浅层的。

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风气转变的决定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理想、信念的引导培育的功能,使其形成执政党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使组织成员依此自觉的行动的作用。在如今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提高组织成员的认知水平和交往能力,使其掌握必要的集体生活准则,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愉悦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的整合性,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整合性体现在形成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上。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的社会,工作、生活在单位里的人们必然要受到各种观念意识的影响。但是,国家和执政党的主流价值观是不可动摇的,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意识形态一元化。意识形态中政治价值教育和民族文化结合的集中表现是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资源,把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价值教育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第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要引导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社会思潮、社会现象,这就凸显了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观念意识之间彼此进行斗争,相互进行批判;二是通过理论形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促进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的批判性除了表现为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外,还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我们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主流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往往并不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引导组织成员用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对各种思潮与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讨论,以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

第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的引导性,提倡奉献社会的精神。

意识形态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理想或人类的理想。理想当然具有超越性,因为理想是人们在发展方向上的一种价值目标,是在观念体系中以升华了的形态所反映出的社会利益目标。可见,作为社会理想的意识形态,是在以社会发展的利益为基础的水平上,为人们的社会活动确定价值方向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自觉奉献社会的精神的形成是靠教育培养的,其中意识形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不是唯一的。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解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这种解疑、解困恰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单位组织中现有的制度资源。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单位一种特有的制度文化,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为坚持执政党的领导,实现了有效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在形成单位良好风气的过程中,发挥党员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这种宝贵的制度资源的作用,就会大大地降低组织制度设计的盲目性,减少单位改革时的成本,有助于化解单位成员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有助于高效率地实现单位的整合与控制。

行政单位还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这样的群众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单位里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载体。这对于处理好单位领导层与群众的关系,实现单位的整合与稳定,形成单位良好风气,有着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意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方面:明示的方式和暗示的方式。明示的方式包括公开交流有关的信息、价值观和感情等;暗示的方式是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信息化的今天,暗示的方式对人们政治观念、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暗示的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公开交流和传递的政治理论、信念和政治情感等信息给予方式,也要对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念的诸如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行为方式的养成等非政治性的教化形式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探讨、摸索无意识教育的形式。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正式的途径和非正式的途径的合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来看,可以分为正式的途径和非正式的途径两种,前者通过单位、党团组织等进行,后者通过家庭、同伴群体等进行。正式途径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非正式途径在单位良好风气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看,存在着重视正式途径而轻视非正式途径的倾向。一提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只是单位、党团组织的事情,很少认真研究非正式途径作用的发挥,甚至正式途径的正面教育作用还可能被某些非正式结构的自发作用抵消,无法形成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必须处理好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教育互动关系,与时俱进地采取对策,克服离心力,形成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有效的多种形式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高素质作为前提。

当人们为各种社会不良现象而困惑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如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们相信一种新的制度结构更合理和更公正的时候,当人们能够逐渐地相信这种新的制度结构可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努力地为之奋斗,这样所激发的热情和带来的效益都会是巨大的。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风气单位政治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填单位 要推敲
风气
“政治攀附”
看错单位
“政治不纯”
风气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