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明,贾梅
(1.阜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而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农村信息,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安徽省是一个农业省,作为全国农业高产区,历来是华东地区农业发展重点区域,是华东地区乃至是我国农业的代表性地区,因而应首先实现信息化。安徽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2]“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能够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农业信息工作手段,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地位,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始终把建设完善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一项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安徽全面完成电话 “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目前,固定和移动电话网全省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到2008年,全省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为854万多户,相比2003年增长20.7%,全省农村移动电话的拥有率也达74%。;广播电视网、宽带网也基本覆盖全省100%的乡镇村,广播覆盖率从2001年的94.8%增加到2008年的97.5%;电视覆盖率从1999年的87%增加到2008年的96%;2008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8.9%;互联网入户率为7.3%;光缆、宽带多媒体数据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县、乡镇和90%的行政村。全省已经搭建起了高覆盖率、性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信息传输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信息服务 “最后一公里”问题。[3]
“十一五”期间,共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信息服务机构189个,建立部门行业系统专业网站30个,7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9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建有网络终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延伸。“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对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横向联系各省农业信息网和委内各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17个市、105个县(区)和广大的乡镇、村,以及相关涉农企业,实行全省农业信息三级平台、四级发布的网站管理模式。目前,安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形成了 “一主网 (安徽农网),五辅网 (中国星火网、安徽星火网、新农村网、气象科普网、茶网),五新媒 (手机短信、手机报、语音电话、网络电视、农业报刊),百网代管 (500多个网站代建代管)”的信息技术服务格局。此外,通过开展 “农技110”、“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农民万事通12316热线咨询、“96800110”农技咨询服务热线、全省农委视频会议系统、农村供求信息 “一站通”联播的实施等,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收到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化服务免费为农业生产提供广泛的信息支持,告诉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帮助农民把产品销出去,广泛应用于农产品流通、订单农业、网上招商引资、农村科技培训等,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交易方式的转变,社会效益显著。利用安徽农网和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加强农产品的网上信息发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政策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流通。通过调研发现,农业“12316”公益语音服务平台全省每天电话访问量在1000人次以上,农忙时间每天在3000人次以上,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帮手;通过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累计召开40多次各类工作视频会议,参会人员达到5万多人次,提高了农业电子政务水平,提高了工作效能;安徽农网日均点击率超过20万次,用户遍及98个国家和地区,省内外注册会员30多万人,农村短信用户110万个,已建成行政村、大户信息点20 000多个,全省涉农企业上网率达90%,促成网上交易额超过150多亿元。农业信息极大地降低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信息化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虽然安徽省比较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完成 “村村通电话,乡乡通网络”的目标。但是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相比,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较缓慢,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存在差距。首先,安徽各地区产业及经济基础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均衡;其次,安徽省属于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阔,信息化基础设施很难形成体系;再次,乡镇和村级之间农业信息化工作出现断层。此外,安徽省农村家庭拥有计算机上网的比率仍然不高,电视、广播依然是获得农民信息的主渠道,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建设的投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强、及时有效、能更好满足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各涉农部门从各自的职责和利益出发,独立开发,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和烟囱,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分散;一些网站和服务平台提供的市场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质量不高;有些网站机械重复转载,未能与本地实情对接,甚至出现虚假的信息;网络、电视、电话、会议和讲座等媒体间缺乏有机联系;还有,分散、重复、空乏单调、伪劣信息的存在,提高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匮乏和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使得农业信息利用程度低效,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离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所起作用还有很大差距。
实行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农业信息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具备相应的信息化人才,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安徽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 “最后一公里”技术瓶颈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的量和质还跟不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显得尤为薄弱,极大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淡薄和信息利用能力不强,致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安徽省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安徽农村劳动力超过80%,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接近92%,而且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在随机调研的乡镇中还有无机构、无编制的乡镇信息服务站,且服务站经费严重缺乏。要想真正解决农业信息服务 “最后一公里”问题,根本还在于要有配套完善的信息服务组织,关键是要抓好基层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的信息员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且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农业信息化工作应本着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安徽实情,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坚持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制定科学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增加农业农村信息化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监管,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成本;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涉农部门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政府示范引导工作,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增加示范投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后,还要加强政府的依法管理,推动农业信息化方面法规制度,逐步依法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机制,规范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信息采集、发布、运行等方面的管理。当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用社会力量,尤其是农村协会组织的推力,实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增收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 “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要打破部门分割和服务资源分散的瓶颈,与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合作,实现信息互通合作,建立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14]具体内容包括:首先,要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要能够将各种农业应用软件、硬件及各种规范标准结合起来;其次,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关键是数据库技术的标准化、信息检索的标准化、信息分类编码的标准化、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标准化等;第三,要加强信息服务场所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现象,加快农业信息的流通,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最后,还要加快各种涉农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农业信息需求的调查和评估系统,为不同地区的不同农户和组织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15]值得强调的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整合的效果需要实践检验和推进,不可一蹴而就。
农业信息化工作关键在于应用,而对农业信息的合理高效利用的重担落在了信息化人才的肩上。要发挥农业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农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对各级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和能力培训,并严格考核,提高其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能力。对普通农户提高其信息意识,普及基本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信息素质,侧重培训如何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定期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和专职信息员,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兼信息员的作用。要基本做到每个乡镇、每个行政村、每个企业、每个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都有1~3名技术合格、素质过硬的专职信息员,从而形成从省到村五级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信息服务队伍。
[1]刘兴海.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5):85-87.
[2]黄英良,李娇娥.对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服务现状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131-134.
[3]余菜花,廉同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923-10924.
[4]市场信息处.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0-12-20)[2011-08-20].http://wenku.baidu.com/view/62f5a8f1f90f76c661371a27.html.
[5]王成武.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EB/OL].(2011-07-18)[2011-08-20].http://www.starlunwen.net/jiaoyujiaoxue/114284.html.
[6]刘强,杨宗膺.农村信息化服务“安徽模式”调查[J].中国计算机报,2004,15(87):85-87.
[7]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J].中国信息界,2009,(Z1):74-87.
[8]刘磊,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7-18.
[9]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48-150.
[10]应进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10(28):210-211.
[11]乔忠,刘琳.政府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战略选择 [J].科技和产业,2006,6(3):1-6.
[12]孙素芬,罗长寿,张峻峰,等.建立政府主导型信息服务体系——为 “三农”提供信息支撑 [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5(3):30-33.
[13]李新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 [J].农村经济,2003,5(5):42-44.
[14]李想.安徽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52-1853.
[15]Fangquan Mei.Strategic Selection for Rural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China Towards the Years 2010/2020[C].AFITA 2006: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2006,http://parc.ksu.edu.sa/up/S1-P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