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良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CT/MR室,河南桐柏474750)
鼻腔结石较为少见,极易误诊为单纯性鼻炎或鼻窦炎,文献多以个案报道为主。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鼻腔结石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搜集2000年8月~2010年11月在本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结石患者8例,年龄4~24岁,中位年龄13.5岁。病程1个月~3年。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痛、头晕等。
8例均行CT平扫检查。5例采用东大阿尔派CT-C2000普通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mA,扫描时间6s。横断扫描2例:层厚5mm、层距3~5mm;冠状位扫描3例:层厚5mm、层距5mm。3例采用GE Hispeed Dual双层螺旋CT扫描仪,层厚5mm,螺距0.75,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
图1 女,13岁。CT冠状位:右侧鼻腔下鼻道见一椭圆形高密度影,最大截面约1.5cm×2.0cm,CT值3072Hu,中央内见一点状低密度影,CT值-102Hu;右侧鼻腔略扩大,鼻中隔及右侧下鼻甲受压略偏移;右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见液性高密度影及气液平面
图2 男,4岁。C T冠状位:左侧鼻底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最大截面约0.4cm× 0.6cm,CT值1840 H u;鼻腔、双侧筛窦及上颌窦见液性高密度影
结石位于右侧鼻腔6例,左侧2例;6例位于下鼻道,其中2例累及总鼻道(图1),结石位于中鼻道及鼻底总鼻道(图2)各1例。结石最大径0.6~3.5cm,截面呈椭圆形4例,圆形2例,正方形(图3)及不规则形各1例。
图3 、图4为同一病例不同层面。女,24岁。C T横轴位:右侧鼻腔下鼻道见一高密度影,最大截面1.5cm×1.5cm,略呈方形,边缘有突起,C T值2650H u,内见一小圆形略低密度影,CT值60Hu;结石堵塞右上颌窦开口;右下鼻甲受压移位;右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
CT扫描见结石呈高密度影,CT值1450Hu~3072Hu,6例结石中心见小圆形、点状低密度影,CT值-102Hu~320Hu。5例下鼻甲及鼻中隔受压推移。
5例合并双侧鼻腔鼻窦炎,3例合并同侧鼻腔鼻窦炎,6例合并鼻腔侧壁、下鼻甲或鼻中隔的移位。
鼻腔结石即鼻结石,又称鼻石,为鼻腔少见病,多发生于成年人,常局限一侧鼻腔,多位于鼻底部。表现为一侧鼻腔渐进性鼻塞,流清水样、脓性或血性鼻涕,带恶臭,有时有头痛、头晕。多发性结石或发生于双侧鼻腔者亦偶有报导。本文报道8例均为单发结石,最小年龄仅4岁,较为罕见。
鼻腔结石以内源性和外源性异物为核心,由鼻液、泪液及鼻腔炎性渗出物等经气流浓缩分解的多种无机盐类,逐渐沉积于此异物表面,形成结石。内源性异物是指如鼻炎、鼻窦炎、鼻出血时的血块、干脓痂、及移位牙齿[1]等;外源性多为外界细小异物如碎石、果核、小玩具等进入鼻腔,异物入鼻多在2~4岁时。一般婴幼儿玩耍时,易将异物放入鼻孔,如当时家长未发现,过后孩子无从记忆[2]。
由于异物引发了慢性炎症,导致炎性渗出物增多,炎性渗出物经浓缩分解出的多种无机盐类沉积于小异物表面,逐渐增大,形成结石[3]。因结石所含成分不同,其颜色有白色、黄色、灰色、棕色、绿色、褐色或黑色不等[4]。
鼻腔结石绝大多数发生于右侧鼻腔,考虑可能与大多数人惯用右手而致外源性异物易滞留于右侧鼻腔有关。而部位常见于鼻底、下鼻道则无疑与重力有关。本组结石位于右侧鼻腔6例,左侧2例;其中6例位于下鼻道与文献报道相符。根据结石形成机制,鼻腔结石的体积应随着结石形成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结石形状虽各不相同,一般与其所在鼻腔的空间位置形状相匹配,向空间阻力较小的方向逐渐长大。如本文图1、图4即与结石所在位置解剖结构相适应。结石较小时可能多呈类圆形(图1),随着时间的延长,结石随着所在空间形状而塑形。
病灶位于鼻底、下鼻道,与鼻甲及鼻腔各壁不连续,外围为致密高密度影,CT值均在1000HU以上,病灶中心点状或小圆形低密度影,周围结构呈受压推移改变,为鼻腔结石的CT典型表现[5]。若结石核心本身密度较高或因时间长发生变质,形成无核鼻结石,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影。本组6例病灶外围呈均匀的高密度影,中心可见小圆形或点状低密度影,符合鼻腔结石的CT典型表现。
鼻腔结石的发生可能与慢性鼻炎、鼻窦炎有关,鼻腔结石患者大多伴有能促使鼻分泌物增多并积存的鼻腔内在因素,如中隔偏曲、下甲肥大、鼻窦炎等。同时结石形成后又会妨碍鼻窦引流,压迫破坏周围结构使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偏曲或穿孔、上颌窦、筛窦骨壁破坏等,易合并鼻炎、鼻窦炎,两者相互促发,互为因果,导致鼻石逐渐增大[6],其他合并症有鼻甲肥厚、萎缩,鼻中隔偏曲、穿孔,窦壁破坏等。
本文8例鼻腔结石中5例合并双侧鼻腔鼻窦炎,3例合并同侧鼻腔鼻窦炎,6例合并鼻腔侧壁、下鼻甲或鼻中隔的移位或偏曲。
①鼻腔异物: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依异物的大小、性质、存留时间长短不同,鼻腔检查可见具体异物多在下鼻道的前部,时间久者异物周围有肉芽形成;②鼻腔骨瘤:多来自筛窦或鼻甲,位置较高,与鼻甲及鼻腔侧壁相续,CT检查呈致密高密度影而且比较均匀;③鼻腔牙:分异位牙、额外牙或逆生牙,其形成原因主要为上颌牙始基挤压于异常位置发育而成,患者上列牙齿排列不整、缺牙,也有额外生长者,称为额外牙,多位于鼻腔底,以上颌切牙或尖牙最常见,鼻腔检查可见鼻底有质硬、色白、不活动的突起物、X线摄片可确诊;④鼻腔、鼻道霉菌感染:CT检查可见鼻腔干酪样团块,其内见密度不均匀之点条状、结节状、棉絮状高密度影,窦壁虫蚀样改变等,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可以确诊;⑤其他:骨化纤维瘤,牙质骨瘤,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鉴别。
[1]蒋子栋,张萌,王威,等.额外牙源性鼻石一例报告[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3(4):336.
[2]孙丽梅.罕见鼻石症2例[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4):222.
[3]李欣,李吉平,王家东.罕见高密度鼻石1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4):223.
[4]俞荷芳,刘吉昌,付伟,等.鼻结石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708-709.
[5]陈立新.鼻石2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9,15(2):223-224.
[6]杨本涛,刘延军,汪卫中,等.鼻结石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341-343.
[7]刘斌,江育玲,任基浩,等.鼻石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8(6):316-3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