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詹洪春
张伯礼
我国的大中药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缺少统一规划,区域特色不突出,尚未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存在盲目发展的情况。其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中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较好,内陆尤其西部不发达地区稍逊,表现为:政府重视程度、相关政策和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不平衡;产业化结构及水平、效益不平衡;科研基础、研发能力、新药研发数量、质量等方面不平衡。再次,研发基础薄弱,科技含量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低水平重复、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以企业为研发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创新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滞后,导致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因此,我们应从国家层面应树立发展大中药产业理念,充分认识大中药产业这一新型产业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大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大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在大中药产业立项、审批、资质准入、质量标准、物价税收、市场流通及监管等各方面建立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目前最需要的是修订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的大产品注册管理办法,推进实施大中药产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加强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尽快组织制订2012~2020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纲要,制订发展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的统一规划(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等);完善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保障制度(新品审批、物价税收、运输流通)。
第三,加大对大中药产业建设支持力度。国家相关部委应继续将中药基地建设作为重点,促进各基地间加强联合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集成、共同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在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中心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向中药产业倾斜。
第四,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大中药产业产学研联盟,探索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五,注重资源保护。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道地药材研究,建立中药植物园,加快种植资源库建设;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加强替代品研究和开发。
吴以岭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植物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中药产品却仅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3%~5%,且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日本、韩国凭借科技优势,通过对由我国低价进口的中药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高价返销我国,垄断了国际植物药市场约90%的份额。这是由于我国中药产业还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机制不灵活、主体不明、目标不确切、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培养不受重视、竞争力缺乏等因素造成的。
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但由于选方难、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科研条件要求高,前期市场投入大,被仿制的风险大,研发创新专利中药的风险更大。
吴以岭委员建议:
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发掘中药创新的原动力。以现有科技资源、人才优势为基础,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优势资源,争取国家各级各类重大研究项目,敢于涉足面向中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的基础研究、前沿尖端技术研究,特别是有原始创新性的研究,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阐释,中药先导化学药物合成与结构改造等研究。将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聚集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合力。建立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注重集成创新,尤其注重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与对接。搭建中药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增强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保障力。重点开展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着力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中药资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中心、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化中心、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药临床试验中心(GCP)等。
科学培育中药领域内的创新型人才,增强中药创新的核心力。进行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需要政府提供技术、资金和咨询服务,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成本,保证研发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益回报;政府和科研院所要改善科研投入、考评和管理体制,以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形成和积累;制药企业更要多地投入新药研发,真正成为新药研发的主体。现代中药创新研发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力推动中药产业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驱动型、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中药科技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跃升。
曹洪欣
我认为应当把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纳入国家慢性病防控体系,纳入到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建设之中。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学对慢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形成了防治慢病的优势。
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中医疗法综合干预是中医药防治慢病的主要优势。
因此我建议,应制定完善的规划措施,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中医药防治慢病的优势得到发挥,加强中医内涵的流行病学调研与中医药防治慢病的科学研究,挖掘并推广中医防治慢病简、便、验、廉的技术与方法,提高中医防治慢病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以中医药为特色的防治慢病的城乡、社区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模式并逐步推广,使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和推广,为防治慢病、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服务。
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卫生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加强对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建设,保证其能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培养,让基层中医药发展强起来。
王承德
总体来看,目前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并不乐观。在基层医院及农村,中医药基础建设、生存环境、人才培养、中草药种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等方面均十分薄弱,中医药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以广东省电白县为例,该县中医院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107人,但中医类别只有32人,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29.9%。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也寥寥无几,远远低于中医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中西医结合医院中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总数占医院全部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的规定。同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建设简陋,设备、人员严重欠缺,中医处方服务收费价格低等问题,致使业务难开展,有的乡镇卫生院甚至取消中医科,中医业务发展呈现萎缩趋势。
因此,我建议:一是各级党政、卫生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建设,保证能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培养。要充分利用中医专家和网络系统优势,通过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网络培训、集中学习、选送进修、师带徒、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培训培养人才。四是在中医药特色技术、特色疗法、民间单方、秘方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加大财政支持,以便这一民间宝藏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中医科普工作,相关部门要对中草药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种植、栽培及动物中药规范化养殖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政策扶持;鼓励开发中药制剂,剂型创新,对中医药科研工作进行政策、资金支持,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张大宁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国家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我认为,发展中医药学必须把“临床疗效”摆在第一位。
中医在基层最受百姓欢迎,中医药应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惠及广大群众。同时,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的贡献也很大。目前,中医在百姓生活中有很大的需求,受到普遍欢迎。群众的选择是最客观的,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也没有条框的限制。疗效是中医药最好的试金石。
近百年来,现代医学即西医飞速向前发展,对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产生极大冲击,而唯独中医药学没有被冲垮,相反还向前发展了。主要原因是,中医药有很多疗效是现代医学所不能比拟的。从宏观上讲,任何一种医学都是以临床疗效作为宗旨和归宿。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几千年中,都是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为基础的,而这种基础是以实践经验为前提。因此,当前要加快发掘整理中医专家的临床实践,尤其是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再加以系统研究,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
因此,国家要从财政上支持和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行业要从“临床疗效、医疗速度、方便就医、治疗价格”四个进行方面改革。他还建议,有关部门准备启动的“医药分家”政策对中药行业要特殊对待,因为中药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占60%至80%的比例。“如果中药行业被强行执行“医药分家”的政策,将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中医也就成了药店里的“坐堂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