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晖 文巧平
(湖南城市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益阳 413000)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指出:“设问巧妙即能教好书,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1]自古以来,提问就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孔子在教学中将问答作为主要的手段。自称为“思想接生婆”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观点,最后帮助学生在他们的思想最深处发现真、善、美。教师设问,一直是众多教学研究的焦点。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约百分之九十是记忆性问题[1]。由于记忆性问题往往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向反复背记所学内容,因而难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评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改变问题策略,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状态的要求。根据M.P.Sadker和 D.M.Sadker的观点,记忆性问题属于低序位问题。改变问题策略,要求教师在设问过程中更多地运用高序位问题,通过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关注对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能力的开发,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效率。
1、高序位问题策略的内涵
M.P.Sadker和D.M.Sadker将问题区分为 lower-order question(低序位问题)和 higher-order question(高序位问题)。根据Bloom的分类法,总体上问题可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六个层次。其中,针对某一或某些事实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属于低序位问题,其余五个层次的问题均属于高序位问题的范畴。根据他们的观点,高序位问题是指不能仅靠记忆或回忆,而需要经过更多思维过程才能回答的问题。这些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
根据Schmidt(1990)提出的“注意假说”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有被语言学习者特别注意到的语言输入才能被信息加工系统处理,从而可能得到内化[2]。高序位问题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更多地设计高序位问题,激发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使他们对语言特征产生注意,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意识,促进中介语系统的重组,从而使语言输入得以内化,提高教学的效率。
2、高序位问题策略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意义之一是实现启智,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语言教学的工具性意义和人文价值之外,其巨大的启智作用也不可忽略。只有实现启智,才能从思维上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基于这些要求,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训练层次
教育学将能力区分为低阶和高阶两个层级。低阶能力指运用较低层次的认知心智活动 (低阶思维)来完成解决具有明确已知条件并在此范围内运用若干规则和原理来获得同一性解决方法的问题的心理特征[3]。低阶能力与低阶知识相匹配,是事实性、个体性、简单性和显性化的知识,低阶能力和低阶知识的获得是低阶学习被动、机械接受和去情境化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低序位问题即属于这个层级。高阶能力是以较高认知水平层次心智活动为核心,解决具有多种解决办法、途径和少量确定性条件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它与高阶知识 (建构性知识、情境化知识、复杂化和隐性知识等)相关联,是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建构性、真实性、合作性和结果导向性的高阶学习成果,也是支持高阶学习、高阶思维应用的必备条件[4]。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实现高阶学习,获得高阶能力,将教学过程中简单的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到具有主动性、有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合作的和有意义的层次,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调动学生较高认知水平层次心智活动,因此,高序位问题策略的实施,提升了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训练层次。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
高序位问题是那些不能仅靠记忆或者回忆解决的问题,它们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某一方面的性质和特征或者若干事物、现象之间某一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调用不同方式的思维活动,如比较(共性与特性)、关联(顺序性)、推理(逻辑性)、分类(层次性)、对比(差异性)、分析(因果性)、组织(结构性)等。此类问题的特点是客观性较强,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调用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开发。例如,针对语言现象的共性提问,可促使学生进行归纳性思维活动;而针对事物间的差异性设计提问,则能促使他们进行比较性思维活动。
(3)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高序位问题的最高层次,就是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主观想像、假设、重构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作出答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运用了某规则或定义,还包括了评价、抽象、预测、想像、具体化、系统化、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因而此类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答案也极具开放性和不固定性。这个层面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输入信息进行反应,需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高序位问题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1)思维启动阶段
思维启动阶段主要包括课前导入热身的系列活动。根据认知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高序位问题的作用在于启动学生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快速搜寻有关相关内容,加以整理组织,然后提取,实现跟新课题的关联。比如,学习“As His Name Is,So Is He!”(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一课,设计问题:“Do you like your name?What’s themeaning of your name?”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姓名与其含义的话题,为课文中姓名与含义的关联做铺垫,启动学生的分散性思维。
(2)思维活跃阶段
思维活跃阶段包括阅读活动、语言解码、写、译等环节。这个阶段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阶段,因而显得十分重要。以阅读为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高序位提问运用的目的在于使这一对话顺利进行,将阅读策略与提问策略结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比如,为了落实 skimming and scanning,提问可以在课文大意,课文段落首尾句等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阅读技巧的习惯。
(3)思维整理阶段
思维整理阶段主要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概括、梳理阶段。该阶段的高序位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评价、抽象、预测、想像、具体化、系统化、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提出。比如对课文大意概括和总结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系统化梳理过程,并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和思考,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索等。
2、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能够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和积极磋商的问题有利于他们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基于课文文本这一主要信息输入来源,对其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对其意义进行磋商、拓展,是学生有效输出的基础。根据Nunan(1991)的观点,[5]大多数的交际是在相对可预测和相对不可预测之间的连续体上进行的。这种既有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又有一定信息差 (information gap)的交流,有利于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差就能有效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
(1)师生有效互动
教学中设计的高序位问题基于相对可预测和相对不可预测的基础,真正实现设计意图的关键,在于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以及教师对于学生反应及时作出反馈,包括给予积极评价、使用适当的方式纠错等等,师生互动是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可以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调整,推动互动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课文“As His Name Is,So Is He!”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名字的看法,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names?”这样的问题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具有开放的不固定答案,但有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可能不知如何回答,因此,为了保持师生互动的通畅,教师可以进行调整:“Why have names been called labels of people?Do you think so?”给予学生更加具体明确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其答案进行拓展,进一步提出问题,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比如:
师:Do you think trees are important to the land? (低序位问题)
生:Yes.
师:Why?(高序位问题)
生:Because the roots go down into the ground and help the ground stay in one place.
师:Good,and as we learned yesterday,when the earth begins to move away to a different place,it’s called——
生:Erosion.
(2)学生之间有效互动
高序位问题策略是协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磋商各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同一个问题交由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进行信息比对、分析,对其意义进行磋商、拓展、组织讨论并作出结论。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高序位问题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比如,值日报告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见环节,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并组织学生就报告内容,相互提问,这种互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口头交际训练的的机会,促进了英语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生活化和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有利于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高序位问题之后,应适当延长等待时间。研究发现,延长等待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对问题回答的长度,提高学生答案的准确性,并增加学生回答的机会。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索与推测,学生之间的信息比较将不断增加,学生在答案中能更多的运用推理性语句,并提出自己的疑问。[6]
重复是一种语言递归形式,即指词、词组、句子的形形色色的重复,又指语言成分各个层次上的重复,还包括书面符号上的重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复是指教师课堂用语中语言成分各个层次上的重复,是教师课堂用语的常见形式。修辞专家Dr. Gideon Burton将英语重复分为:字母、音节、声音的重复 (Repetition of Letters,Syllables,and Sounds);词的重复 (Repetition of Words);短语和小句重复(Repetition of Phrases and Clauses);意义重复 (Repetition of ideas)四大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手段,重复更是一种人类行为,我们应重新认知与探索在英语语言学习中重复所发挥的重大作用。高序位问题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重复通过形式上和意义上的突显,为其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效途径。
1、重复为激发高序位问题策略提供基础
重复是字母、音节、词、句的复现,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关注,具有形式上突显的特征。高序位问题策略,是促使学生进行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系列提问过程。问题中对知识信息的重复,以突显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提取、领会、分析、重组、应用、评价信息,实现知识网络点间的综合,因此重复能有效激发高序位问题策略效果的实现。
选择适当的重复形式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高序位问题。比如,问题“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mes and English names?”中,names多次重复出现,以它为背景,引入“Chinese、English、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等信息,开启了学生的比较思维,因而,重复为激发高序位问题策略提供基础。
2、重复为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提供有效途径
形式上看,英语重复似乎违背了语言经济原则,不宜长期存在,但作为重要语言表现形式的英语文学作品,很多部分都采用并完整再现英语重复、持续被使用的轨迹,突显英语重复作为表达工具的价值,可见突显性是重复在英语著作中得以留存的主要意义。重复在英语语言表达中的主要作用,通过增加语言美感、显现焦点、深化意义、构建语篇等方面得以体现。课堂用语中的重复形式,其目的并非突显形式,而在于通过形式的强化,实现意义的突显。
高序位问题策略中,通过问题中关键字词的重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核心思想,由此引导和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应用有效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与运用以得到满意的答案。可见,髙序位问题策略中,关键信息是以重复作为载体,进入学生的思维维度的,因此重复是高序位问题策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前文中提到的“Do you like your name?What’s themeaning of your name?”一方面是形式上词汇的重复,使得“your name”和“meaning of your name”两个词组突显出来,同时在这两个词组的背景下又使“meaning”一词得到了关注,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姓名及其含义。从语篇的角度来说,文章中姓名与含义的联系就是对学生名字与含义联系的一种意义重复,这种重复使高序位问题在学生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高序位问题为学生思维活动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既利于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利用重复等有效的教学手段,实施高序位问题策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推理、概括、评判、创造等思维活动,才能更有效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