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2011-04-11 18:31:17谭吉华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思潮马克思主义

谭吉华 谭 茜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对于新形势下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问题上,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因时因地制宜对待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指出: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他是对的。”[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要更好的发展这样一个阶段必然要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情况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然而马克思主义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邓小平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在形成时期的那些论述,至今仍然适用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进行继承、发扬,加以补充和发展;不再适用的我们便不能继续坚持,就更不应该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了。

中国人民是通过俄国十月革命知道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初期是为俄国革命服务的理论。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选择了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然而,中国国情与俄国国情虽有相似之处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俄国人的经验,也不能陷入“本本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1]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强调“中国特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和精神的同时又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真理,不能使其成为固步自封的东西,一个理论体系如果不能继续发展,那么它将毫无用处。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变化着的事物的情况作出相应的科学的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证明,列宁、斯大林是如此,毛泽东、邓小平是如此,如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亦是如此。当今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继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坚持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用新经验、新思想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个内容得出的结论和纲领。三个内容是严谨的有机整体,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某个观点和某些方面从这个整体中游离出来,片面夸大绝对化,歪曲、肢解、分裂其科学体系。有些人制造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等,把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肢解为多元马克思主义,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的人未充分认识马克思的学说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学说,把马克思学说神圣化、片面化和僵化,没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和理论特征缺乏深入理解,或虽读了一些文本但没有读懂更没有把握精髓。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仅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论述,对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不够,认为马克思是只重视价值判断的伦理学家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全面完整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

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坚持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的倾向、观点和思想潮流。它会产生思想涣散、离心离德情绪,动摇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信仰,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并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扭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理论,是过时的、封建的、宗教的、误国误民的、需要彻底否定的理论体系。它反对社会主义,吹捧西方宪制,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手法,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具体表现为:

1、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它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张用新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近些年来这种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经济领域是很具有影响力的,新自由主义者推理人之本性是自私的,那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应该是与人类本性相适应的私有制,而公有制是同人的本性相矛盾的,实施公有制注定没什么效率,因此要实行私有化。在我国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新自由主义者通过把国有财产落实到个人;只有私有化才能搞市场经济等各种手段宣传实施他们的私有化理论。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外,我国要建立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从而使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及要求。而新自由主义主张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附和在一起。新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推行欧美的多党制、民主化,污蔑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是一党专制;极力吹捧西方的政治制度,诋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如不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将会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退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严重的不良后果。

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其本质是具有很强欺诈性的,是用“民主”、“人道”、“社会主义”等伪装起来的一种反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民主主义在思想方面主张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从党纲中完全排除在外。政治方面主张实行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极力反对共产党的领导。经济上主张维护和加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的要求,用社会保障来缓和阶级斗争。社会方面则主张维持阶级对立状态,保留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在这样一种前提下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文化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把冒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任资产阶级思想泛滥。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民主社会主义是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而如今民主社会主义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反面力量,不断地动摇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吹鼓民主社会主义“是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等荒谬的错误的论调泛滥成灾的出现在各重点刊物、网站、论坛上。这就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有力的反驳民主社会主义者,科学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那些错误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引导到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价值可以适用于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一切时代,他们总是把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当做是绝对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将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视为“普世价值”,甚至将我国十七大强调的解放思想也荒谬的解释为“追求普世价值”,认为我国没有和国际主流观念接轨等等,如此一些思想潮流都是在举着“普世”的旗子想要“全盘西化”,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列宁说过:“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笼统议论都是欺骗……”[3]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这些都只是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的表现,因此要抵制“普世价值”论就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不让“普世价值”冲昏了头脑。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歪曲历史,丑化革命,其核心是否定中国历史上所获得的成就,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国像西方一样搞资本主义。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例外,它借口重新评价历史,否定历史,指责中国选择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是疯狂而幼稚的,革命是在消耗能量只能耽误中国的发展。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觉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及现代化的进程。他们还认为革命制造了动乱,破坏了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没有革命可以更快速的实现现代化。所以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近现代史的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死不渝的坚信、坚持中国人民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出来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出现的原因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彻底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只有找到原因并通过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划清甚至清除反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不良影响。

1、国内外历史背景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出现

长期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出现都不是偶然,是与国内外历史背景和社会的深刻变化息息相关的。继第二国际时期遭受挫折之后,近年来由于苏联、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马克思主义又面临空前严重的打击和挑战。在本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极大危害的戈尔巴乔夫“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如今他“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所谓的“新思维”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反马克思主义浪潮,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其次,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六十余年的时间了,但今天的新社会毕竟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残余下来的旧社会思想、观念、习惯并没有绝迹,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动摇着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2、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处于低潮期容易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许多新课题,它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新科技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等当前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提出的许多新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解释和回答。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而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4]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需要人们利用大量的史实材料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潜心研究,深入了解才能解决。但在马克思主义者还未作出科学正确的回答之前就会有人借机否定马克思主义,提出一些错误的、非科学的、具有强大蛊惑性的观点来混淆视听,占领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长期对立致使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出现

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动和两种思想体系的长期对立,而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主义将处于劣势。他们利用种种优势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作为他们的主战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宣扬“民主、自由、人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捣乱人们思想,动摇人们信念,在国内形成反马克思主义气候。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重大课题,对于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应该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整准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所在,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要坚持和正确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澄清和纠正在其立场观点方法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是我们党一贯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也正因为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才能具有如此强大吸引力,才能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有效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只有从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实质,才能完整准确的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真正用这一理论体系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当前,我国思想理论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同时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必须保持理论上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前进。

3、坚持正确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贯彻党的“双百”方针

在识别和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细致审慎的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观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问题当学术问题来解决。在我国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分界线在于是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作全面的历史的分析。对于政治问题我们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学术问题要在有原则有纪律的前提下坚持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坚持“双百”方针,平等讨论。坚持这个方针意在创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交流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平等争鸣,明是非,辩真理。旨在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发扬先进文化,抵制错误思潮。此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对精神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深入贯彻“双百”方针。

4、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落实这一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抵制、批判错误思潮。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我国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也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并不排斥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新形势下,要研究把握社会思潮演变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提倡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去粗求精,充分鼓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积极向上,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0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