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戴瑞卿,郭乐峰,王爱清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从整个美术史的进程看,以理性为主的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和以人性为主的中国人道主义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美术史的进程,并影响着21世纪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所谓人道主义,即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人道主义的初衷是出于对人的命运的忧虑,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始终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并且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最终却是希望使人进入一种理想的境地。艺术创作的人道主义立场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也是一种以审美或艺术精神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人生观。
农民题材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为艺术界所关注,但最初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很难表达对农民现实生活的同情。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艺术理论源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它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解释框架——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及“文革”时期的三突出,“红光亮”与“高大全”,这时期的农民题材基本以一种党派理论为依据,仅仅是为特定的意识形态服务的艺术形式。农民的缺点——贫困、麻木、愚昧是描写的禁区,可以说凡是揭露农民苦难的描写都是被禁止的,到处充斥着英雄主义的塑造,完全与生存在那个时期的农民生活无关,而是更理想化、概念化。在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十分单一狭窄和肤浅,只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以至文艺反映客观现实本质属性的观点变成了按照先进世界观和阶级利益来反映现实的要求。于是典型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从而导致了当时的绘画发展到了极端,即完全服从政治的需要,彻底放弃了真实的人性的要求,艺术成为了当时政治的服务工具,所谓的现实主义理论成为了掩盖真实的理论,失去了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1](P132)。
随着“文革”的结束,农民题材绘画逐渐走出了工具理论,开始了对农民自身存在的反思,并首次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立场再现了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可以说这时期的绘画是充满悲愤情绪的,它的感染力使有过同样知青生活经历的观众潸然泪下。这时期农民的特定形象变成了“愁苦”与“仇恨”,如罗中立《父亲》。愁苦的概念大于了个体的描述,群体的身份认同大于个体生活境遇,对个体的人性关怀过于概念化,个人情绪与政治层面上的意愿表达大于艺术形式的转换和提炼。
“85”思潮之后,由于西方各种流派的进入以及经济增长的冲击,艺术家的目光由关注社会现实转移到了关注自身情感的表达,大多数艺术家沉湎于象牙塔中大量的艺术试验而忽视了大众群体,缺乏个体关怀。结果是艺术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不解,完全成为了少数人的贵族化艺术,这不仅困扰着创作者,同时也忽略了广大社会群体,大大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初衷。这时期接受现代艺术唯心置上的思潮掩盖了对人文关怀的追求,艺术脱离了有关人道主义的责任,“为艺术而艺术”大于“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
由此看来,当代农民题材绘画是农民作为广大社会群体多次消亡并让位给绘画语言、形式、观念的过程。农民题材绘画总体经历3个发展过程:人道主义缺失——关注人道主义——关注艺术家自身立场。研究1949年以来中国油画艺术中人道主义的表现,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关注来解决艺术创作中农民缺席的问题。艺术不能离开对社会与生活的批判,它不仅仅要关注审美与艺术,更要关注在审美与艺术背后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艺术只有与社会交流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而农民问题正是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审视农民题材绘画中的人道主义显然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代艺术是现代性的精华,每个艺术家都在以各种形式探讨和尝试绘画语言、造型语汇与符号带给我们的新奇。抽象、意象、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综合材料等手法都可以用来表达当代农民题材。每一种形式语言的创新都暗示着动机的潜在性冲动,是艺术家干预准则时做出的行动。可以想象,不同手法可能出现艺术家表现农民的深度和艺术家表现自身立场的广度。
通过揭示农民绘画创作与大众接受的深层心理基础来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寻找解决农民题材绘画的途径,就是用后现代主义中的“拉平一切”的立场来取代现代主义中的“自我表达”。著名导演金山曾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3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他认为:“生活是基础,技巧是手段。”没有广阔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想要进行艺术创作,就好比缘木求鱼,必然事与愿违[2](P68)。所以,当代的艺术家必须切实深入生活,深入农民的内心。既然关注的是农民,那如果连农民本身都觉得陌生,又如何为占总人口70%以上的大众所理解,更不要说感到被关怀了。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离生活太近,完全匍匐在生活之上,就会太实太稚,如果把艺术创作当作生活,没有对理想的追问和形而上的表达,就不足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相反,如果离生活太远,只是远距离地关照生活就会因脱离生活而造成“假大空”。那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生活呢?笔者认为应把诗意作为进入生活和超越生活的通道。生活是具有粗砺质感的存在,面对丰富而繁纷的生活现象,我们不得不运用智慧,在艺术地表达社会生活的经验之上,去接近自己的精神家园,来救赎现代性面前的人类灵魂。
本文审视人道主义在农民题材绘画发展中曾经出现的问题,研究了人道主义思想在绘画创作中的当代意义,并试图寻找人道主义在农民题材中未来发展的可能。通过揭示农民绘画创作与大众接受的深层心理基础来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寻找解决农民题材绘画的途径,即用后现代主义中“拉平一切”的立场来取代现代主义中的“自我表达”,并从现代主义以来绘画语言方面的成果超越再现日常生活的角度,表达生活本质的真实。呼吁重新关注中国当代的现实,以关注人道主义立场为基本点,重视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实现,重视个体内心情与理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发现人性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1] 王林.农民题材绘画的创作与批评——以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为例[J].研究,2007,(7):132.
[2] 李冉苒.电影艺术基础理论系列——电影表演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