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忠峰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06)
宋本《玉篇》,又称为《大广益会玉篇》[1]、今本《玉篇》,是北宋真宗朝的翰林学士陈彭年、史馆校勘吴锐、直贤院邱雍等在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奉旨修订的一本字书。这次修订是在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处士孙强修订的“上元本”(或称“孙氏增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的。全书分为542部,共30卷,收字 22 807,在天禧四年(公元 1020年)雕版印行。
据前人考证,南朝梁顾野王于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所撰《玉篇》(现在称为原本《玉篇》)到宋代时国内已经失传。随着官修的宋本《玉篇》行世,唐人在原本《玉篇》基础上所做的3个简本——上元本、释慧力的《象文玉篇》、道士赵利正的《玉篇解疑》也慢慢地消失了。清光绪七年至十年(公元1881—1884年),黎庶昌出使日本,发现了唐写本《玉篇》残卷,但仅存63部,2 087字①。因此,宋本《玉篇》也是迄今为止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楷书字典。
宋本《玉篇》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代的《永乐大典》大量引用它的释义,清代知名学者戴震、郝懿行、段玉裁等人常以它作为校正《说文》及诸书音义的重要材料,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大广益会玉篇·出版说明》)。本文拟梳理宋本《玉篇》的流传情况,并对它的编纂特点作一分析,以期对人们使用及更全面地认识它有所帮助。
宋本《玉篇》刊行后,在元、明、清有多种刻本行世。据杨守敬、郑师许的统计,宋刻本有5种;元刻本有延祐二年圆沙书院本、建安郑氏本、建安蔡氏本、詹氏进德书堂本、铁琴铜剑楼藏本、开封府本等12种;明刻本有明初刻本、内府本、南京国子监本、开封府翻本、永乐中朱氏本、宣德辛亥清江书室本、弘治五年詹氏进德书堂本、万历元年益王府刊本等10种;清刻本有张氏泽存堂本、小学汇函本、新化邓氏刻本、新安汪氏明善堂本、曹楝亭五种本等5种②。
这些刻本有两个源头:一是元建安郑氏本,元明刻本多据此本翻刻;一是张氏泽存堂本。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寓居吴下时,从毛氏汲古阁借得“宋椠上元本”(按:仍是广益本)。张士俊刊刻,并请朱氏作序,世称“朱序本”。康熙四十三年的小学汇函本、曹寅所刻曹楝亭五种本等清刻本均据此刊刻。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本”据元建安郑氏本影印,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本”所据为朱序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本、中华书局1987年本均据朱序本。
这两种本子的不同之处如下:
一是有无牒文。建安郑氏本卷首有大中祥符六年牒,朱序本无。
二是分卷及目录位置不同。建安郑氏本有一个部首总目,其后各卷不再列目;朱序本将三十卷分为上十卷、中十卷、下十卷,每十卷首列有该十卷部首总目,每一卷首又列有该卷的部首目录。
三是各部内的字序不同。朱序本是意义相同、相近或连类的字,接连排列;建安郑氏本不顾及这些,任意排列。
四是两种本子的释文有差异。“郑氏本错讹、义项和引例削删较朱序本多,但亦有朱序本所无者”[2]。总体来看,建安郑氏本更简略。
朱序本曾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严厉批评,“乃删去重修之牒,诡称上元本,而大中祥符所改大广益会玉篇之名及卷首所列字数,仍未及删改,可谓拙于作伪”(《经部·小学类·重修玉篇三十卷》),被指为“伪古本”。黄孝德先生认为:“流行本是在朱序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删改而成,是一个节略本”,“是书商们搞的坊间刻本,他们偷删内容,仍然冒充古本发行,以增其价值,久而久之,古本失传,简本就成正宗。”“朱序本不但早于流行本,而且优于流行本”[3](此处流行本指建安郑氏本)。张应德也认为:“‘北宋椠本’即今流行的四部备要本,是比较接近宋陈彭年等重修的《玉篇》原本的。”[4]
另外,宋元明清所刻宋本《玉篇》东渡扶桑,多被日本人翻刻。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所载刻本有: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圆沙书院延祐本、日本尊经阁藏圆沙书院泰定本、静嘉堂藏至正二十六年本、日本内阁文库十一行本和十二行本、内藤博士藏十二行本等10种[5]。日本传本也分为元建安郑氏本和朱序本两个源头,且以前者为多。
宋本《玉篇》虽脱胎于原本《玉篇》,但“广益者众”,“又非顾氏之旧矣”(重刊玉篇序)。在编纂的指导思想上,也不同于原本的“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顾野王序)。笔者认为,宋本《玉篇》(依据朱序本)编纂上的总特点是简明实用,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明确归纳出义项[6],并删减文献用例。原本《玉篇》释义时,通常是罗列文献用例及前人为这些例子所做笺注,“顾野王所引书传,都是随文释义,他并没有做归并工作”[7]。宋本《玉篇》则在这些文义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明确地归纳出了义项。例如,“言”部“谢”字,原本《玉篇》释义时为“《左传》例—野王案(引《说文》和《国语》用例)—《礼记》例—郑玄注—《楚辞》例—王逸注”,共67字。宋本《玉篇》归纳为“辞也;去也”,仅4字。释义简明,便于查检。
二是调整字音,改用当时通用语音。原本《玉篇》是根据方言语音,即南北朝时期的江左吴音来注音的,而宋本《玉篇》注音时换用了当时通用的切韵音系。由方音调整为通用语音,使各方言区的人都能使用,扩大了读者范围,实用性无疑大大增强。
三是增收新字,并注明了部分字的实际使用情况。隋唐、宋初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变化都要反映在语言中,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字大量产生。宋本《玉篇》根据这种现实需求,加收5 587字。同时,宋本《玉篇》根据当时及之前的用字情况,用“今作某、今为某、古某字、今亦作某、古为某、古作某、今文、同上今文”[6]标示流通中的文字的变化情况,用“正作某、俗某字、同上俗、俗”[6]标示一些字的正体和使用范围较小的俗体。这些字际关系的标注,指出了文字实际使用中的分化、合并等复杂现象,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使用文字。
四是增加参考性辅文。宋本《玉篇》在上十卷、下十卷末附有《新加偏旁正俗不同例》、《类隔更音和切》,分别说明字形的变化和因适应语音演变而调整的切语。在全书末附了《分毫字样》和沙门神珙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并序)》。《分毫字样》共248字,对124组形近字一一进行形音义的对比。《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并序)》共二图一序,“是中古时期使用一种图式来说明反切取音,并且教人用它作为练习取音的方便门径的”[8]。这些参考性辅文均是围绕字音和字形的,可见其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化该书的实用功能。
现代的字典有多种类型之分,其编纂目的、读者对象、取材范围、编排方法和体例等是各不相同的,人们不会拿一种字典的标准来评价别种字典,对古代的字书也应如此。笔者认为,顾氏原本《玉篇》是想做成释文详尽、例证丰富的大型字典,而宋本《玉篇》则是简明实用型字典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它在字典编纂上努力进行的创新是积极的、进步的。诚如刍邑先生所言:“原本固然是‘可贵珍品’,但宋本同样被誉为‘希世之珍’,两者只是瑕瑜互见,而没有高下之分。”[9]
注 释:
① 据日本学者马渊和夫的考证,参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4)臧克和所作序。
② 参考了郑师许《玉篇研究》(学术世界,1935年第4期),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四,《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清于敏中的《天禄琳琅书目》。
③ 据周祖谟《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其语音系统为36声类,52部178韵,平声、上声各 48韵,去声 52韵,入声30韵。见《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
④ 汪桂年据宋本《玉篇》所作《玉篇反切考》求得47声类、295韵类,认为《广韵》、《玉篇》之声类相合,韵类颇多相合之处。
⑤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二:梁顾野王撰《玉篇》,凡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宋本《玉篇》收字22 804,二者之差为5 587。
[1] 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陈彭年,吴锐,邱雍,等修订.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陈建裕.《玉篇》版本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1999,14(2/3):99.
[3] 黄孝德.《玉篇》的成就及版本系统[J].辞书研究,1983(2):151.
[4] 张应德.《玉篇》的特点及历史[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6):62.
[5]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M].台北: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7.
[6] 贾忠峰.宋本《玉篇》体例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2):100.
[7] 路广正.谈顾野王原本玉篇[A].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8] 殷孟伦.《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简释[J].山东大学学报 ,1957,(1):147.
[9] 刍邑.原本《玉篇》的编纂成就与宋本的比较研究[J].辞书研究,1988,(6):66.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