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群英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说:“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1](P328)。翻译是一种中转性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还涉及文化的转换。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然而,由于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种语言中必然有许多词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渗透。这势必会导致语义的非对应性,翻译的不等值,甚至导致文化的不可译性。因此,译者不仅必须具有扎实的源语和目的语的功底,更要具备分析比较作品中所包含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的能力,能够找到相应的翻译策略,解决文化内容的翻译问题。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做出的反应一致,翻译就是成功的。
“杨译”是中国译界的“著名品牌”,也是国际学界的“知名品牌”,它指的是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合作而成的大量汉译英和英译汉作品。杨宪益和戴乃迭是中国译界一对典型的“天作之合”:杨学贯中西,母语是汉语;戴“学贯西中”,母语是英语。两位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翻译事业,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名著,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宋明评话选》(Selected Chinese Stories of the Song and M ing Dynasties)共收有“三言二拍”中的20篇故事。“三言”指的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明朝的冯梦龙改编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即明朝凌蒙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这5部古典著作中含有大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笔者将以《卖油郎独占花魁》(TheOil Vendor and the Courtesan)的翻译为例,研究杨氏对制度习俗文化词、宗教文化词、物质文化词、俗谚语和典故等文化内容的翻译,探讨其对文化内容翻译的处理方法,以此来说明翻译不仅仅是把源语译成目的语的简单转换,还应努力让读者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政治特色,这便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制度习俗文化词语。杨译《宋明评话选》包罗了许多与中国封建王朝相关的制度、礼仪、风俗、官爵、人名用语。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出现了很多称谓语或官爵,杨氏做了如下翻译:金二员外(M r.Jin)、张郎(M r.Zhang)、齐衙内(Lord Qi)、秦小官(Master Qin)、李学士(Academician Li)、张山人 (M r.Zhang the poet)、韩尚书(Minister Han)、俞太尉(Marshal Yu)、福州太守(Governor of Fuzhou)等等。这些词语的翻译基本上都正确表达了源语文化中的意思,但是将“员外”与“郎”两个名词都翻译成“M r.”肯定是不恰当的。“郎”可以译成“M r.”,而“员外”应该译成“Squire”,这个英语单词意为“地主、乡绅”,正好与源语意思相符。
杨译《宋明评话选》中的许多人名和地名都是作者用谐音精心命成的,以此来隐喻人物的性格、命运、遭遇或故事的发展。在英译过程中若只用译音法翻译,势必会削弱作者要传达的意图。杨氏基本上采取译音法翻译《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人名 ,如:瑶琴(Yaoqin)、秦重(Qin Zhong)、卜乔(Bu Qiao)、和莘善(Xin Shan)。笔者认为,为了弥补音译造成的名字意义的损失,如果对部分人名涵义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解释,效果会更理想,如 Yaoqin means“Zither Inlaid w ith Jade”;Qin Zhong is a homophone for“gratitude”;Bu Qiao for“unfortunately”;Xin Shan for“kind-heartedness”。加注后译语读者就能领会到作者取名的含义:瑶琴是个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才女;秦重(情重)是个情深义重、值得信赖的人;瑶琴碰到卜乔(不巧)就是厄运的开始;莘善(心善)定是善有善报,最终能与失散的女儿团聚。
再者,杨译《宋明评话选》对中国的文化糟粕采取了隐而不译的方式。例如,裹脚也叫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它曾是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该陋习虽历史悠久,也很有中国文化特色,但因属文化糟粕,杨氏隐去未译。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占据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儒”指的是儒家思想,虽然算不上宗教,但其学说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佛教是外来的,传到中国后便具有了中国的特色,但基本上是历代帝王的宗教。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老百姓中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四大文化(其他为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日尔曼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2](P257)
人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差异性。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杨氏把“皇天不佑”翻译成“May Heaven curse him”,其中“皇天”就是中国道教的基本概念,把“皇天”译成“Heaven”保留了道教的色彩,既忠实又准确。然而,杨氏把“九昼夜功德”译成“a nine-day mass”就不准确了。因为mass(弥撒)是天主教纪念耶稣牺牲的一种宗教仪式,教徒们用面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很显然用“mass”来表示佛教中为超度亡灵做的宗教仪式“功德”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译成“prayer service”更为妥帖。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环境,每个时代的生活又各有其特点,与其相关的器物家什自然也成了相关文化的载体。杨译《宋明评话选》中就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簪子”、“钗子”、“轿子”、“八仙桌”和“拜匣”等物件,杨氏分别把它们翻译成“hairpin”,“trinket”,“sedan-chair”,“square table”和“bamboo box”,但是“拜匣”的翻译稍有欠缺。它是旧时用于存放拜帖的长方形小盒子,也称“拜帖匣”,因此可以译成“bamboo visiting-card box”。
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的口头词语,它题材广泛,思想活泼,风格幽默,形式凝练,是亿万人民群众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俗语中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信息。吕叔湘先生在为《中华俗语大辞典》做的序和前言中认为“俗语或叫俗话是一种广泛的名称!典型的俗语是所谓谚语”。“三言”的作者冯梦龙以整理编辑通俗文学著称于世,他善用俚语俗谚语。“二拍”的作者凌蒙初也喜欢引用那些对仗工整、文绉绉的俗谚语。杨氏在翻译这些俗谚语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兼用省译法和套译法。
“三言二拍”是古代说书人的口头文学,为让听众容易听懂,有一定的“语义重复”,有时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谚语或诗词进行概括总结也比较常见。但若在英译中也依样重复就会显得啰嗦;若把文化信息含量丰富的俗谚语都翻译出来,反而会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再者,若是俗谚语的表达手段和形式为一种语言所特有、而为另一种语言所不具备,此时选择省译是明智的,也是译者最省事的做法。
例句1: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3](P588)
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4]所以以谚语译谚语,从语义到文体上都能最自然贴近,这种套译法乃其翻译的首选方法。
例句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You can't judge by appearances.[3](P630)
金文宁认为:“杨宪益偏直译,但他的直译是流畅前提下的直译,而且主要表现在中译外”[5](P135)。直译法不仅能让译作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能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即保持了原文的“异国色彩”。在杨译《宋明评话选》中对俗谚语的翻译以直译法最多。
例句3: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光。
When fortune frowns,gold sheds no light;When fortune smiles,then iron looks bright.[3](P587)
例句4: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No p rofit comes of venalways;it's honesty that always pays.[3](P621)
俗谚语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源语独特的修辞手段,当用脱译法不能准确全面地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内涵,当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可以套译的谚语,当用直译法又会令读者难以想象、难以理解从而使译文成为一串毫无意义的词语的堆积时,可以用意译法将其隐含意义译出。
例句5:落花有意,流水无情。So one side was willing but the other was not.[3](P614)
例句6:人生一世,草木一秋。Life is short.[3](P62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典故是一种隐喻。汉语熟语(尤其是成语)有许多都来自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神话传说、古人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传说、轶事”等通称为典故。[6](P252)“三言二拍”中含有大量的典故,尤其是在其诗词中用典最多。用典故的好处是,只要点到一个特定的人名、地名或特定的情节,便可以指明或影射到一个特定的人或事,并使之成为故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从而抒发了作者之所感,或隐伏促发人们联想的深邃内涵。但是,若要求译文读者在看到含有典故的词句时准确领会典故暗含的意思,这几乎是过分的要求。杨译《宋明评话选》对典故的翻译主要采用了省译法,同时也采用直译法和意译法。
例句7:孝己杀身因谤语,申生丧命为馋言。
亲生儿子犹如此,何怪螟蛉受冤枉。[3](P616)这首诗中含有3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商王朝的势力在武丁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在统治的末期他也犯过不少错误。武丁有很多儿子,其中有3个比较有名。长子祖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据说他经常一个晚上起床5次看父母睡得好不好,因此也深受武丁的宠爱。他自己也被人称为孝己。但是祖己的母亲死了以后,武丁听信了其他几个妃子的坏话,把祖己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后来祖己忧愤而死。第二个典故是:约公元前660年,晋献公打败西方的部落骊戎(住今陕西临潼一带),收下骊戎进献的美人骊姬。骊姬年轻貌美,即被立为夫人,生下儿子奚齐。这时,晋献公已有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为了报晋灭骊戎之仇,骊姬先用美人计诱骗太子申生,声称申生不轨,要调戏她,在晋献公前诋毁申生。尔后,假称申生的生母托梦于她,要申生祭母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归胙于晋献公。骊姬暗地派人置毒于胙中,诬申生要谋害晋献公,逼申生自杀。第三个典故是:“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俗语所谓之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因此,这首含有3个典故的诗负载了很多文化信息,若翻译成英文会给译语读者增加阅读负担,所以杨氏选择省略不译。杨氏对大多数富含典故的词句都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
例句8:直到二帝蒙尘,高宗泥马渡江,偏安一隅,天下分为南北,方得休息。
The emperor and his son were taken as captives to the north,and only when Prince Kang crossed the Yangtze on a clay horse and established himself as Emperor Gaozong in the south was peace restored.[3](P587)
以上句子中的“泥马渡江”是个神话故事,杨氏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成“crossed the Yangtzeon a clay horse”,这种翻译让译文读者读起来觉得不合常理,泥塑的马如何能渡人过江?因此,必须用注释加以解释:According to the legend,Zhao Gou,Prince Kang,later to be Emperor Gaozo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rossed the Yangtze Riveron a horse he found in a temple to flee from Jurchen soldiers,but once he was out of danger,he saw that the horsewasmadeof clay.
例句9:老身是个女随何,雌陆贾,说得罗汉思情,嫦娥想嫁。
Icanmake even angelsand goddesses lovesick.[3](P601)
由于采用意译法翻译,译语读者对该句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其中的历史人物随何和陆贾、佛教中的罗汉和神话故事人物嫦娥等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也随之消失。如果采用直译加注法就能让译语读者了解更多中国的文化。如先做如下翻译:I'm awoman Sui He and a female Lu Jia.I can talk a Buddhist saint into falling in love and Chang'e the goddessof the Moon into thoughtsof marriage.然后再加注释解释:Sui He and Liu Jia were male political advisers of great eloquence in theWestern Han dynasty.注释部分让译语读者了解到随何和陆贾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有口才,善辩论;使用“a Buddhist saint”表示“罗汉”体现了中国的佛教信仰;把“嫦娥”译成“Chang'e the goddessof the Moon”让译语读者知道了中国的月神。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导入,因而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息互动的复杂的思维转换活动。文化差异的绝对性使文化翻译呈现出不可能的特点,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因而尽善尽美的文化翻译是很少有的。杨氏对《宋明评话选》中文化内容的翻译不是局限于某一种译法,而是数法并重不拘一格,或省译,或套译,或直译,或意译。杨氏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杨译也如同任何译本一样有不足之处,出现少数文化词语误译等等,但与其巨大成功相比,则是白圭之玷,未足诟病!总之,作为文化中介人身份的译者,必须在深入研究两种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同时,培养自己高度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使文化信息的最大化交流通过翻译的手段成为可能,为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1]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杨宪益,戴乃迭.宋明评话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 谭载喜.奈达论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 金文宁.杨宪益戴乃迭[A].张经浩,等.名家名论名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张辉.熟语:常规化的映现模式和心理表征[J].现代外语,2003,(3):249-258.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