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秋阳
(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兴起了“文化热”。在此背景下,开拓了家族、士绅、藏书、书院等新兴研究领域,家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此后数年,学术界对家学研究领域渐趋关注,尤其近10年,随研究队伍逐渐扩大与研究条件臻于成熟,获取成果较丰,遂将此领域的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本文拟从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两方面入手,对近20年清代家学研究予以述评,以为其持续发展做铺垫。文章主要针对国内研究现状,兼论台湾学者扬州学派研究与家学相关部分,如有疏漏,当表示歉意。
个案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草创渐趋精卓、由粗疏渐趋细密的过程。早期发表诸文,如黎铎《黎氏家学浅探》(《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3期)、王利民《王士祯的家世和家学渊源考》(《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杨晓波《郑孝胥的家学渊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等,主要侧重于家族学者生平介绍与著述整理,虽多少有“学谱化”或“家谱化”之嫌,但贵在做出初步尝试。
后期的文章注意到从学术层面深入开展研究。如李真瑜《沈氏文学世家的家学传承及其文化指向—关于文学世家的家族文化特征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与王友胜《论〈樊川诗集注〉的成就与特点—兼评冯集梧的家学渊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二文,均对家族学者代表作开展比较研究,辨析其学术风格之异同,由此论证家学的传承及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
在个案研究中,经学类个案颇受重视,研究亦得以不断深入。关于清初思想家的家学个案研究,有鱼宏亮《顾氏家学及其对顾炎武学术的影响》(《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文章从顾氏仕宦经历入手,通过对顾炎武祖上几位宦绩显著先人的考察,提出“文法吏”的知识特色是顾氏家学的主要特征,法律、财赋、兵事是顾氏家学的重要内容。文章视角独特,观点亦颇有见地。
关于浙东学派家学个案研究,有林存阳《黄式三、以周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析论》(《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与黄海啸《礼理之辩与黄式三、以周父子对清代礼学的总结》(《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二文均肯定黄氏父子“礼学即理学”思想的提出,是清代礼学思想演进之成功总结。林存阳一文提出黄以周“礼学即理学”思想远承顾炎武“经学即理学”思想,近受其父黄式三礼学思想的影响。黄海啸一文将黄氏父子礼学思想体系归述为调和汉宋、理义与考据兼顾、以“实事求是”消解“自以为是”、礼理之辩四方面。
关于常州学派家学个案研究,集中于常州庄氏家族。梁启超先生以庄存与为清代今文经学之“首创之者”,以刘逢禄为“不祧之祖”[1](P96)(文集卷七《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此论揭示了庄氏家学之学术史地位。罗检秋《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辩析庄氏三代学者学术风格异同,认为庄存与治经不分汉宋兼治今古,庄述祖偏重音韵训诂,庄有可尊今抑古,庄绶甲博采诸家亦精于文字训诂,刘逢禄更重义理专主今文,宋翔凤承庄氏今文经学且兼通训诂推崇理学。文章进而整体评价庄氏家族整体学术风貌,认为庄氏家族学者的今古文畛域并不严格,讲求经世致用的色彩尚不明显,但沟通了考据与义理之学,为今文经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罗检秋先生是清史专家,此文笔法平实中肯,亦不乏精辟论断。
关于晚清永嘉学派家学研究,笔者曾撰文《晚清瑞安孙氏家学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探讨孙氏家学的思想渊源、内容、特点及学术史意义,认为孙氏家学远承南宋永嘉学派,近受晚清社会变革与经世思潮之激荡,具有鲜明的经世精神;孙氏家学经史并重且经推《周礼》、史重方志;孙氏两代“经世观”均是以经为本兼重史学,但对待西学态度迥异。
国内关于乾嘉学派家学研究,呈现扬州学派家学研究一枝独秀的状况。刘建臻《清代扬州朱氏家学述论》、《清代宝应刘氏家学述略》、《清代扬州学派家学述论》(《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2007年第4期、2008第2期)三文,对扬州学派家学作整体简明介绍,并对朱氏与刘氏家族著述钩沉补逸。罗检秋《汉宋之间:宝应刘氏的学术传衍及其意蕴》(《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认为刘宝楠《论语正义》以汉学为主,但通过直接援引宋儒经注、引用清代宋学家的解释、兼采今古文家的注释等途径汲取了宋学营养,刘氏家学具有调和汉宋、偏重宋学之“尊德性”、注重经世实务三特征。郭院林《清代仪征刘氏 (左传)家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是迄今唯一一部关于清代家学个案研究的著作。作者联系地域、学派、交游等因素考察刘氏学人学行,从编纂、体例、思想内容三方面考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以《左传》学为中心评析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与汉学特点,分析刘氏家族四代学者学术风格的异同与刘氏家学特点,并以刘氏家族为代表总结清代学术发展规律。
近20年来,台湾学者关于乾嘉经学尤其是扬州学派的研究,成果卓著。但在台湾,家学研究仍置于学术思想史研究整体框架之下,尚未独立形成专门领域。台湾学者关于高邮王氏家学研究,取得了先行研究成果。方俊吉《高邮王氏父子学之研究》、《高邮王氏学述》二文,肯定两人博学多闻、精斠讎、析词性等八项治学方法;高明《高邮王氏父子的学行》《〈高邮王氏父子学记〉序》谓不仅考据之学,实则两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与经世之学,亦同其卓卓;张文彬《高邮王氏父子学记》、《高邮王氏父子训诂学之成就》、《高邮王氏父子斠讎之态度》三文,考证二人生平交游、学术渊源、时代背景及著述存佚等,又论二人训诂学、斠讎学、声韵学、文法学等成就影响;胡楚生《高邮王氏父子校释古籍之方法与成就》认为王氏父子以古籍斠讎训释之安雅为依归,学术特色有三,贡献是能畅明辞旨、方法缜密、发明通则;赖炎元《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的校勘学》介绍及补充其57条校勘条例,称美其方法精密、态度严谨及条例之归纳;庄雅州先生《论高邮王氏父子经学著述中的因声求义》论王氏父子运用“因声求义”训诂之法,阐明不少古人无法通晓的古义,同时开启不少语言学研究法门。[2]
总体而言,近20年清代家学个案研究成果较丰。为求进一步完善发展,今后的研究尤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扩延广度,突出重点。笔者经初步整理,曾撰文列出清代比较典型的经史世家58个[3],文学世家49个[4],绘画世家17个[5]。以目前现状来看,已被研究者不到两成。同时,尤应加强对经学类个案的继续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重点是由清代学术本身决定的。梁启超先生《清代学术概论》论曰:“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6](“论时代思潮”)
第二,拓展深度,开发视角。家学研究不应仅停留于勾勒家谱或学谱,或介绍生平与著述。从学术层面探研家族学者在学术上的继承与发展、学术风格的相似与不同、家族学术的时代影响等问题,方是家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亦是今后推进和完善家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努力方向。同时,亦需挖掘多元的研究视角。家学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并非是封闭的,地域、学派、交游、姻亲、仕宦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目前专题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从家学角度研究学派,或探寻清代家学兴盛及清末民初家学衰亡之原因。关于家学与学派的研究,综述类有董建和《明清浙东经、史“家学”》(《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罗福惠《江南经学家的学派家法与地缘》(《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家学论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等。这类文章一般都采用“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方法,介绍某一学派主要有哪几大学术家族,这些家族的学谱结构、地域分布、家学内容、家族学术对学派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另有一些文章注意到家学对学派发展的影响。如汤仁泽《论常州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史林》1999年第4期)与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管子学刊》1998年第2期)二文,均肯定庄氏家学对于常州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尊庄存与和刘逢禄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陈居渊《十八世纪汉学的建构与转型》(《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提出,江南经学世家及其家学的繁荣和以家学为主体的学人经学圈之间的互动是建构18世纪汉学的真正原因这一新的论断。
研究清代家学兴盛及清末民初家学衰亡之原因,大抵均从政治环境、文化政策、社会风气、家族制度、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前者主要有董建和《清代“家学”刍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拙文《清代江南家学兴盛原因初探》(《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1期)与《清代江南家学述略》(《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陈居渊《十八世纪汉学的建构与转型》等。关于后者,目前仍未有专题学术论文,一些随笔有所涉及,如李乔《名门世家: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北京日报》2000年06月19日)、耿法《学术世家为何消逝》(《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8日)、马斗全《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博览群书》2004年第4期)等。上述文章的某些观点也颇有价值,但常易陷入学术误区,即将家学兴盛的原因与清代学术兴盛的原因等而同之,将清末家学的衰落与经学的衰落、传统学术文化的衰落等而同之。诚然,这几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也确有交融之处,但绝不能等同混淆成一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辩明异同,还需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专题研究比较薄弱,存在诸多不足,学术价值亦尚需提升。今后的研究尤需注意以下2点:
第一,深化个案研究,开拓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唯有在继续做好踏实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方能逐步开拓有一定深度的专题研究,写出一系列宏观思考的综合研究文章,以对清代学术史做出新的认识。
第二,深化老课题,开拓新专题。在对旧有专题继续深入研究的同时,转换视角并开拓视野。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家学兴盛并非清代所独有的学术现象,汉、魏晋南北朝、宋、明时期的家学也都相当繁荣。因此,从中国通史的角度开展比较研究,是今后宏观研究的思路之一。例如,明清家学的比较研究就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另一宏观研究的思路,是从世界史的角度开展比较研究。学术界已开展对中国、朝鲜与日本的“实学”比较研究、家族制度比较研究等课题,未来能否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也开展家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极富挑战的课题。
清代家学研究至今方兴未艾,仍处于一个向上的发展时期。今后的发展态势仍是积极乐观的:首先,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罗检秋、林存阳等清史专家的论著,为此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奠立藩篱,而作为新生代的中青年学术俊彦与硕博士研究生们亦续有阐发,迭有创见。其次,研究条件臻于成熟。(1)家谱的收藏与整理日趋完善。目前,国内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藏有1万余种,其次为国家图书馆藏有3千余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中心”藏有2千余种。已经问世的几部家谱总目主要有:《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共收录家谱缩微胶卷谱2千5百余种;《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目录1万4千余种;《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共收录家谱1万1千余种。海外,日本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等处也收藏有大量中国家谱及中国家谱缩微复制件。(2)古籍的出版与数字化成绩卓著。近20年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大型古籍丛书的出版,以及《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二十四史》、《吴中文献小丛书》等大型古籍丛书的电子化,将国内古籍影印与数字化工作推向了高峰。古籍的由分散到集中、由“线装版”到“影印版”再到“电子版”,极大便利了清代史学的研究工作。第三,相关或相近领域研究深入发展。国内关于家族、士绅、藏书、书院等研究,成果斐然。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中国近现代文化世家书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大型丛书《中国文化世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中国家庭、家族、宗族研究系列丛书》,它们的出版对推动家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与思考,以期界内同行参考:
第一,“家学”一词的范畴是学术史,还是文化史?有学者将“家学”词称的范畴扩延至文化史,不仅学术世家有“家学”,甚或戏曲世家、武术世家亦可美其名曰“家学渊源”。笔者的见解是,“家学”的范畴是学术史,亦曾撰文《“家学”词称溯源及其当代诠释》细考其内涵之历史演变[7]。
第二,“家学”的实质性内涵是什么?目前对它的理解可分为两类:(1)家族世代相传之学术。(2)剥离“传承”这一特质,将“家学”等同于“家族学术”或“家族文化”,泛指家族所有学者治学的所有内容与领域。笔者赞同第一种,拙文《“家学”词称溯源及其当代诠释》提出:“家学”一词内涵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其最本质特征应为“家族世代相传之学术”;第二,这一概念的所指,包括经、史、子、集四类。凡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学术现象都不能称为“家学”[7]。
第三,家学究竟萌生于何时,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先秦说”等多种观点①;如若家学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承、兴、衰、亡的过程,其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限究竟如何界定;清代家学在中国古代家学发展史上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诸问题还需要加以深入探讨。
第四,历史和历史人物是客观存在的,而研究者都有其主观观念,要做到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评析人物的思想并不容易。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日久生情心理,对家学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往往都评判很高,负面的影响较少受关注,或即便有所认识也为之开脱、辩解,这种状况应力求避免。
注 释:
① 如《中华国粹大辞典》、《诸子百家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是这样定义的:家学始于西周,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董建和《先秦家学探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认为原始社会即已出现最初的家学活动。郑强胜《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传统家学》(《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则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家学的始发期。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杨晋龙.台湾学者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述略[J].汉学研究通讯,2000,(04):596-610.
[3] 兰秋阳.清代经学世家及其家学研究考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4-26.
[4] 兰秋阳.清代文学世家及其家学研究考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8-42.
[5] 兰秋阳.清代绘画世家及其家学研究考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45-48.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兰秋阳.“家学”词称溯源及其当代诠释[J].兰台世界,2010,上半月(05) :70-71.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