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先生的道家思想研究

2011-04-09 15:45肖海燕
关键词:之术发微诸子

肖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张舜徽先生的道家思想研究

肖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张舜徽先生治学博涉四部,对道家思想也有独到的研究,代表性著作为《周秦道论发微》。他以“人君南面术”概括道论的宗旨,独树一帜,体现出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他将道家思想放在先秦诸子乃至中国思想学术史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审视,融会贯通,则反映出这位国学大师博大的学术气象。

何谓道家?张舜徽先生认为这是研究道家思想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他说:“远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有‘南面’之称,‘南面术’便是他们用以驾驭臣下、统治国家的一套手法和权术。这种术,周秦诸子中,名之为‘道’;古代有人把这种术的体和用,总结出了一套成系统的理论,称为‘道论’;宣扬这种理论的,便是‘道家’。”(《霜红轩杂著·有关传统文化答问》)又说:“‘道论’二字,可说是‘道家理论’的简称。它的具体内容,便是‘人君南面之术’。”(《周秦道论发微·叙录》)道论的内涵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理解,张先生将“人君南面术”作为其核心思想加以阐发,使之更加鲜明突出,研究视角颇为独特。

在道家思想中,张先生尤其推崇《老子》。他认为,“《老子》所言,悉指君道”(《周秦道论发微·老子疏证》),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老子》一书中的很多概念作了发挥。例如张先生疏证《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句时说:

盖治人之具,因时而变,非可久长守之者也。惟人君南面之术,蕴之于己,不见于外,乃治国之常道,历久远而不可变者。此乃老子宣扬君道之言,意谓凡人世可用言语称说之道之名,皆非其至者,以此见君道之可贵。

历代以来,学者们多倾向于将《老子》此章中的“常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本体,而张先生独辟蹊径,指出老子的“常道”专指君道而言。他还进一步指出,“道家所提出的‘清静’、‘无为’,是南面术的具体内容”(《周秦道论发微·叙录》),并在《老子疏证》中系统阐发了“无为”的具体内涵,如“君无为而臣有为”、人君须“韬光晦迹”、“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守静寡欲”、“因时推移”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人君南面之术”的精华所在。

张先生不仅以“君道”为中心对《老子》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发挥,在《周秦道论发微·道论通说》中对《庄子》的“内圣外王”也作了全新的解释。他首先声明,庄周的“内圣外王”与孔孟的圣王思想不同,而有其特殊的含义:

圣者,通也;道也。王者,大也;明也。君人者,掩其聪明,深藏而不可测,此之谓“内圣”……显其度数,尊高而不可踰,此之谓“外王”。

可见,这个特殊的含义就是“君人南面之术”。他进而指出,庄子的“内圣”和“外王”都是对老子君道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自老子始言“绝圣”,实为君道而发,后世莫究根原,相与诋斥不休,而不知庄生言“内圣”,亦引申老子之意,以明道术之本。反强傅会儒家之义以推衍之,宁有当乎!抑老子之言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斯又庄生“外王”之旨所从出,所谓“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不可移易”者也。

不仅如此,他认为庄子南面术的精髓也在无为,因为庄子“谈到南面术,也强调‘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在宥》);‘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天道》)。这一类的主张,实与《老子》相发挥,皆不离于‘道德’之意”(《中华人民通史·庄周》)。通过这些独具特色的阐发,老庄道家以“无为”为核心的“人君南面之术”就十分明确了。

张先生对道家思想中“人君南面术”的阐发,是将道论落实到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从中可以看出他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张舜徽先生治学以广博著称,其道家研究也是在先秦诸子百家和中国思想学术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的。在博稽群书、深入研究道家思想之后,他提出,不仅道家理论以“人君南面之术”为核心,整个周秦诸子的道论都是为君道而发的:

周秦人之所谓“道”,无虑皆为君道而发。非特道德之论,悉所以阐明“无为”之旨,即所揭橥“人心道心”、“内圣外王”诸语,亦无非古者君人南面之术耳。(《周秦道论发微·道论足征记》)

道家学说固然是以阐明“南面术”为主,但先秦其他诸子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思想呢?张先生从诸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周秦诸子之言,起于救时之急,百家异趣,皆务为治。虽各自成一家,不相为谋;然亦有所见大合、殊途而同归者。”(《周秦道论发微·前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并起,他们都希望有一套政治主张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权位。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他们的议论主张虽然彼此有同有异,但目的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

张先生进而提出,诸子百家的殊途同归之处还在于,其政治理论“同宗无为”:

道家无为思想,为诸子百家所同宗。《淮南子·齐俗篇》说:“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驰骛千里,不能易其处。”可知诸子百家书中言及治道,同宗道德,是有原因的。诸子书中都有专篇阐发道家无为之论,其中以“主”字或“君”字标题的,如《荀子》中有《君道篇》,《韩非子》有《主道篇》,《吕氏春秋》有《君守篇》,《淮南子》有《主术篇》……此外,如孔子也曾称“为政以德”(郑玄注:德者无为也);又赞叹虞舜的“无为而治”。《墨子》也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所染篇》)说明了诸子百家谈到君道,莫不同归于无为。(《讱庵学术讲论集·略论道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的运用》)

他将诸子阐发南面术的精要之言都摘录出来,说明他们的君道思想皆以“无为”为宗旨,连孔子、墨子也不例外。这恰恰证明了道家的“无为”是“人君南面之术”的精髓。

张先生强调,学者一定要博观诸子之书,融会钩稽,才能准确认识无为这一两千多年前“先民立说之真谛”,而他自己正是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广征博引,用君道、无为会通先秦诸子百家的,体现出一位国学大师恢宏博大的学术气象。

除了博稽诸子百家,张舜徽先生还主张会通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就是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张先生早年即着手研习《老子》,他“综观旧注”,对河上公、王弼、吴澄、高延第、魏源、奚侗等各家注释“循文释义”、“沉潜反覆”,择其善者而从之,撰成《老子约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张先生亟取帛书校读今本,并扩充《老子约义》,遂成《老子疏证》。该书以王弼本为底本,以帛书本为校本,重新写定《老子》经文,是学术界较早利用帛书校读《老子》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在张先生看来,校勘考证只是第一步,而不是最终目的。在《周秦道论发微》前言中,他明确指出:“近世治周秦诸子之书者,大抵校勘版本、诠释文字之力为多,而融会贯通、畅申大义之言甚少。自清代诸儒,下逮并世胜流,作者众矣。雠对详审,考证精核,使上世遗书謋然已解,其为功固不细。然余以为此特读书首务耳,而非其终诣也。”研究周秦诸子思想最重要的是揭示其理论意义。如前所述,在张先生的眼中,道家思想乃至先秦诸子的理论意义就是君道,亦即“君人南面之术”。

从先秦诸子推而广之,历史上论君道、用君道的学者和帝王也不在少数。在《周秦道论发微·道论足征记》中,张先生即从经传诸子、汉唐先儒之论中择取了大量足以发明“人君南面之术”的文献资料,并逐一进行了评论。其中,张先生尤其推崇汉代学者对道家之学的理解。例如他说,“欲窥道家无为之真谛,首必研精太史公《论六家要指》一篇大义,此乃百家之錧鎋,道论之梯梁。学者能由此入门,以上探管、商、老、庄、韩、吕之书,则于先秦人之所谓道,庶有得也”,将《论六家要指》作为研究道论的入门必读之书,其评价是相当高的。此外,他对《汉书·艺文志》中关于道家的评价也非常重视:“这里所提出的‘此君人南面之术’,一语道破了道家学说的全体大用。给予后世研究道家学说的人以莫大的启发和指示,应该算得是一句探本穷源的话。”(《周秦道论发微·叙录》)从前述张先生对道论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实际上受到了汉代学术极深的影响。

综上所述,张先生对“人君南面之术”的独特理解与发挥,折射出他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并不局限在道家领域,而是博及诸子,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纵论道家思想的精髓,显示出他博大弘通的学术追求。

责任编辑 梅莉

猜你喜欢
之术发微诸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意象”的美学历程发微
先秦诸子谈大小
从“长生之术”到“养生之术”——中医怎么抗衰老
短路学校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标题党
秦简“识劫 案”发微
言过其实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