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
——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2011-11-15 06:09:38王敬尧邓三鸿
关键词:学术论文农村

王敬尧 邓三鸿

(1.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2.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8)

中国农村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
——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王敬尧1邓三鸿2

(1.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2.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8)

本文基于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有关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检索的数据分析。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如何根本解决农村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农村问题的研究中。农村研究的学科支撑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高校,特别是几所重点大学和中国社科院,但研究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中部在农村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影响力不足。同时,关于农村研究的基础理论重视不够,对农村政策的影响力有限。

中国农村;农村研究;学术影响力;CSSCI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倾斜、财力倾斜、人力倾斜——如何根本解决农村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农村问题的研究:一大批理论成果相继问世,一系列有分量的政策建议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成果已成为党和政府决策农村工作政策的重要参考。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整体现状如何?研究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未来研究的趋势又会是什么?该研究产生了多大的学术影响力?等等……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检索得到的有关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论文及其引用文献,①对近9年来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及其学术影响力予以描述与分析。

一、农村研究论文及引文概况

本文将通过农村问题研究发文数量、类型及引用文献篇次、语种、类型及篇均引文数等指标来考察该研究论文及引文的概况,以此展现这一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在数量上的概况。

表1给出了农村问题研究论文及引文的基本情况。顾名思义,论文即某一研究的书面成果,而引文“不仅为研究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背景资料,也为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也可以反映作者对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②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引用文献篇次、篇均引文数均呈现快

表1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引文概况

图1 2001—2009年农村问题论文发文、引文及篇均引文数概况(根据表1制作)

速增长态势(如图1),9年间上述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1.93倍、5.44倍和1.20倍,这其中引用文献篇次的快速增长说明了在农村问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不断加强,而且有引文文章篇数9年间增长了2.58倍,但无引文文章9年间也增长了1.3倍,而且无引文文献的比例由50.57%降至29.15%后又波动至42.21%。这就必须追问,这9年间农村问题研究的发文究竟是由哪些类型的文章构成的?

由表2可以看出,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类型中最主要的是研究论文,绝对数由2001年的734篇增至2009年2146篇,该类型占全部发文的比例除2002年未达到90%外,其余8年均在91%-92%间波动,研究论文以其“原创性最强、学术价值最高”③,不断提高了农村问题研究水平。这样的类型构成再结合表1中无引文文章篇数可以发现,无引文文章主要存在于研究论文中,当然也不排除非研究论文类型的文章也包含有无引文文章。至此,可以说篇数不少的无引文文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问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表2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类型统计

从表2还可以看出,相对于传记资料与译文类型的文章数量上偏少且无明显变化,综述、评论与报告类型的文章有一定数量,且整体上都有明显的增长——虽然中间的波动也比较明显。农村问题研究发文类型的上述构成概况,说明了如下问题:首先就是综述类型的文章偏少,做综述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更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之前某领域研究的总结与反思,也许是现在的研究论文的开篇都会有些综述性质的文字,因而单独的综述类型的论文偏少,但是不容否定一篇做得很扎实的某领域的研究综述,其学术价值与意义不亚于一篇好的研究论文。其次,在非研究论文类型中,报告类型的文章数增长最明显,一些调查报告、政策咨询报告日益在各期刊中“抛头露面”,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与政策建议式研究在农村问题的研究中日益成为新兴力量。第三,译文类型的文章数太少,收录译文本身就是对该文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承认方式,数量很少的译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不学习借鉴他山之石”之嫌,但可能也有些技术层面的因素,比如期刊对译文的发表不重视,或者研究者在阅读外文文献后,没有将其译成中文发表的意识,当然,农村研究者的外语水平限制了对外文文献的实际关注也是一个原因。所以综述、译文等类型的文章可以是今后农村问题研究发文类型上予以重点关注的。

基于译文的考察,自然会关心数量庞大的引文类型及其语种,从而观察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及研究水平的发展程度。

图2 农村问题论文期刊论文与图书类型引文比例趋势(根据表3制作)

表3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单位:篇次)

表3与表4分别是农村问题研究论文的引文类型与语种构成数量上的呈现。从引文类型上看,期刊论文与图书是最重要的两种引文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引文所占比例在近9年中都在四分之三以上,2002年一度接近85%,虽然总体上看略有下降,但这一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这两种类型相比,除2001、2002两年图书类型的引文略多于期刊论文类型的引文外,从2003年开始,后者开始多于前者,而且两者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到2009年,期刊论文类型的引文几乎是图书类型引文的两倍(如图2)。虽然图书仍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期刊论文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论文能够很快捷地发表,从时效性上看图书显然略逊于期刊论文;而且从技术层面上看,若干期刊论文电子数据库的建立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网络随时下载查询。这也说明了引文类型中网络资源的比例为何从2001年的0.23%增至2009年的5.19%,绝对数量增长了近146倍,相对比例增长了近22倍,网络日益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在除上述引文类型外的其他类型中,汇编文献与报纸文章在数量上比较接近,虽然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其绝对数是除期刊论文、图书及网络资源外的其他类型中最多的两种引文类型。报纸文章以其新颖性与前沿性很能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与兴趣,而汇编文献作为一种历史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价值。会议论文、报告文献及学位论文类型的引文近年来虽然都突破百篇甚或接近或超过两百篇,整体增长明显,但绝对数量还是比较偏低。通过召开学术会议达到研究成果相互交流的目的以促进研究的深入,报告文献更多的是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而学位论文则是该领域的“新鲜血液”的研究成果,上述三类型引文数量的偏低至少说明农村问题研究缺乏对学术会议、实证研究以及初涉研究的年轻人的研究成果的关注,当然,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在获取上还存在一定障碍。法律文献类型引文数量及比例的“双低”不能不引起对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高度关注与反思,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很少引用法规文献说明现有的农村法制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农村问题,而且也正是由于现有的农村法制体系不健全成为农村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

表4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单位:篇次)

表5 2001—2009年CSSCI收 录的农村问题类论文分类统计

表4是9年间农村问题研究论文引用文献语种构成的展现。中文引文占全部引文的比例除2008年未达到80%外,其余年份均在80%-85%间波动,可以说中文引文始终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由于中国农村问题更注重于本土研究成果,其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农村,国外研究中国农村的人数相比国内少得多,因此文献数量也少得多。而在外文引文中,英文引文又是最多的,其比例除2002、2003两年未达到10%外,其余年份均在11%-14%间“徘徊”;在数量上紧随英文引文的是日文引文,而其他外文引文在数量上很少而且年份分布上也很分散。译文引文在数量上比较接近英文引文,说明研究人员还是非常认同国外研究成果的,可能由于语言障碍,更倾向于查询译文文献;再一方面就是国内大量研究成果的(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也丰富了研究人员的参考与查阅的资源。但是,研究人员在利用好本国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外文文献的重视程度,从其中得到更多的借鉴与启示,在推进研究的同时也利于农村问题的切实解决。

二、农村研究论文内容及学科分布

在若干的农村问题研究论文中,研究了不同领域的问题,通过研究不同问题的篇数能够发现研究人员比较重点、集中关注哪些问题;同时,不同问题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方法与理论的支撑,这也为交叉学科的发展甚至各学科的综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综合各学科方法与理论也更加有利于农村问题的综合解决。

表5中的数据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农村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村经济研究始终是最热点、最为关注的主题,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由2001年的540篇增至2009年的1297篇,9年间累计发文接近9000篇。其他方面的研究9年来累计发文接近或超过千篇的依次是农村管理研究、农村政治研究、农村教育研究与农村社会研究,而这四方面研究9年间累计发文最多的农村社会研究也只有1834篇,也只占农村经济研究发文的1/5略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问题根本之所在,而农村经济又包含了太多的方面,农村土地、公共财政与税费改革、金融、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现代化,等等,农村经济研究成为当之无愧的研究热点与焦点既是必然也体现了研究的现实关怀。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核心内容的教育,在农村地区始终体现不出其均等化,而教育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对一个国家必将是“致命的缺陷”,农村教育研究为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提供着必要的智力支持。几千年来的“皇权不下县”形成了传统中国农村地区独特的治理方式,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党下乡”、“政权下乡”、“政策下乡”、“行政下乡”④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方式,这样的巨变对农村社会结构、管理体制带来哪些冲击与影响自然为研究人员所关注。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政治研究可以说是农村问题研究“元老级”主题,特别是由村民自治所引发的乡村关系变迁与走向、村“两委”⑤关系、村务与财务公开等问题更是为农村政治研究所持续、重点关注。9年里累计发文少于百篇的研究主要是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农村研究、农村文学研究、农村艺术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社会主义农村应该是什么、社会主义农村应该怎样建设与发展等根本问题还没有科学的认识,没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就事论事式的研究只会很“飘浮”;农村宗教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极度匮乏的现状并没有在相关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回应。当前农村宗教的发展状况是信教人数的急剧增加,宗教活动规模的逐步增大;信教形式也由传统民间信仰为主到了如今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各种类型组织的宗教并存;信教群体呈现从“三多”(老年妇女多、有病的多、无文化的多)到“三增”(男性增多、年轻人增多、知识分子增多)的趋势;宗教周边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宗教用品市场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滥建教堂寺庙的现象也依旧存在;此外,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容易受到外界宗教思想的影响,而且作为以生产生活为重心的农民,往往精神生活贫乏,加之文化知识匮乏而产生了许多迷惘无处寄托,不少人便期望从宗教中获得解脱。⑥由此就会带来诸如“宗教信仰的影响挤压了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文化空间、功利化的信仰色彩冲击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导向以及封建迷信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⑦等农村公共文化缺失问题。农村民族问题、农村体育工作、农村图书馆建设、农村历史、农村法学以及农村新闻工作等方面研究在近9年里累计发文均超百篇,有些研究(农村新闻工作)已接近400篇。这些状况说明农村问题研究涉及面非常广,各领域几乎都有研究人员在研究,这对于切实解决农村诸问题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上述研究中,农村历史、农村法学与农村民族问题等研究亟待加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强调的就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农村历史的研究,首先是能够大力助推农村问题的整体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可借鉴与参考的思路与方式。涉农专门史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分支,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涉农古籍,从其中“抠”研究应该是很不错的方式。农村法学研究的推进必会为农村法制体系的完善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农村法制体系本身的不完善及农村“政策式治理”的发展方式也使得研究者对农村法制建设的关注略显微薄;“民族问题无小事”,况且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而且民族与宗教问题又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环境下,加强农村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村问题研究几乎覆盖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⑧。这既为交叉学科发展及学科综合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更为科学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农村研究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与研究地域分布⑨

研究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体现他们研究水平的主要是他们所发表的成果,以及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情况。⑩绝大部分研究者都有他们所属的研究机构,不同的研究机构又归属不同的科研系统。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也主要是通过该机构的学者所发表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被引用的情况。同时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水平又直接体现为其所在地域的研究水平。

表6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最多的前20名学者

表6展现了9年来CSSCI收录农村问题论文最多的前20名学者(含并列)。当然表6所列数字并非在这9年里的全部发文数,只是其发表的农村问题研究的论文数。从这些学者所属的机构来看,来自高等院校有17人,有5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其余5位有4位来自党政部门(及其下属的科研机构),还有一位来自党校系统。在这27位学者中,其所在地域为北京的有14位,其比例已过半,而所在地域为中西部地区⑪的上述学者有10位,比例刚过三分之一。高校与社科院系统有着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科研资源,而北京作为首都又有着其他省市(包括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无法比拟的雄厚的科研资源:“国字号”的重点高校、国家级社科研究机构、中央各部委社科领域研究机构等。表7列出了9年来农村问题研究发文10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共计25家。其中,位列前20位的全部是高等院校,而且就在这所有25家研究机构中,高校就占了23席,其比例高达92%。在这23家高校中,在京高校就有4所,而且这4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全部位居表7的前10位;而中西部20省(区、市)的高校有12所,平均每省0.6所,而有7所东部地区(不含北京)高校列入表7,平均每省0.7所。在12所中西部高校中,只有4所——中部湖北就占了三所: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以及西部的四川大学——位居该表的前10位。其余2家非高校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分属党校系统及社科院系统,而且从机构名称上可以看出,又都是响当当的“国字号”科研机构。综合表6-7可以看出,高校系统与社科院系统是农村研究的重镇,而且前者的分量更重些,再加上“国字号”的科研机构,既表明国家对农村问题研究的高度重视,更说明了科学研究在探索如何切实解决农村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7 2001-2009年发表农村问题类论文100篇以上的机构

表8则是对表6、表7的“地域”回应。根据上段的分析,首都北京作为农村研究发文最多的省(区、市)成为必然。而湖北成为农村研究发文排位第二的省(区、市)。9年来,农村研究类论文发文前10位省市东部地区就占了6席,而且全部为沿海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平分了其余的4席,分别是中部的湖北与湖北、西部的四川与陕西。省(区)排在最后两位的则是青海与西藏,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前文提到的“农村民族问题研究亟待加强”,而且青藏两省为我国藏区的主要省份,加上“民族与宗教不分家”的事实,再提升到“没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这样的战略高度,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问题研究,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刻不容缓,而且这不仅仅要求该地区的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向上述研究角度倾斜,更需要全国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支援”。

四、农村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领域,从哲学知识论或科学社会学的立场、理念理解学术影响力时,学术影响力即学术研究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导向所产生的推动力,通过三个基本途径得以实现:一是通过教育、传媒等文化传播形式影响和推动人的现代化与公共领域的发展;二是通过政治(政策、制度)、法律影响和推动现代政府制度的创新与公共理性的积累;三是通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影响和推动市场发育、变革与公共价值的增长。因此,真正的学术影响力只能产生于学术成果的精神生产过程之中,取决于这个生产过程及其结果是否带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从而与这种精神产品的思想性、创新性与规范性成正比⑫。

根据上述对学术影响力定义的内涵,本文通过“研究者论文被引次数”、“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与“合作研究(学者间、机构间)情况”等指标考察2001-2009年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其中要做说明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农村问题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并参考了相关领域的通用做法,⑬删除对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主要领导人(领袖)著作以及文(选)集、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统计年鉴与历史文献汇编等资料性著作的引用统计(涉及表9)⑭。

表9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引用最多的前45名作者

续表

与发文篇数(“量”)不同的是,一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论文被引次数(“质”)更加能够反映其对所在研究领域的影响程度,也更加能够评价其学术贡献力度。通过表9可以看到,农村问题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也不乏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国外学者,并且其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从上述被引学者所在机构看,仍是高校居多,53位国内学者(不含表中未列出所在机构的学界前辈)归属高校系统的就占了33席,其中在京高校的学者又占了21位,虽然东部(不含北京)高校的学者比中西部高校学者仅多2位,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上表中没有一位学者归属西部地区的高校;其余20位归属非高校系统的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中央党政部门(及其所属科研机构)及全国性学术团体。这其中,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有农村发展、社会学、人口与劳动经济、经济、世界历史等研究所;涉及中央党政部门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以及财政部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还有1位学者来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这20位来自社科院、党政部门等系统的学者既是在京的,更重要的是其所在机构均有着“国字号招牌”。对国外学者研究成果高频次的引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研究的重大影响。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论人力资本投资》、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以及《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科斯等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以及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等。当然国内学者也为各自的研究领域奉献出了堪之经典的著作,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林毅夫的《“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等。其实在某一研究领域引用他人学术论著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学术共同体”的构建。首先,某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由某个或某些人去填补,随着该研究领域日益为学界所关注甚至成为研究热点,最开始填补研究空白的这些人在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的同时,其研究成果必然为后来的研究者大量、频繁地引用,引用他人的成果既是对成果的认同,更是对研究者本人的认同,如果这一研究领域发展到相当规模后,又成立了民间性学术团体,构建了“同仁”间的定期的、稳定的交流平台,由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起、发展而形成了某一“学术圈”,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可以说成是“学术共同体”。中国农村研究发展到现在,同样经历了(相似地)上述过程,很明显地一个“学术共同体”已成形,“圈”内的前辈、中坚力量、新生代力量及青年学人既能从年龄、资历上看出,更重要的是从学术成果的引用上清楚地体现出,也正是由于“新鲜血液”地不断输入,维持着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与农村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排序(见表7)不同的是,发文量多的学者不一定被引用次数就多,同样,发文量不多的学者也不一定被引次数就少,这正说明了农村问题研究领域非常注重研究的累积性以及很多该领域研究主题的经典性。而且通过取发文最多的学者排序与被引次数最多的学者排序的“交集”可以发现,有部分学者既是发表论文最多的也是被引用论文最多的,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徐勇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韩俊研究员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这说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学术创造力,同时其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也很大。

表10反映的就是2001-2009年农村问题论文受基金资助情况。从总量上看,受各种基金资助的论文从2001年的68篇剧增至2009年的1434篇,9年间增长了20多倍,占农村问题论文总量的比例也由8.6%升至61.8%,增长非常明显,说明农村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学术积累已产生较大的学术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力,成果质量也日益提高。从基金类型看,主要是国家级基金、中央部委基金、社科院与中科院基金、各省(市)基金及其他基金。从各类基金构成比例看(如图3⑮),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除2006年低于其他基金资助比例外,其余8年国家级基金资助比例最高,基本上在30%-40%之间,在国家级基金中,“占大头”的主要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者自2003年开始对农村问题论文的资助超过了后者,而且农村研究涉及的学科也主要是人文社科领域,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无论是从重大、重点、一般等项目来看还是从各学科来看,都会涉及农村问题研究的项目。中央部委基金资助的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5%-20%,如果与2001年的7.35%相比还是有明显增长的,中央部委基金中,教育部基金资助占了很大的比例,教育部每年也都有人文社科领域的重大招标攻关项目以及规划、一般等项目的资助,这其中农村问题研究也是热点主题。上述基金类型可以说都是有着浓厚的国家背景,或者说就是政府财政的拨款作为基金,而其他基金也不排除有国家背景,但非政府背景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且其他基金资助的比例9年基本保持在20%-30%,而且始终多于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村问题研究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学术影响力,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该领域研究本身,都高度关注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表10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基金资助的农村问题论文分布统计

表11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农村问题论文作者合著情况统计

图3 农村问题论文各类基金资助比例概况(根据表1、表10制作)

作为最具有个性化和个体性学术研究活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近年来集体合作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并渐成气候,这与各种“工程”、“攻关”、“招标”之下的重大项目不无关系;作者合作虽只是学术影响力的一个辅助性指标⑯,但也体现出了前文对“学术影响力”定义的内涵。表11所列就是近9年来农村问题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虽然9年来单独作者的论文数量始终多于合著论文数量,但两者之间的差距起来越小,这从合著的比例从2001年的28.19%升至2009年的46.79%也可以看出。在合著的论文中,2人合著居多,其在合著论文中的比例除2001、2002两年都不到70%外,其余7年的比例均在70%-75%间;3人及以上合著的论文数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与此同时,跨机构合作的论文9年来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长,从2001年的73篇增至2009年的近400篇,其占合著论文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多,个别年份甚至达到近40%。虽然多人合作(3人及以上)与跨机构合作的比例还不高,但从整体情况来看,随着农村问题研究研究的多学科内外交叉渗透,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总的合作度趋于加强,而且合作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合作研究作为农村问题研究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五、结语

本文研究发现农村问题研究的学科支撑为跨学科地综合性研究,农村问题研究的重镇大部分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特别是前者;同时在京的“国字号”涉农研究的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研究区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的研究者与研究机构是一支非常重要的涉农研究队伍,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资源与研究成果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特别是首都北京。而对未来中国农村研究发展的建议,首先就是要优化研究资源配置,加大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农村研究的资源配置与研究力度。其次就是农村研究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这不仅仅是推动农村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从制度规范角度依法解决农村问题的必然出路;同时农村研究要进一步关注外文文献(含译文)及综述性质的研究,在不断地总结与借鉴中推进农村问题研究。最后就是要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当前农村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术界没有系统性地、学理性地社会主义农村基础理论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就事论事”式的,缺乏基地理论研究支撑的农村政策,不利于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

注释

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超过3000家,发表农村研究的论文很多,CSSCI来源期刊是其中一小部分。CSSCI来源等周刊目前是作为考察与评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的有力工具,其来源论文正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衡量研究人员个人水平和学术机构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其有效性是明显的。

②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43页。

③王维:《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论文概况及学术期刊分析——基于2000-2007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6期。

④相关内容参见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8月号;《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⑤村“两委”指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委员会。

⑥唐姗姗:《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宗教管理体制改革初探》,《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⑦张彤磊:《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期。

⑧本文凡涉及一级学科的部分,其划分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46/info12846.htm。同时便于统计,将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并到一级学科政治学中。

⑨有关农村研究学者、机构及地域分布的考察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此部分就只在列出数据的基础上予以简要描述。

⑩郑江淮等:《经济学研究领域学者与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我国东中西部(不含港澳台)的一般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市),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同时,为行文方便,本文不将东北地区单独列出。

⑫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⑬姚俊:《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⑭上述这些文献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人所共知的,其作用更是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本文的这一做法,也是通用的做法,只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该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⑮图3中的比例是表10中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数与表1中当年的发文数量之比,其中该图中“国家级基金”包括表10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其他基金”三列,“部委基金”含表10中“教育部基金”与“其他部委基金”两列,“其他基金”仅只表10中的“其他基金”一列。

⑯王永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影响力报告——基于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的实证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010-11-20

责任编辑 梅莉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