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
——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2011-11-15 06:09王泽龙苏新宁
关键词:发文影响力学者

王泽龙 苏新宁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8)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
——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

王泽龙1苏新宁2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08)

本文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2001-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为基础,对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发文类型、引用文献的语种类型、发文分类、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被引用情况、发文基金资助等信息进行了分析,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近10年现状、总体特征、发展态势和学术影响力做了较系统的评估,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拓新提供参照与启示。

CSSCI;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评估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转型与社会改革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目标的快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关注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不同时段研究有怎样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如何?等等。本文依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2001—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相关数据①,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文数量、发文类型、被引用情况、引用文献的语种类型、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发文基金资助等信息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影响力做了系统的评估。

一、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和引文概况分析

我们首先考察近10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与引文情况。

表1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文概况

续表

图1 2001—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文总数、引文及篇均引文数变化情况

表1给出了2001-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及引文情况。从9年间发表论文数量上看,整体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峰值的5255篇后,2009略有下降。从论文引用文献篇次、篇均引文数来看,9年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如图1)。其中2008年引用文献达到30894篇次,是2001年的5.39倍;篇均引文也从2001年的2.03篇增长到2009年的6.34篇,增长了2.12倍;有引文文章数从2001年的1030篇增长到2009年的3129篇,9年间增长了2.04倍,有引文文章数占论文比例从2001年的36.48%上升到2009年的78.92%;而无引文文章数则从2001年的1786篇下降到2009年的836篇,占论文比例也从63.42%下降到21.08%。这些趋势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受到更多学者关注,尤其是篇均引文数和有引文文章数的大幅度增加,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正在逐步提高。

表2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类型统计 单位:篇次

表2为对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不同类型的统计。如表所示,在总共检索的33459篇文章中,研究型论文占发文总量的92.15%。研究型论文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体,绝对数从2001年的2651篇上升到2008年的4799篇后(在2009年又回落到3699篇),其占发文总量的比例9年间保持在90%至94%之间。研究型论文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核心。

除研究型论文外,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译文等类型论文占发文总量的7.85%。从数量上看,9年间,综述类和传记资料类的文章数量一直处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加不大;学术评论、译文类的文章数量呈小幅增长趋势;报告类的文章数量上升幅度较大,2001年为37篇,2006—2008年连续3年超过160篇,但2009年,报告类文章下降到72篇,与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总数下降相一致。以上数据可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综述类和传记资料型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综述类,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果偏少。其二,评论类和译文类论文是对研究型论文学术影响力的一种承认方式,这两类论文数量的增加说明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呈上升的趋势。其三,报告类型论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作为调查报告、政府咨询报告数量的增加,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政府政策的能力在增强,学术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不断提升。

表3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 单位:篇次

“引用文献语种统计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和受国外学术成果的影响状况。”②表3是2001—2009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用文献语种构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中文引用文献的数量一直占着绝对的高比例,在总共收录的148617篇引用文献中,中文引用文献103474篇,占全部引用文献的69.63%。比较来看,中文引文文献2001年占全部引用文献的76.34%,到2009年变为了66.42%,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文引用文献数占全部引用文献的比例9年间则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了33.58%。外文引用文献中,英语引用文献数量达到了29186篇。除英语引用文献外,外文引用文献数依次较多的是日文、德文、法文和俄文,其他语言类型的引用文献比较少。

上述情况说明了如下问题:首先,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引用文献数的大幅增加说明国内的研究资源正被逐步开发出来;其次,外文引用文献比例上升,说明我国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开始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学术成果,关注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并在学术研究上努力与国际接轨;第三,英语文献始终作为外文引用文献中的绝对“主力”,这说明英语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甚大;与此同时,其他语种引用文献数量较少,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世界性的学术研究资源尚待开发。

二、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分类分析

通过对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分类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该领域研究方向的分布,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重心和关注点,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影响力水平,以及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等。

表4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分类统计 单位:篇次

图2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各类趋势

表4和图2反映了2001—2009年间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和发展趋势。如表4所示,在总共检索的34109篇文章中,高等教育综合类文章(主要包括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有26862篇,占总数的78.75%。2001年这一类文章只有228篇,占同期总数的8%左右,但从2002年开始,高等教育综合类文章数量一路飙升,到了2009年,高等教育综合类文章增长到3522篇,约占同期总文章数的87%,经过这9年的发展,其相对比例增加了近80%,而绝对数增长了14.45倍。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原先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大学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大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人员和机构也逐渐增多,这一方向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对师范教育类方向的研究,2001年,以2444篇的绝对优势占到当年高等教育类论文总数的86.21%,然而到了2002年,其研究成果数量“一落千丈”,到2009年,其发文量只有157篇,只占当年发文总量的3.9%,比2001年下降了8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师范教育是热点问题。国家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之后,师范教育不再是研究的热点。

职业技术教育类和继续教育类论文在9年间的变化都不大,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说明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对于主流的高等教育研究,社会关注度不高,研究的人员和机构也比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相比而言,在教育较发达的美、日、德等国,其大学教育是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同步发展的。在中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没得到学者和社会的足够重视,这与社会对各种人才的整体需求不相适应。

三、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分析

一个学科学者的研究水平大体上是以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以及被引用和采用的多少决定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多、被引用和利用的多,那么他在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就大。同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属于某些研究机构,因此,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主要是通过该机构学者研究成果的数量、被引用的情况来反映的。最后,研究机构和学者又都属于某个地区,因此,地区的学术影响可以由学者和研究机构来反映。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的考察,可以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力量来源和分布。

表5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最多的作者(前40位)

续表

表6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200篇以上的机构

表5给出的是2001—2009年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最多的前40位作者③,这里仅指这些作者针对高等教育研究所发表的论文。这些发文作者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5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以43.6篇排名第一,年过九旬的厦门大学的潘懋元以38.7篇名列第三。有4位是来自于教育部的学者型官员,如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前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等。还有1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这40位作者中大部分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有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泰斗,也有各高等院校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还包括一些年轻的后起之秀。40位作者中,来自东部④的有29位,其中北京地区的有11位,所在区域为中部的有10位,而来自西部地区的只有1位。按作者所属高校来看,华中科技大学有6位,有4位来自厦门大学,3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表6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发文总数超过200篇的27个机构。在这27个机构中,除教育部外,26个是高等院校,占总数的96.3%,说明高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最主要的机构。在这27个机构中,师范类高校有8个(此统计将西南大学归入师范类),非师范类高校19个,占总数的70.4%,这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师范类高校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但是从排名前五位的机构属性来看,师范类占有第一和第五位置,特别是排名第一的北京师范大学,以发文1036篇占总发文量的近10%,说明师范类高校仍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作为非师范类的代表院校,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从这些机构的分布来看,有20个机构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地区5个,来自中部的有4个机构,其中3个属于湖北省,仅有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西南大学3所高校属于西部地区。

结合表5和表6,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的高等院校,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绝对主力。高校以其特有的学术氛围、难以比拟的研究资源、众多的专家学者,凝聚了较强的研究实力,代表了整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

表7 2001—2009年发表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地区统计

续表

表7是2001-2009年间不同地区发文情况的统计。由表7可知,北京是发文量最多的省市。位列第二至第四位的江苏、浙江、湖北、上海,都是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云集之地,这几个地区的发文总量都超过了2000篇。排在前十位的地区中,属于东部有7个,2个在中部地区,剩下的一个陕西属于西部地区,其中除了排名第九的福建和第十的山东外,其发文量都超过了1000篇。排名最后的5个大陆省区为宁夏、内蒙古、海南、青海和云南,这其中4个属于西北或西南省区,其发文量都没有超过100篇。这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较低。

四、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从哲学知识论或科学社会学的立场、理念理解学术影响力时,学术影响力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导向所产生的推动力通过三个基本途径得以实现:一是通过教育、传媒等文化传播形式影响和推动人的现代化与公共领域的发展;二是通过政治(政策、制度)、法律影响和推动现代政府制度的创新与公共理性的积累;三是通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影响和推动市场发育、变革与公共价值的增长。因此,真正的学术影响力只能产生于学术成果的精神生产过程之中,取决于这个生产过程及其结果是否带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从而与这种精神产品的思想性、创新性与规范性成正比。⑤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不仅要看其研究成果的“量”,即研究成果的数量,还要看其“质”,即其论文被引用或被采用的次数,这更能体现学者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因为“它表明了某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受关注的程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程度”⑥。同时,“合作研究(学者间、机构间)的情况”、“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也是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根据CSSCI中根据“论文引用”、“基金资助”、“合作合著”等情况的统计数据,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做了进一步分析。

表8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引用最多的作者(前40位)

表8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37位作者⑦。从作者所属机构来看,在表中名列前5位的有3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者,这表明华中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处于学术领先位置。排在前10位的作者多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值得关注的是,在发文数量排在前十的和被引用的数量排在前十的作者中有重叠的学者,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别敦荣,厦门大学的潘懋元,前教育部长周济,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建华等,说明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一批同时具有学术创造力和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学者。

从作者所属的机构来看,高等院校的学者有33位,占总数的89.19%;来自教育部的有2位,其余的2位中,1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1位来自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从作者所属的地区来看,有26位来自东部地区,占总数的70.27%,这其中11位来自北京地区,9位来自中部地区(主要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占总数的24.32%,有2位来自西部地区,占总数的5.4%。

表9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合著情况统计

表9给出的是2001-2009年间该领域论文作者合著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合作程度比较高,每一年的比例都高于30%,而且9年间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31.68%上升到了2009年的38.36%。其中,两人合作是高等教育研究合著的主要形式,占总数的67%左右。但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之间的合作仍然和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上的研究合作存在相当差异”⑧,高等教育研究作者的2人合作方式主要是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而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合体研究是一种不同学科间的或是大团体之间的合作。高等教育研究中3人合作和4人及以上等形式合作的绝对数有所增加,但相对比例变化不大。总体而言,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种科学基金和课题项目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年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增加,这种合作论文的方式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提高合作度的同时,合作方式应该进行转换,应该向着跨机构、跨学科、跨团体和跨国家的方式发展,这样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表10反映的是2001-2009年间基金资助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基金情况统计。从各种受基金资助的论文的数量上看,2001年此类论文只有68篇,而到2009年上升到了1533篇,增长了21倍还多;结合表1分析,基金资助的论文占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文总量的比例从2.4%上升到了38.7%,这说明基金资助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支持在逐年增大。从资助基金的种类来看(如图3⑨),属于其他类型基金资助论文最多,占全部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32.4%,其后依次是教育部基金、省(市)基金和国家级基金,分别占27.6%、26.6%和12.1%,排在最后的基金类型是中科院基金和社科院基金,其支持发表的论文分别只有6篇和2篇。从基金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教育部基金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占45.6%下降到了2009年的24.9%,而省(市)基金的比例从11.8%上升到了26.6%,国家级基金和其他基金论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量的比例基本上是处于逐步上升趋势。这些变化趋势说明高等教育研究不再只是受国家关注,这一领域现已受到了地方上的重视,省(市)一级加强了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和支持。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论文受到基金支持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对于提高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这些基金支持中,其他基金、教育部基金和省(市)基金无疑是最重要的三股力量。

表10 2001—2009年CSSCI收录的基金资助的高等教育论文基金情况分布统计

图3 高等教育论文各类基金资助比例概况

五、结语

通过对2001-2009年间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和引文情况的多种数据考察和分析,可见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朝向高水平和宽领域的方向发展的。从论文的类型来看,研究型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主要类型,对综述型的研究重视不够。从引用文献的语种来看,中文和英文文献是主要的引用语种,但是要想全方位的提高学术水平,其他语种的引用应该受到关注。从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依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对于研究学者、机构和地区的考察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主要是来自于各高校的教授、学科带头人;高校是研究的“重镇”,其他机构,如教育部等行政主管部门与专门研究机构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力量;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是研究的“主力军”,中部的某些地区,如湖北,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学术力量来源地,而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高等教育研究也相对滞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需要实行研究的“西部大开发”。从对“论文引用”、“基金资助”、“合作合著”的考察来看,学者论文质的方面更能表明其学术影响力;而合著论文的情况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还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基金资助论文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基金资助的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

注释

①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超过3000家,刊发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很多,CSSCI来源期刊是其中的少部分,但CSSCI来源期刊无疑是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部分,并且覆盖每一个学科。

②⑥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87页,第910页。

③表中共45位学者,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在此只考虑40位实名的作者,5位匿名或无名的作者暂不做分析。

④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我国东、中、西部(不含港澳台)的一般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市);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同时,为行文方便,本文不将东北地区单独列出。

⑤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⑦表中共40位学者,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在此只考虑37位实名的作者,3位匿名或无名的作者暂不做分析。

⑧姚俊:《社会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⑨本图中“国家级基金”包括表11中“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家其他基金”三项。

2011-01-18

责任编辑 曾新

猜你喜欢
发文影响力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学者介绍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