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011-04-09 04:59李本义
关键词:孙中山革命

李本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李本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革命的对象和任务、统一战线团结和依靠的力量、统战策略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统一战线思想。孙中山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思想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从毛泽东开始的几代中共领导人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法宝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并发挥其法宝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主要内容;重要影响

一、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其反革命的力量十分强大,只有团结国内外一切革命力量,建立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军,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即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

1.团结国内民众和海外侨胞,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广大民众是革命的基础,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唤醒民众,就必须团结和依靠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商人及海外侨胞等在内广大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首先必须团结和依靠国内民众。孙中山深刻认识到民众是革命事业的动力,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只有“唤醒国民”才能“根本救国”[1]116。孙中山看到了群众的伟大力量,开始重视群众和群众性的政治斗争,提出要加强对工人、农民、各个革命团体的组织和领导,要关心民众、团结民众、依靠民众,强调“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2]2。为此,他明确提出要通过“实行普选制度”,“制定工人保护法”,“改良农村组织”[2]3;为缺地农民提供土地并“资其耕作”,吸收工农入党以“增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实力”[3]120等一系列扶助农工开展革命运动的政策。同时强调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要靠全体国民团结奋斗,号召“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收回治外法权,保卫我们的领土”,“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4]70;只要全国的工人和农民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就一定能赢得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其次必须团结和依靠海外华侨。孙中山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确立了“联络中外华人”以“振兴中华”的统战方略。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他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密团结和广泛依靠爱国华侨,并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第一,依靠华侨在海外各地创建兴中会分会、同盟会分会等革命组织,建立起海外武装斗争的基地。第二,依靠华侨的踊跃捐款,有力地支援国内革命斗争。第三,依靠海外华侨投身国内革命,壮大民主革命的力量。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海外华侨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第四,依靠华侨回国创业,支援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广大华侨积极响应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实业。华侨在国内的投资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壮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实力,成为与列强经济侵略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海外华侨的支持,就没有孙中山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革命经费筹措方面,华侨的支持几乎是辛亥革命主要或者所有的经济来源。海外华人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5]212。

2.坚持国共合作,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

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缔造的首次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保持共产党组织独立的前提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中共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同他专门交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帮助他重新寻找革命的出路,表明了坚决支持他的革命立场,并提出国共合作的建议。8月下旬,孙中山亲自主盟接受李大钊加入国民党,随后,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瞿秋白、毛泽东、张国焘等一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意他们保留中共党籍,而且还委派其中的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的重要职务。后来,这些人在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孙中山接受中共的建议,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的会议,开始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还邀请陈独秀、李大钊等共同研究国民党的改组计划,并着手起草国民党宣言和党纲、党章。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讨论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确立了双方合作的方针,批准了在保持共产党独立的原则下,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随后,苏联代表鲍罗廷和中共代表李大钊等,直接参加了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工作。在中共和苏联的具体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底完成了国民党改组的一切准备工作,并于11月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和《中国国民党党纲》。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认真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丰富了反帝反封建、依靠民众、扶助农工、统一祖国的重要内容,并制定了包括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内外政策。大会还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和党章,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确认了共产党人和共青团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选举出包括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在内的中央委员。中国国民党“一大”的胜利召开,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努力奋斗的结果。改组后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发展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它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也写下了孙中山超越党派界限凝聚革命力量的辉煌篇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标基本相同,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国民党改组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高举三民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旗帜,与中共合作,进一步掀起了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而且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使国民党革命运动重新出现了新的局面。

首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起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是中国当时进步政治力量实现优化组合的结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3.确立联俄政策,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和革命战线

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段时间是孙中山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就在孙中山一筹莫展之际,他“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6]1471。在艰辛的革命探索中,孙中山认识到,列宁领导的苏俄是中国革命的真诚朋友,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必须团结的国际力量。恰在此时,新生的苏维埃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摆脱孤立无援的状态,扩大革命阵营,也需要争取孙中山和中国的同情和支持。

早在19世纪末,当孙中山第一次前往英国时,就开始了解俄国革命运动,通过与俄国革命家的广泛交往,深切认识到中国革命党人必须学习俄国革命党人的意志和坚强决心,将反清革命进行到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希望中国革命党和俄国革命党团结起来“共同斗争”[7]500。与此同时,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更加重视中国的民主革命。1919年7月25日,苏俄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所取得的权利,表示愿意帮助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希望与中国正式建立睦邻友好关系。1922年9月27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基本精神,再次建议两国建立友好关系。10月3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致函孙中山,报告了苏维埃政权的胜利,断言帝国主义正在走向失败,号召中国人民行动起来与俄国人民一道同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发表及其所体现的对华平等、友好和真诚帮助的精神,与“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宰割战败国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孙中山深受鼓舞,从而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苏俄革命的经验,更加坚定联俄的决心。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使孙中山遭受了一生中最大的重创,同时也宣告了孙中山联合军阀打军阀战略的彻底失败。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深知争取美国的援助已无可能,争取苏俄的援助才是惟一的出路。同时,共产国际全权代表马林前往广州同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以便与孙中山建立直接联系,并表达了他对中国斗争取得成功的美好祝愿和对中国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1923年1月26日,苏俄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越飞赴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就双方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正式确定了联俄政策和建立平等的中苏关系。孙中山特别强调要联合苏俄,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他在多次演说中强调,“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8]437;“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9]145。

《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不仅体现了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达了孙中山彻底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坚定地走上联俄道路的决心,而且标志着平等的中苏关系和革命战线的正式确立,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联俄政策确立以后,苏俄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国民党,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4.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

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孙中山把全世界划分为三大阵营,提出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号召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建立国际联合战线,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孙中山特别强调,唯有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这不仅是中国革命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应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为了建立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民族的联合战线,孙中山以超凡的政治气魄和敏锐的政治觉悟,提出了划分世界为“三大阵营”的理论:第一大阵营就是压迫人的帝国主义列强,第二大阵营就是被人压迫的失去了独立能力的弱小民族,第三大阵营就是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像苏俄之类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解放了,就来扶助弱小民族,共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这类国家不仅是平等待我之民族,而且是平等待世界所有被压迫的民族。孙中山主张第二大阵营和第三大阵营联合起来,建立国际联合战线,共同奋斗。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以纲领的形式重申打倒帝国主义,坚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对外政策;强调只有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才能争取国际平等。11月7日,孙中山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七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国际社会无论任何民族、任何阶级,“对于真正的自由平等与独立之要求,都是一致的”,因此号召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平等待人的民族团结起来,建立“联合战线,向压迫人的国家攻击,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4]535。只有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洪流,才能取得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这是孙中山四十年革命生涯的深切体会,也是他一生统战实践经验的最好总结。

孙中山主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盟反对强权,提出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的理论”[4]298。孙中山民族解放斗争的理论与实践,打破了将世界上的国家按肤色分类的传统种族观点,而是把它们分为“主张强权”与“主张公理”两种类型。苏俄虽是“白人”国家,但它“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日本虽是“黄人”国家,但它坚持“行霸道”侵略亚洲许多国家。可见,“受压迫的民族,不但是在亚洲专有的,就是在欧洲境内,也是有的。行霸道的国家,不只是压迫外洲同外国的民族,就是在本洲本国之内,也是一样压迫的”[9]409。孙中山认为,不是黑、白、黄种民族之间有根本利益矛盾,而是被压迫民族与殖民统治的帝国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强调,只有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才能争取国际平等;只有将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才能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3]126。孙中山提出的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指明了世界尤其是亚洲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方向,丰富和发展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国际理论宝库,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其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振兴中华。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敌强我弱的劣势,提出要团结和依靠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商人及海外侨胞等在内的广大民众,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孙中山统一战线思想及其革命实践,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时及其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从毛泽东开始的几代中共领导人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始终坚持发挥统一战线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新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并发挥其法宝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统一战线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统一战线思想,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孙中山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是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也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一切国民党员、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爱国同胞,都应接受这个遗产而发扬光大之”[10]219。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共产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时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11]606。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萌芽于大革命时期,主要在抗日战争中形成,解放战争及建国以后进一步得到发展,核心内容就是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代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统战理论才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指导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正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通过建立统一战线,争取了民心,凝聚了力量,才使抗日战争由挫折走向成功并取得伟大胜利,才使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并建立新中国,才使中国由弱变强并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恢复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共建党90年的历史来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2.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邓小平继承和发扬孙中山、毛泽东统一战线的思想,提出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他根据时代及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与时俱进地把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实际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12]203。邓小平关于统一战线的论述,旨在重新确立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凝聚强大力量,这就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发挥重要作用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一国两制”是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和平方式主要是统一战线方式。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可以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把统一战线与祖国统一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是邓小平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做出的重要贡献,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1999年12月,澳门如期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走向成功的伟大实践。

3.新世纪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

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把实现台湾回归祖国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把台湾回到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日程上来”[12]154,科学制定了对台方针政策。1979年9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第14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情况汇报时指出:“现在最大的统一战线问题,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问题”[13]158。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邓小平强调,“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不能排除使用武力”;“这是一种战略考虑”[14]87。因此,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

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原则立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以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思想理论。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中台办、国台办举办的新春茶话会上,提出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八项建设性主张,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15]422。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需要发挥党的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最大程度地密切两岸人民的关系,最大范围地团结台湾各族、各界和各阶层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16]142他还针对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强调指出:“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16]142~143并且还与时俱进的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科学地回答了统一战线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而且对进一步提高全党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新世纪统战工作的重点是继续做好对台湾民众的工作。要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广大台湾同胞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深切感受到祖国大陆的温暖。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的联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锦涛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提出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宣告了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极大诚意,展现了祖国大陆关爱台湾同胞的亲情和善意。胡锦涛关于对台关系的新论述,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因此,保护好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战工作的重点。2006年7月10日,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告诫全党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一定要“充分认识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17]。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党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和政治优势,加强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加强同台湾同胞的团结,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扩大和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还要加强与海外同胞的联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近几年来,祖国大陆各级政府、各团体和行业为落实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使台湾同胞真切感受到祖国大陆的友善与温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真正明白了“两岸和则有利,分则两害”、“台独”祸台、“民粹”误台的道理。当前,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正逐渐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展望未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大有可为。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千百万海外爱国同胞是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一支重要力量。只要全世界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孙中山.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李本义.孙中山对外方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10.

[18]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1-01.

K 14;K 15

A

1001-4799(2011)06-0050-06

2011-05-11

李本义(1966-),男,湖北潜江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国史研究。

邓建华]

猜你喜欢
孙中山革命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机械革命Code01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