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回兄弟文坛交游考述

2011-04-09 00:37张静
关键词:曾巩交游欧阳修

张静

(北京语言大学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 100083)

文史研究

北宋王回兄弟文坛交游考述

张静

(北京语言大学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 100083)

北宋王回兄弟在当时文坛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在其交游圈中,苏颂与刘敞、刘攽兄弟等文学名士是其少年时代之同学。欧阳修知颍州时,其座上名士盛多,曾有“聚星”之说,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仁宗嘉祐间文士鼎盛,王氏兄弟与王安石、曾巩、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攽、常秩、孙侔、王令等人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交游团体。王氏兄弟三人均不幸早逝,以至于其文学活动戛然而止。然借助于这些交游者的笔墨,使王氏兄弟的性情特点和文学成就留名于后世。

北宋;王回;王向;王冏;嘉祐文坛;交游

宋代王氏兄弟文章之盛出于一时者,有临川王氏和侯官王氏。如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七总结道:“三王:王安石介甫、安国平甫、安礼和甫。王回深父、向子直、冏容季。”[1]临川王安石三兄弟,向来为我们所熟悉,然而王回三兄弟的文学与事迹却不彰显,目前尚没有相关的研究论文。实际上,王回兄弟在当时文坛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

一、王回兄弟的生平与文学

王回三兄弟皆王平之子。王平(983-1047),字保衡,侯官人(今属福建福州),天禧三年(1019)进士,曾为仁宗朝侍御史。事迹见胡宿《文恭集》卷三十七《宋故奉直郎守侍御史王公墓志铭》。娶曾公亮妹,有五子,其中回、向、冏俱有文名。

王回(1023-1065),字深甫,其先侯官人,因其父“葬颍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今属安徽阜阳)人”(曾巩《王容季墓志铭》)[2]。嘉祐(1057)二年进士,补亳州真卫县主簿,然岁余自免去。后居颍州,以文行知名。宋史本传谓其“敦行孝友,质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所为,而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誉”[3]。治平二年(1065)七月卒,年四十三。本年五月,曾为知制诰沈遘、王陶等所荐(沈遘《西溪集》卷八《上殿荐王回、孙侔、常秩札子》),朝廷以其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知陈州南顿县,然命下而回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英宗治平二年六月”条)《宋史》卷四三二有传。案:宋有三王回:一字深甫,汝阴人。一字景深,仙游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调松滋令,后入为宗正寺簿,事见《宋史》卷三四五《邹浩传》。南渡后又有王回,字亚夫,瑞安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见《杨诚斋集》卷一一四《淳熙荐士录》。

王向,字子直,号公默,回弟。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为三班借职,勾当滁州一镇(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亦早卒,仕止于峡石主簿。(《福建通志》卷三十三)向“刚直任气,好议论”(《宋史》本传)[4],居颍时,其徒从者百人。《宋史》卷四三二有传。案:同时又有王原,字子直。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十三有《赠王子直秀才》,卷二十五有《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反百舍今又相逢赣上戏用旧韵作诗留别》等诗,即指王原。《施注苏诗·王注正讹》:“王子直,名原,虔州人。先生在惠州,子直不远千里来访,留七十日去,载在年谱。”[5]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三十九《赠王子直秀才》下注:“王子直即王原也,同时又有王向,亦字子直,侯官人,览者辨之。”[6]

王冏(或作同),字容季,回、向之弟。嘉祐六年(1061)进士,曾主蔡州之新蔡簿。(曾巩《王容季墓志铭》)冏“性纯笃,亦善序事”(《宋史》本传)[7],卒年三十二。《宋史》卷四三二有传。案:北宋又有王冏,后名固,义乌(今属浙江)人,受业于胡瑗,皇祐五年(1053)进士,官恩阳令,有治绩。事可见《金华贤达传》卷八、《宋元学案补遗》卷一。

三兄弟皆早卒,仕仅止于县主簿,然其于当时文坛甚有名望,史论以为“向、冏与兄回之文章,皆宗欧阳修正气大家,欲与曾、苏上下”[8]。尝有《王深父文集》二十卷(曾巩《曾巩集》卷十二《王深父文集序》),《王同集》十卷(《宋史》卷二○八《艺文志》),《王冏文集》十卷(《福建通志》卷六十八《艺文》),然至元时,集已散佚,马端临曾叹云:“侯官三王之文,……然晁、陈二家《书录》并不收入,四朝国史艺文志仅有《王深父集》才十卷,则止有曾序所言之半,而子直、容季之文无传焉,亦不能知其卷帙之多少,可惜也。”[9]

今《宋文鉴》收王回赋、诗、赞、记、序、书等共十八篇。《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又收其书、序三篇,《宋元学案补遗》收其书、序四篇。《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十七有《古列女传序》,《汴京遗迹志》卷五收有《水议》;又有《咸淳临安志》卷九十七收其诗《回浙江有感》:“候潮门外浙江西,曾忆浮舟自此归。万古波涛今日是,一身踪迹昔人非。愁侵北齿头先白,泪入秋风眼易眵。日暮彷徨不能去,连堤疏柳更依依。”[10]叶适《习学记言》卷四十七云:“闻之吕氏(案:吕祖谦),‘读王深父文字,使人长一格。’《事君》、《责难》、《爱人》、《抱关》诸赋,可以熟玩。自王安石、王回始有幽远遗俗之思,异于他文人,而回不志于利,能充其言,殆非安石所能及。”[1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引西麓周氏曰:“其文出欧阳体,而尤纯淡,序事曲折不穷,特壮伟不及也。至于摘经传语以为赋,词短而意深,有味其言哉。”[12]今浏览残篇,仍可见其风貌。

王向,为人有侠气,“为文故有英气,而能力自蟠屈以就法度。”[1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引西麓周氏曰:“子直之于深甫,犹颍滨之于东坡也,芝兰之丛无不香者。”[14]《宋文鉴》收录王回《记客言》、《公默先生传》两篇。王冏,自少能为文章,长于叙事,史论载其“所为文出辄惊人,其为人自重不驰骋衒鬻,亦不孑孑取名,日与其兄讲唐虞孔子之道,以求其合,言行出处,择义而动。其磨砻灌养而不止者,方未量其所至。”[15]惜其文今皆不存。

二、与京师少年同学之交游

在王氏兄弟的交游圈中,有苏颂与刘敞、刘攽兄弟等文学名士,皆是其少年时代之同学。

康定元年(1040),王回、王向与苏颂、刘敞兄弟等,曾于京师师事黄晞,近五六年。苏颂《累年告老恩旨未俞诏领祠宫遂还乡闲燕无事追省平生因成感事述怀诗五言一百韵示儿孙辈使知遭遇终始之意以代家训故言多不文》诗下注云:“康定元年乾元节,推恩近著,先公任中书舍人,欲奏荐。予乞且应举。先公初不怿,既而大称许,复勉以勤笃,又延建安黄晞先生数公置门下,及与长乐王深甫、子直,清江刘原父、贡父兄弟同砚席,凡五六年。”[16]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三云:“祖父言:……及居京师,又得黄聱隅,王深父、子直,刘原父、贡父,吕缙叔、曾公孚先生相与切磋琢磨,日有所资,至于学成。乃知取友之益,不可忽也。黄名晞。”[17]则此一时期,父王平于京师为侍御史,王氏兄弟当侍父居此,与苏颂、刘敞兄弟等为同学。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同安(今福建同安县)人,知制诰、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事见《宋史》卷三四○。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三又记载到:“祖父与吕缙叔、王深甫、子直诸公改正《元和姓纂》,以朱勾细字纤头,证定甚奇。又改《水经》,尤得其全,比世本增多。皆藏于象先,可以为宝也。”[18]则京师求学时,苏颂与王氏兄弟等曾考证增订《元和姓纂》与《水经》。《苏魏公文集》卷三有《补和王深甫颍川西湖四篇》,卷十四有《王子直挽词二首》,其一云:“嗟若时之彦,怀哉昔并游。十年追几砚,一别见坟丘。满目皆陈迹,伤心未白头。风流何处尽,颍水去悠悠。”[19]诗中可见当年同学情谊之深厚。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樟树)人。后官至集贤院学士、判南京留守司御史台。欧阳修谓其“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20]。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读铭》、《宋史》卷三一九。刘攽(1023-1089),字贡父(一作贡甫、戆甫),号公非,与兄敞同榜进士。历任汝州推官、江阴县主簿、庐州推官等职。颁“尤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颂。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宋史》本传)[21]。攽与兄敞、侄奉世并称“三刘”。刘敞《公是弟子记》中多次记载与王回探讨经义的问答之言,如:“王回问曰:‘尧命治水,四岳荐鲧。尧曰方命圮族,然犹试之九年。若是乎圣人之不爱民也?’刘子曰:否。奚谓此哉?尧将以尽民心者也。……”[22]其《公是集》中有《送王子直还斥沟》、《寄王深甫》、《寄王深甫》、《采蓝寄王深甫》等数篇诗文。

后在颍州汝阴,刘攽、王回曾比邻而居三年。《彭城集》卷四有《别王深甫》“四海不易遇,各自东西人。那知汝颍间,三岁为比邻。”[23]《彭城集》卷五又有《寄王深甫》:“昔居沈邱门,相过不盈里。蓬蒿启三径,杖履通彼此。去颍已数年,居常梦湖水。”[24]此外,其《彭城集》中又有《除日得王深甫书因寄》、《雪中检故书见王深甫书因寄》等诸多诗作。刘攽与王向亦多有交往,集中有《寄王子直谢师宰》、《侠少行戏王子直》等诗,其《寄王子直》诗云:“忆君盛文华,遇事尤精敏。雷电腾火车,波涛驾蛟蜃。譬之逢羿射,所发无不准。”[25]又《寄王子直》云:“王孙意气壮,文武两自适。著书轻古人,时论有马癖。”[26]从这些诗作中,可以见出王向具有胸臆阔达、慷慨激昂的性格气质。

三、与欧阳修颍州文学集团之交游

史上多以王氏兄弟为欧阳修门下客。如晁说之《题王深甫书传后》云:“王深甫布衣之友曰曾子固、常彝甫。其名宦已显,而忘年汲汲求友深甫于布衣中者,曰刘原甫、王介甫,是五人者皆欧阳公客也。”[27]的确,于王氏兄弟欧阳修是一位重要人物。欧阳修知颍州时,其座上名士盛多,曾有“聚星”之说(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

先是王氏兄弟早先与王安石相交。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有《寄阙下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寄王回深甫》等诗,其后一首云:“少年倐忽不再得,后日欢娱能几何?顾我面颜衰更早,怜君身世病还多。”[28]可见王安石与王回等少年便相识。至于他们的结交则来自于王安石之母。《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六《祭王回深甫文》云:“虽吾昔日执子之手,归言子之所为,实受命于吾母,曰:‘如此人,乃与为友。’吾母知子,过于予初,终子成德,多吾不如。”[29]后王安石、吕南公等又将王回兄弟介绍给曾巩。

曾巩《再与欧阳舍人书》:“近复有王回者、王向者,父平为御史,居京师。安石于京师得而友之,称之曰‘有道君子也’,以书来言者三四,犹恨巩之不即见之也,则寓其文以来。巩与安石友,相信甚至,自谓无愧负于古之人。览二子之文,而思安石之所称,于是知二子者,必魁闳绝特之人。不待见而信之已至。”[30]又有《与王向书》:“比得吕南公,爱其文。南公数称吾子,然恨未相见。及至南丰,又得黄曦,复爱其文。而吾子亦来,以文见贶,实可叹爱。吾子与吕南公、黄曦皆秀出吾乡,一时之俊,私心喜慰,何可胜言?”[31]

庆历四年(1044),曾巩又将王安石、王回兄弟推荐给欧阳修。曾巩《再与欧阳舍人书》:“三子者(案:王安石、王回、王向)卓卓如此,树立自有法度,其心非苟求闻于人也。而巩汲汲言者,非为三子者计也,盖喜得天下之材,而任圣人之道,与世之务。复思若巩之浅狭滞拙,而先生遇甚厚,惧己之不称,则欲得天下之材,尽出于先生之门,以为报之一端耳。伏惟垂意而察之,还以一言,使之是非有定焉。回、向文三篇,如别录。”[32]欧阳修很快表示了对这三人的看重。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记载道:“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33]

庆历五年(1045)八月至庆历八年(1048)正月,欧阳修知滁州,适逢王向任职于滁州,二人当有交游。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干当滁州一镇,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修,自往指之。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岂两辞而造狱?’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34]但如前所论在此之前,欧阳修应该已经通过曾巩认识了王向,所以此记载或有传闻成分,但也可见欧阳修对王向性情和文章的赏识。

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正月至皇祐二年(1050)七月知颍州,曾与王回等颍州名士往来唱和,从而造就了北宋文坛中一次很有影响文学活动,也即“聚星堂赋诗”。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载其事云:“欧阳公居颍,日与正献公(案:吕公著)及刘敞原甫、魏广晋道、焦千之伯强、王回深甫、徐无逸从道,七人会于聚星堂分题赋诗。”[35]时在皇祐二年(1050)正月初七,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记其详情云:“聚星堂燕集,赋诗分韵,公(案:欧阳修)得‘松’字,申公(案:吕公著)得‘雪’字,刘原父得‘风’字,魏广得‘春’字,焦千之得‘石’字,王回得‘酒’字,徐无逸得‘寒’字。又赋室中物,公得鹦鹉螺杯,申公得瘿壶,刘原父得张越琴,魏广得澄心堂纸,焦千之得金星研,王回得方竹杖,徐无逸得月砚屏风。又赋席间果,公得橄榄,申公得红蕉子,刘原父得温柑,魏广得凤栖,焦千之得金桔,王回得荔枝,徐无逸得杨梅。又赋壁间画像,公得杜甫,申公得李文饶,刘原父得韩退之,魏广得谢安石,焦千之得诸葛孔明,王回得李太白,徐无逸得魏郑公。诗编成一集,流行于世。当时四方能文之士,及馆阁诸公,皆以不与此会为恨。”[36]十五年后,欧阳修在《祭王深甫文》中,还怀念这段岁月道:“念昔居颍,我壮而子方少年。”[37]也是因为这段交往,史上多以王回之文学欧阳修,并以其为欧阳修文学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引西麓周氏曰:“王深父学于欧阳公,与王介甫、曾子固、刘原甫游。”[38]

时颍州名士与王回交游者还有常秩。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常待制秩居汝阴,与王深父皆有盛名,于嘉祐、治平之间,屡召不至,虽欧阳文忠公亦重推礼之。”[39]常秩(1019-1077),字夷甫,颍州汝阴人。仁宗嘉祐中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宋史》卷三二九、《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常秩与王回为乡里友,常往来论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九《宋纪》七十九:“(常)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秩与语,辄欿然自以为不及。”[40]

四、与嘉祐间文坛人物之交游

仁宗嘉祐(1056-1064)间政治昌明,文化鼎盛,史上从而有“嘉祐之治”一说。其中文士的鼎盛是其突出特点之一,苏轼即指出这一时期“号称多士”,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例如苏轼兄弟,王回兄弟,曾巩、曾布、曾牟、曾阜一门四人。此外,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攽、常秩、孙侔、王令等人皆活跃于嘉祐文坛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交游团体。

王回中第后补亳州真卫县主簿,然岁余自免去。《后山集》卷十九载其原因云:“王深父为卫真主簿,始至亳州,其守李(阙一字)之留不遣,久之求去,李问其故。曰:回为卫真主簿,而未尝至治所与吏民相见,以谓不可,故求去耳。李怒曰:尔恃欧阳修,而慢我。深父曰:回之所立,岂待欧阳公而立耶?卒归卫真。李怒不解。深父遂免去。”[41]后居于颍州,与王安石、曾巩等书信往来。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二有《答王深甫书》数封,其中有云:“某拘于此,郁郁不乐,日夜望深甫之来,以豁吾心。而得书乃不知所冀。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深甫家事会当有暇时,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顾我乎?朋友道丧久矣,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42]曾巩有《与王深父书》:“而比得深父书,辄反复累纸示谕,相存之勤,相语之深,无不尽者。读之累日,不能释手,故亦欲委曲自叙己意以报。”[43]可见此二人与王回的相得之情。

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曾作《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举荐王回、曾巩充官职。约是时前后王回当停于京师,期间欧阳修与王回经常探讨文史。如《欧阳修全集》卷六十九有《与王深甫论世谱帖》、《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问王深甫五月一日会朝帖》等六篇。又有周必大《文忠集》卷十五《题六一先生与王深甫帖》:“右《同年史志道送欧阳公帖》一纸,深甫必王回也。”[44]

嘉祐年间,王安石与吕公著、司马光、韩维等人齐聚东京,“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祐四友’”[45]。围绕着“嘉祐四友”,又活跃着他们的兄弟、友人,从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交游团体。例如刘敞等,晁说之《题王深甫书传后》云:“刘原甫自恃其才,一旦由下国入京师,声誉震大夫学士间,直欲与欧阳公抗,乃独于深甫厚矣。古有谈止之士,谓众人之谈止于斯一人也,当是之时,诸公席上之谈,往往止于介甫,而介甫之谈,则又为原甫而止也,是二人者俱于深甫,则或有不得而行者矣。”[46]则王回也当参与了其中的交游活动,从而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载:“初王回、常秩、王令与侔皆有盛名。”[47]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二《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云:“……庆历嘉祐间,人才于斯盛。王回仅一招,石介弃不聘。”[48]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二《读临川集》:“本朝鸿儒硕学比比出于庆历、嘉祐间,而莫胜于熙宁、元丰之际,王荆公自谓知经明道,与南丰曾子固、二王深甫、逢源四人者,发六艺之蕴于千载绝学之后,而自比于孟轲、扬雄,凡前世之列于儒林者,皆不足道也。”[49]

五、身后友人们的追念活动

王氏兄弟三人均不幸早逝,以至于其文学活动戛然而止。但这些文坛友人们,或为其文集作序,或撰写墓志铭,或做祭文、悼诗,来表达惋惜和怀念。诸多的篇章中,可见当年诸人交游往来之深情厚意。

王向去世在其兄之前,当在嘉祐、治平之际,其年至多不惑。王回将其文章整理结集,请曾巩作序流传。曾巩《王子直文集序》云:“长乐王向字子直,自少已著文数万言,与其兄弟俱名闻天下,可谓魁奇拔出之材,而其文能驰骋上下,伟丽可喜者也。读其书,知其与汉以来名能文者,俱列于作者之林,未知其孰先孰后。”[50]王安石有《王子直挽辞》云:“多才自合至公卿,岂料青衫困一生。太史有书能叙事,子云于世不徼名。丘坟惨淡箕山绿,门巷萧条颍水清。握手言笑如昨日,白头东望一伤情。”[51]刘攽有《哭王子直》二首其一云:“积水忽变浊,聚星无复光。风流都灭尽,天理竟冥茫。过事皆陈迹,余哀祇泪行。遥怜转麈柄,顾影夜灯旁。”[52]苏颂有《王子直挽词二首》其二云:“逝者日云远,人情尤感伤。素车来隧路,奠哭起高堂。集纪论才备,阡铭叙事长。友兄成雅志,不朽是文章。”[53]同时文人强至亦有《王子直挽词二首》云:“儒林看作传,使者合求书”、“亲涕沾封箧,交情动绝弦”[54]。对于王向的早亡,友朋辈皆有天不尽其才的惋惜。

治平二年(1065)王回病没。王安石作《王深父墓志铭》云:“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盖非至于命弗止也。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义于仁义。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55]王安石曾将此文寄予曾巩,曾巩非常赞同王安石的这些评价,认为是“独能发明其志,读之满足人心,可谓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矣”[56]。后曾巩于《隆平集》中为王回作传时,便引录王安石的评价之语:“安石谓:回造次必稽孔子、孟轲所为,而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于世,其学问所得,自汉以来列儒林者罕及也。”[57]后为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四、黄震《古今纪要》卷十八、《宋史》卷四三二等相关传记资料皆从此说。

同年,欧阳修作《祭王深甫文》云:“嗟吾深甫!孝悌行于乡党,信义施于友朋。贫与贱不为之耻,富与贵不为之荣。虽得于内者无待于外物,而不可掩者盖由其至诚。故方身穷于陋巷,而名已重于朝廷。”[58]刘攽又有《王深甫哀辞》谓:“呜呼!深甫尝自以为不寿,亦亟为予道之,揆六物与五辰,乃言命而称诗,神峻清而骨单,吾固亦以君焉为疑。何兹言之竟果,其夭阏而止斯。”[59]后曾巩撰《王深父文集序》云:“文集二十卷,其辞反复辨达,有所开阐,其卒盖将归于简也。其破去百家传注推散缺不全之经,以明圣人之道于千载之后,所以振斯文于将坠,回学者于既溺,可谓道德之要言,非世之别集而已也。”[60]对王向的文章道德给予了很贴切的总评。

约治平三年或四年,王冏卒,年三十二。对于三兄弟的接连早卒,曾巩于《王容季墓志铭》中诘问道:“初,容季之伯兄回深甫,以道义文学退而家居,学者所崇。而仲兄向子直亦以文学器识名闻当世。容季又所立如此。学士大夫以谓此三人者皆世不常有,藉令有之,或出于燕,或出于越,又不可以得之一乡一国也,未有同时并出,出于一家。如此之盛,若将使之有为也,而不幸辄死,皆不得至于寿考,以尽其材,是有命矣!而命之至于如此,何也?”[61]熙宁九年(1076)曾巩又作《王容季文集序》云:“吾友王氏兄弟,曰回深父,曰向子直,曰冏容季,皆善属文,长于叙事,深父尤深,而子直、容季,盖能称其兄者也,皆可谓拔出之材。令其克寿,得就其志,则将绍六艺之遗言,其可御哉!”[62]曾巩在其中总结三兄弟的文章特色,并寄予了深切的哀悼和感伤。

熙宁年间,好友常秩尝上书荐王回之子王汾为郊社斋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五载:“(神宗熙宁六年五月)录故忠武军节度推官王回子汾为郊社斋郎。先是,右正言、同判国子监常秩言回学术行义:‘臣自蒙召对,陛下尝问及回之为人,而臣亦恨回不及并升朝列,近又被旨进其遗文,在朝廷宜加旌劝,先王之法,善善及子孙,致仕者世禄,下逮汉、魏管宁之徒,盖一时之笃行,被召不至而,犹得拜子为郎,况回非特今之所谓贤者,不幸物故,今有子汾,望特赐甄录。’”[63]王回又有子王汶,亦有诗文之才。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云:“深父子汶,字道原,诗文尤奇,有集。先人作序,行于世。”[64]

在三兄弟文集皆已佚失的情况下,这些悼念文字尤为珍贵,借助于交游者的笔墨,从而使王氏兄弟的性情特点和文学成就留名于后世:王回平生以圣人之道为己任,其取舍、进退、去就皆合于仁义,文章以学问为底色,有道德之要言,遂为当年儒林所崇;王向性情魁奇拔出,作文驰骋上下,议论伟丽可喜,其中的见解颇有器识;王冏则善属文,长于叙事,能继承其家学,三兄弟皆可谓当时的拔出之材。学界若对其兄弟进行进一步的文学探讨,将会推动且深入北宋嘉祐文坛的诗文研究。

[1]王应麟.小学绀珠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68.

[2][30][31][32][33][43][50][56][60][61][62]曾巩.曾巩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4:578,248,267,248,254,363,197,257,196,579,199.

[3][4][7][2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843,12844,12846,10399.

[5]施元之.施注苏诗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6]查慎行.苏诗补注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39.

[8][13][15]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57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5,215,215.

[9][12][14][38]马端临.文献通考 [M].北京:中华书局,2006:371,370,370,370.

[10]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6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13.

[11]叶适.习学记言 [M].北京:中华书局,1977:698.

[16][17][18][19][53]苏颂.苏魏公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1136,1138,191,191.

[20][37][58]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526,1044,1044.

[22]刘敞.公是弟子记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8.

[23][24][25][26][52][59]刘攽.彭城集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6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9,312,311,312,329,429.

[27][46]晁说之.景迂生集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6,736.

[28][29][42][51][55]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7,896,766,384,962.

[34]沈括.梦溪笔谈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03.

[35]吕希哲.吕氏杂记[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26.

[36]朱弁.风月堂诗话 [M].北京:中华书局,1988:101.

[39]叶梦得.石林诗话 [C]//百川学海本第20册.北京:中国书店,1990:8.

[40]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1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20.

[41]陈师道.后山集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2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18.

[44]周必大.文忠集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83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4.

[45]徐度.却扫编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08.

[47][6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95:7504,5957.

[48]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099.

[49]孙觌.鸿庆居士集 [C]//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85.

[54]强至.祠部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46.

[57]曾巩.隆平集 [C]//宋代传记资料丛刊第1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593.

[64]王明清.挥麈后录 [M].上海:上海书店,2001:117.

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Literary Compan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ANG 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 enjoyed great reputation and a large literary compan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Such literary figures as Su Song,Liu Chang and Liu Ban were all his classmates in the youth.When Ou Yang-xiu secured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Ying Zhou,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 were among'the many friends'who accompanied Ou Yang-xiu.By the years of Emperor Jia You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 had formed a remarkable literary company with Wang An-shi,Zeng Gong,Chang Zhi,Sun Mou and so on. Unfortunately,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 all died at such a young age that their literary activities hastened to a halt. However,we can still highlight Wang Hui and his brothers'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via referring to his friends'works.

Northern Song Dynasty;Wang Hui;WangXiang;Wang Jiong;the JiaYouLiteraryCircle;Literary Company

I206.2

A

1674-7356(2011)04-0001-07

2011-09-27

张 静(1982-)女,山东文登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讲师,主要研究古典文学与文献学。

猜你喜欢
曾巩交游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欧阳修快马追字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勤奋的欧阳修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