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贾焕荣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山东 聊城252000)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指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渗透到组织间隙,从而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血容量休克、全身皮肤和黏膜进行性水肿、胸腔和腹腔大量渗液、尿量减少、低血压、低氧血症等,以呼吸、循环衰竭及内环境紊乱为特征[1]。目前关于新生儿发生CLS相关报道较少,2009年1月~2010年7月我们收治了11例CLS新生儿,现就其治疗护理回顾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儿中男8例、女3例,胎龄30+5~40+2周,其中,<37周早产儿8例;发病日龄67h~7d7例,10~20d4例;体重1 210~3 600g;顺产3例,剖宫产8例,其中1对双胎;宫内窘迫5例,生后窒息1例,胎膜早破5例;原发病为肺炎5例,脓毒症6例。
1.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11例患儿均有严重皮肤、黏膜水肿及呼吸困难;低白蛋白血症(10~20g/L);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表现:皮肤发花、发绀、末梢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s;每小时尿量<0.5ml/kg;意识障碍6例;平均动脉压下降9例,肺出血6例,DIC 7例,NRDS 2例,心功能不全4例,CK-MB最高354U/L;ECG 4例表现为心律失常,1例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性早搏,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胃肠功能不全6例;肾功能异常3例,β2-MG最高 18.06mg/L,尿素氮2.1~9.2mmol/L,肌酐42~61μmol/L;肝功能损伤2例,GPT最高128U/L,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6例,最高达88.8μmol/L;伴有先天性心脏病3例,21三体综合征2例,6例氧合指数P/F<200,4例氧合指数<300;胸片均有异常,呈磨玻璃样、斑片状、大片均匀阴影及胸腔积液等不同表现;B超检查提示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3例。所有患儿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血培养均为阴性。血常规:白细胞增高3例,最高值38×109/L,降低5例,最低值2.2×109/L;7例合并血小板下降,最低为25×109/L;8例合并贫血,1例重度贫血,Hb 56g/L。CRP明显升高,最高值73.89mg/L;电解质紊乱2例,表现为低钠血症,111mmol/L。3.D-二 聚 体 增 高 7 例,最 高 值 >5 000μg/L。
1.3 治疗措施 患儿均需要机械通气,7例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例应用无创NIPPV模式,可维持正常氧分压;强有力抗生素控制感染,休克期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激素、维生素C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症处理,应用羟乙基淀粉万汶10~15ml/kg 8~12h一次,早期交替应用血浆、白蛋白,同时应用利尿剂。
1.4 结果 抢救成功6例(54.5%),休克持续约24~72h,水肿消失约需4~18d,机械通气时间最长31d2例,6~14d8例,神志转清约1~4d。尿量分别在4~8d后增加,血压恢复正常,随后病情逐渐好转。死亡5例(45.5%)均为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6例住院时间23~56d,出院后随访6~9个月,4例发育良好,各项生命指征平稳;1例颅脑CT示脑积水,1例双下肢肌张力偏高。
2.1 对CLS易感患儿及时评估,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本组病例均为重症感染所致的CLS,早期均存在感染性休克表现,患儿入院后当天、最晚第3天出现感染性休克,有8例入院后2~4d出现DIC,其中有6例于入院3~4d出现大量肺出血,经过积极抢救治疗,患儿DIC及肺出血均得到控制。但是11例患儿均于休克同时或休克纠正后的2~3d发生水肿,先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迅速漫延至腹壁、背部、上肢及头面部、颈部及全身皮肤。所以对入院时符合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2]诊断标准的患儿,护士应高度警惕CLS的发生。尤其要加强对血压、尿量、体重、水肿等方面的评估,及时为CL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2 争取在水肿高峰期之前建立长期有效的静脉通道 Amoura等[3]认为,CLS病人急性休克期的死亡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血管通路。本组11例患儿水肿持续时间为4~18d,而治疗多采用快速输入白蛋白、万汶、海斯等胶体,对血管通路的要求较高。水肿使常规的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加大,胶体的输入又使留置时间缩短,因此,在获取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可留置PICC或UVC,又因UVC对患儿日龄有严格要求及UVC留置后对腹围的影响,有时不易与CLS造成的水肿相鉴别,因此,我们倾向于选择PICC。本组11例患儿有5例均建立PICC通路,在患儿水肿期间,均成功完成治疗,减少了频繁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也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2.3 做好CLS患儿的个体化指标监测 该综合征以全身皮肤黏膜进行性水肿、胸腹腔渗液,血压及中心静脉压降低,尿量减少,肺渗出,低血氧,甚至导致循环、呼吸衰竭及内环境紊乱为特征,因此,应做好血压、体重、尿量、呼吸、血氧等监测。本组11例患儿均4h测血压1次,测体重、腹围1次/d,尿量严格称重,并4h评估一次,如尿量少于2ml/kg,即报告医生,遵医嘱补足循环血量,同时静脉内持续泵入速尿0.5~1mg/(kg·h)。48~72h后注意评估用药效果。患儿一旦出现双下肢水肿、血浆蛋白下降,要特别关注呼吸、氧合等变化,肺部听诊,及时摄胸片,评估肺部渗出。
2.4 控制输液速度 CLS由于全身渗出,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需快速泵入胶体液10~15ml/kg,30~60min内泵完,可减轻血管渗透性。泵入时需严密观察患儿血压、尿量、心率等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以维持循环稳定。
2.5 做好机械通气的管理 CLS对患儿早期最致命的影响是肺间质的渗出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本组11例患儿均出现呼吸困难,予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最长31d2例,6~14d9例。
2.5.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机械通气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双肺呼吸音、气道压力,持续监护心率、血压等,血气分析于桡动脉采血,避免误入静脉,必要时可行桡动脉置管[4],既有利于动脉血压的持续监测,又便于多次的血气分析取血,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2.5.2 做好气道管理 肺间质渗出可导致患儿分泌物增多,加之上机时间长,气道管理尤为重要。
2.5.2.1 呼吸道加温湿化 在湿化器内加入无菌注射用水,温度控制在32~34℃,湿度50%~60%。正确判断湿化效果,主要观察痰液的性状,痰液粘稠表示湿化不够;痰液稀薄表示气道湿化过度。痰液粘稠者可用0.45% 的盐水0.5~1ml/次Q 2h气管内滴入。
2.5.2.2 适时按需吸痰 吸痰可以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吸痰过于频繁又可导致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引起患儿不适。所以应放弃“定时吸痰”的操作规程,根据床旁听到痰鸣音、氧分压或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气道压力增高报警等吸痰指征进行适时按需吸痰。若病情许可,吸痰前应进行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提高吸痰效果。正确的吸痰方法是:(1)吸痰前后将FIO2在原基础上调至20%约2min;(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管进入气道内一经退出气管插管外,绝不再插入,保证进入气道内导管是无菌的,减少感染机会,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迅速,边旋转边吸引,先吸净口鼻腔分泌物,换一根无菌吸痰管后,再吸净气管深部分泌物;(3)吸痰时要选择管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既有利于插入,又有利于空气进入肺内,以免过度负压而致肺不张,每次不超过15s;(4)吸痰次数和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如病人出现咳嗽时见导管内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或定压通气时潮气量下降再行吸痰。患儿条件差时,采取增加吸引次数、缩短吸引时间的方法,减少吸引给患儿带来的不利影响;(5)如患儿并发肺出血,气管插管成功后彻底吸痰,连接密闭吸痰管。机械通气后24h内尽量不吸痰,以免吸痰时密闭的气道断开,造成再度肺出血。必须吸引时使用密闭吸痰管快速吸出气道分泌物。以后根据肺部情况及气道分泌物多少进行吸引;(6)加强无菌观念,防止医源性气道感染。
2.5.3 加强皮肤护理 患儿高度水肿使皮肤张力增加,颈部、腋下、腹股沟透气性差,机械通气导致体位限制,因各种穿刺使用胶布的粘贴,以及循环不稳定,极易造成各种皮肤并发症。需特别注意皮肤的交接,每班定时检查皮肤完整性,1~2h更换体位,背部垫软棉垫或水袋,穿刺时止血带不要捆扎过紧或时间过长,PICC留置后无菌敷贴采用无张力粘贴,各种穿刺后先用安普贴保护皮肤后再粘贴胶布,易发生糜烂的部位涂灭菌石蜡油保护,各项操作遵守无菌原则,常规清洁皮肤,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予营养支持。本组患儿无一例出现皮肤并发症。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新生儿重症感染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严密监测血压、体重、腹围、尿量的变化,个体化的气道管理,加强皮肤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宫路佳,吴清玉.婴幼儿心脏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176-177.
[2]Goldstein B,Giroir B,Randolph A,et al.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1):2-8.
[3]Amoura Z,Papo T,Ninet J,et al.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report on 13patients with specil focus on course and treatment[J].Am JMed,1997,103(6):514-519.
[4]苏慧敏,罗惠玲.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在PICU的应用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0,32(2):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