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

2011-04-08 13:44贾圣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多义词义项词义

贾圣驹

(喀什师范学院 汉教部,新疆 喀什 844006)

维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

贾圣驹

(喀什师范学院 汉教部,新疆 喀什 844006)

文章分析了维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多义词;转喻;认知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一直占据显赫地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些年来愈加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1]而转喻(metonymy)则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对其认知功能比较全面的揭示,人们开始注意到转喻的认知价值,甚至有学者认为转喻更具本源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2]P102-121转喻比隐喻更为普遍,在许多甚至所有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3]P213-226自此转喻在人类交际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和功能开始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迫切需要理论上的准备和方法论上的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多义词的转喻思维结构,为转喻的认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 索绪尔的符号理论与多义词现象的产生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读音和意义的最初形成具有任意性,例如,汉语中“水”一词,维语的符号是 su,它们的读音和写法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可见人类最初在给予某事物命名的时候是任意的。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进一步认识以已知事物词汇为基础,这就导致了符号意义的拓展或延伸,即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或多义词。由于多义词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义的拓展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的特征,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即A→B→C→D等,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4]P106-15正如法国人类学家LeviStrauss[5]P91所说:“从先于经验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从后于经验的角度看,它不再是任意的了。”因此,词汇的延伸义与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与外界互动是密切相关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从共时的角度看,词汇义项较为稳定,人们很难明显感受到词义的变化,然而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意义又是不断演变的,因此,词汇意义的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相对的无限性。人们通过对已知事物的理解来发现新事物。Leech[1]P24-28认为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但隐喻认知思维结构的实现以转喻为基础,转喻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二 多义词的认知理据解析

认知语言学发现,转喻不是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6]P37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既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又以此为契机得以培养、产生和发展。转喻思维亦是如此。转喻和隐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转喻建立在邻近性(contiguity)原则基础之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的相关性;而隐喻建立在相似性(resemblance)原则基础之上,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6]P37例如:

(1)她是一颗星星。

(2)-□griqollarnidawalapsaqajtarmikind□jm□n,-d□ps□l□j□aqqanyoli□arawanbol□a□。

医生专治三只手呀。赛莱依恰坎流利地答道。句(1)是隐喻,“星星”和“她”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域,“星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于是把“星星”映射到“她”身上,说明她“光彩照人”;句(2)是转喻,“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这里的手是指小偷,属于转喻中部分代替整体思维结构。多义化与人类的转喻和隐喻性思维有着内在的必然关系。Lakoff[7]P13指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以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隐喻涉及的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而转喻涉及的是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映射不是无序的,而是通过类比、象似关系或邻近关系来体现映射的理据性。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

三 多义词中的转喻认知现象

转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隐喻以之为基础,它延伸的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具有思维邻近性关系特征,结果都是视觉焦点的转移,表具体的事物。多义词词汇义项大致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引申过程是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多中心结构。[4]P106-15以ba□为例,其概念改变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考虑,在本概念域内进行拓展,这是认知转喻的思维结构。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这是认知隐喻的思维结构。转喻认知的重新概念化保持了事物内在的相关性特征,使更多不同类型的事物可用相同的词汇表示。重新概念化的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人们一般是通过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认识事物。当ba□被重新概念化后,它所能涵盖的事物就更多更广,不仅包括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包括事物的内在属性,如“有思维能力、大脑神经控制身体的各部位”,这些特征和属性会让人产生联想,意义拓展的空间就更广、更大。查阅了《实用维汉词典》词典中的ba□名词义项,发现共有10项,其中义项“(1)(头;头脑)”为其本义,义项“(2)头目、首领,头领(3)顶、顶端、源头(4)开头,开始,起初(5)穗(6)头发(7)头脑(8)生命,人生(9)主要的、首要的(10)头(量词)为其引申义,均具有转喻的认知特征。根据该词典对义项具体使用的标示,义项(1)是ba□的本义,它包括了具体和典型性特征。ba□的典型特征可描述为“有思维功能,处于最上端或最前端位置,形状为圆形”。根据索绪尔的观点,ba□在最初用来表示“头;头部”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义项(2)就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头”是人身体的重要部位,把“头”作为人或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即作为单位词,点“头”的数量就表示点“人”或“动物”的数量,这是转喻思维模式之一,即以“部分代整体”。义项(3)把“头”用来表示长度或高度的度量单位,也同样带有转喻的色彩,虽然表达模糊,但很形象,在表示长度或高度单位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头”大小的概念。事实上在比较两个人高矮的时候,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头处于人身体的最高位置,注意力自然就落在了头上,因此,就把头作为比较高矮的参照点,头就得到了突显,仍然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一是我们可以认为 □qilja□ta□msbata(智力)属于头的一部分,因为头包括“思维过程”、“神经细胞”、“心智”、“智慧”等,□qilja□ta□msba□ta可以被看成是ba□的一个次域,是头的一部分,那ba□与头的关系是“整体代部分”,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转喻。二是(4)表达思从具体物理域“头”跳到抽象域“思维”,用一个物理的实体替代一个抽象的心理实体,由于它们二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根据分析,该义项既可看成是隐喻,又可看成是转喻,属于转喻和隐喻的交叉或是连续统。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词汇义项以转喻思维结构

进行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义项之间(除第 10项外)虽然独立,却有联系,词义以连锁方式拓展;由于人的思维很复杂,不可能把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截然分开,因此,各义项之间出现转喻和隐喻的连续统现象。义项的排列首先是从转喻开始,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为基础的认知思维方式,这符合人的认知思维结构,首先认识、感知自己熟知的具体的事物,然后逐渐认知周围不熟知的、新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因此,词义的延伸不是随机进行,而是由人的认知机制决定的,具有系统性。

本文分析了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一的关系,转喻呈连锁状方式。由于人类认知的基本相同,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又由于维汉语言的不同特征,也存在差异。事实上,词汇的多义现象并不仅仅体现在名词方面,还体现在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中,Brugman和Lakoff还提出了用拓扑分析法(topographicalapproach)来分析介词的多义性。本文只涉及简单词义项延伸的研究,对于由名词构成的合成词和习语研究将另文再述。

[1]王松鹤.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J].外语学刊, 2005,(4): 24-28.

[2]Radden,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Panther,K.&Radden.G.(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Thought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3]Barcelona,A.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conceptual metaphor [A].Barcelon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Crossroads[C].Berlin/NewYork:Moulton de Gruyter, 2000.

[4]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6]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A].In Rosch,E.&Lioyd,B.(eds.),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C].H illsdale,N.J:Erlbaum,1978.

(责任编校:韩 光)

H030

A

1673-2219(2011)01-0178-02

2010-09-26

贾圣驹(1980-),男,四川渠县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猜你喜欢
多义词义项词义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Enhanced Precision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