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卫兰 罗冰松 张涛 赵淑萍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贵州贵阳550002)
传统胃肠镜检查,时间长、痛苦多、往往因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给胃肠镜检查带来困难,或者受检者一听到胃肠镜检查就恐惧而拒绝检查。随着胃肠镜技术的进展,减轻和消除胃肠镜检查的焦虑与恐惧已成为内镜医生热切关心的问题。无痛胃肠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病人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无痛胃肠镜是采用静脉全麻的方式,存在麻醉风险、费用较高、部分病人受限等不足,现在推出的吸入无痛(舒适)胃肠镜即低浓度可调笑氧混合气体(一氧化亚氮)[1]镇静镇痛下的胃肠镜技术作为无痛胃镜的补充,进一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解除了受检者的恐惧、恶心、疼痛和不适等痛苦,使其在舒适状态下接受检查。2010年8月~2011年2月,我科对293例患者采用本法检查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2月我科对293例患者行胃肠镜检查,辅以低浓度可调节笑氧混合气体吸入进行镇静镇痛,其中,男性203例,女性90例,年龄15~88岁,平均年龄(52±5.6)岁,其中行肠镜检查182例,行胃镜检查111例。
1.2 器材和方法 深圳安保公司AⅡ5000C型低浓度笑氧混合气体吸入镇静镇痛设备,正确连接仪器,根据病人脸部大小选择合适面罩,为病人选择好体位,给予100%氧气吸入,然后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一氧化亚氮浓度调节,起始浓度5%,每间隔1min增加5%~10%,最高浓度不超过70%[2],观察镇静效果达到舒适、放松的镇静状态,防止镇静过度。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检查总体感觉良好,检查中意识清醒,能感知周围环境,能主动配合检查。检查后恢复快,无头晕、乏力等感觉,结束后即可下床走路,随即可以投入正常工作,初步临床应用表明低浓度可调节笑氧混合气体吸入在胃肠镜检查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镇痛方式,是无痛全麻内镜诊疗的一种补充手段。
1.3.2 通过给患者吸入低浓度可调节笑氧混合气体(笑气浓度始终在70%以内),使患者镇静镇痛,同时又保持了清醒的状态,仍有呕吐、咳嗽反射,但减少了诊治过程中误吸、感染、呼吸抑制等风险,患者的接受度高,临床医师操作简单方便。
2.1 检查前沟通:在受检前详细询问病史和评估病人,正确掌握适应证,排除禁忌症。让患者了解笑气吸入的工作原理、检查步骤、检查过程及方法。介绍中要注意强调笑气吸入检查的简便、安全、无创和无痛的优点,以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检查顺利进行。
2.2 开始前检查机器各部件、环节是否完好无漏气,保证吸入的效果。虽然低浓度可调节笑氧混合气体吸入很安全,但是检查室仍要配备专门的急救监测设备和药物。
2.3 检查前护士正确指导患患者用鼻深呼吸以确保镜检中镇静效果,并将面罩贴紧口鼻,避免漏气。
2.4 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眼神及对话中的遵从性,并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出现吸入过量、镇静过度。如出现嗜睡、烦躁不安或不合作,提示吸入过量,应立即停止吸入笑气,给予纯氧吸入。
2.5 检查结束后,给予100%纯氧吸入3~5min。取下鼻罩和头带,稍后消毒处理。安排患者在就诊椅休息5~10min。
随着无痛胃肠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介于清醒及全麻之间状态的清醒镇静镇痛胃肠镜检查逐渐被内镜工作者认识和接受。笑气是一种无色、味甜无刺激性的惰性无机气体,是毒性最小的吸入性镇痛或麻醉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爆炸,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药理作用,笑气对呼吸道无刺激性。与血红蛋白结合对心脏无抑制,对肝、肾及其他脏器功能无明显的药理副作用,这是笑气作为理想的胃镜检查镇痛剂的药理基础,停止吸入数分钟作用消失,镇静作用强麻醉作用弱[1],几乎不影响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整个操作过程舒适、快捷,禁忌症少,术中患者意识存在,使无痛清醒胃肠镜变得更安全、简便、高效。通过临床应用认为有如下优点:(1)安全性好,对心肺无影响,吸入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始终≥30%,无低血氧症发生;(2)无需麻醉师,医生和护士即可操作,而且不需建立静脉通道,节约资源;(3)诱导期短,起效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4)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抗焦虑作用,同时术中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可随时改变体位配合医生检查要求,增加检查的成功率;(5)气体有甜味,无呼吸道刺激,病人乐意接受;(6)呕吐反射抑制较弱,可有效避免误吸;(7)可以随时控制吸入气体中笑气的浓度,从而实现对病人镇痛当量的精确滴定。此外,该法可运用在一些不能使用全麻诊疗的患者;也可以用于精神分裂症、过度烦躁不安等不能接受非无痛性胃镜检查的患者。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5-446.
[2] 唐雯,王军,胡辂,等.低浓度可调笑氧混合气体清醒镇静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12):642-644.
[3] 戴体俊,喻田,唐显玲.麻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