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2011-04-08 06:49桑青松姚本先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道德性人格结构忠信

周 宵,桑青松,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 241000)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周 宵,桑青松,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 241000)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礼”“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孔子;君子人格;结构;特征

一、引言

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1]在我国,对人格进行系统阐释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的人格思想,即他以“仁”为中心提出了“士”、“君子”和“圣人”三层次的人格思想。他把“士”与“道”、“仁”联系在一起,认为“士”能够超越一己的利害得失和荣辱,不为自己打算和考虑,而是把仁道作为自己生死与共的命脉,对所有人乃至整个社会有着深厚的关怀。[2]而“士”仅仅是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层次。“君子”则是孔子理想人格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这里“君子”已被赋予道德修养性和社会性,是孔子理想人格的第二个也是最后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而“圣人”的理想人格是人格的终极目的,“圣人”的理想人格具有超现实性和难以实现性,又鉴于“士”的人格思想缺少道德性和社会性,因此研究孔子的人格思想,其“君子”人格是重点。

二、君子人格结构要素的确定

在确定孔子君子人格结构要素时,丁祯彦和臧宏认为“知”“仁”“勇”是一个仁者(理想人格)必备的品质。[3]在论述“仁”与“知”的关系时,后儒都以“仁”且“智”(通“知”)称道孔子的君子人格。可见“,仁”和“智”是君子人格不可或缺的人格要素。在论述“仁”与“勇”的关系时,孔子认为“仁”是“勇”的前提“,勇”为“仁”所决定的“,勇”并不是人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论述“仁”和“智”是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的同时,孔子也注重君子是否有“礼”“,礼”在孔子看来是“周礼”,即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秩序,他的“为国以礼”《(先进》)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于是冯友兰认为,孔子的完全(理想)人格,就是“礼”和“仁”的统一。[4]虽然,孔子认为成人的构成要素不仅具有“仁”“知”“礼”,它还包括“文”“质”“艺”“乐”等 ,但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关系进行论述后,景怀斌认为构成君子的人格因素就只有“知”“仁”“礼”。[5]而通过对《论语》研究发现“,义”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语》二十篇,孔子直接言“义”者有十四篇,共二十余次。[6]孔子认为“义”是人的本质。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对“义”作了阐释,把“义”提升至道德的高度,这句话同样也关注“信”,孔子说“:君子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孔子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见,君子须有忠信,忠信是君子必不可缺少的人格要素,因此“义”与“信”都是君子人格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对君子人格要素的辩解,可以认为孔子君子的人格结构主要有“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所组成。

三、君子人格结构要素的内涵

1.“仁”

孔子贵“仁”,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109次之多。《论语》在论述“仁”方面,最全面的是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认为“仁者”须使其行为规范符合社会道德原则,“仁”则集中体现了其社会伦理价值规范的含义,这仅仅是“仁”的一个方面,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可见,“仁”的本质在这里是“孝悌”,是“亲亲”。但孔子更注重“仁爱”,这点主要表现在樊迟问“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于是,有学者认为,经过孔子改造的“仁”有三个层次:核心是“孝悌”,以调节家族内部的关系;其次是“忠恕”,以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最后是“惠”,以解决阶级间的关系。[7]可见“仁”实质是一种以宽广的胸襟爱人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2.“义”

孔子把“义”作为君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孔子看来“义”也是衡量是否为君子的一个道德标准。但这种“义”的思想主要源自于周公“义”的思想,在周公看来“义”既是“德”,他说“准德以义”,孔子继承了这种思想,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义”看成自身的修养,是衡量个体行为规范的道德标准。

3.“礼”

“礼”在孔子看来主要是“周礼”,之所以重视“周礼”是因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论语·八佾》)该句话道出了孔子对周礼的崇拜,认为夏殷的礼不如周礼的完善。冯友兰认为孔子“要树立一个完全的人格……但在这个人格中包含了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等,这些都是一个完全人格所要涉及到的。用当时的话来说,这些都叫‘礼’”。[8]因此说“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规范。

4.“智”

根据统计,“知”在《论语》中出现116次。其中,作为名词“知识”有2次,作为动词“知道”有89次,同“智”的有25次。[9]但孔子对“知”的理解,不仅把其看做一种认知的过程,而且还认为“知”是一种心理状态。成中英认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述的知实分为知的活动和因知所成就的一种完美的判断力两项。前者叫‘知’,是理性认知能力的发挥;后者叫‘智’,是理性判断能力及其涵摄力的表现。故前者是一项过程,后者则是一种成果及境界。”[10]据此,可以认为孔子心中的“知”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又是认知的状态。

5.“信”

孔子对“信”极为重视,在他看来“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可见,孔子提倡君子须有忠信,应该诚心实意,并且孔子把“信”与德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个体活动的保障,这里“信”即为真心实意。

四、君子人格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1.“仁”与“义”“礼”“智”“信”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没有“仁”则“义”“礼”“智”“信”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杨朝明和修建军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义”源自周公的“义”,它是一种道德标准。而“仁”是孔子强调的道德修养,它具有主观性,因此,只有“仁人”才会有“义”,才会行“义”。[11]在论述“仁”与“礼”、“知”的关系时 ,孔子认为,“仁”是“礼”、“知”存在的基础,没有“仁”,“礼”、“知”将难以实现。“仁”与“信”的关系上,要达到“仁”,需忠信,“信”是“仁”的保障,没有“仁”,“信”就是去了存在的价值性。于是有学者说:“‘仁’也是一个起着统一作用的概念,不仅规定其他重要的儒学概念,也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并把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整体。[12]

2.“义”与“礼”“智”“信”的关系

如上所述,“义”作为内在道德标准,“礼”作为外在社会规范,那么两者具有平等的关系,都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条件,而作为真心实意的“信”,其实质是一种具体的道德标准,因此“信”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义”与“智”的关系,冯友兰说:“智是人对于仁义礼底了解。人必对于仁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底行为。必对于义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义底行为。必对于礼有了解,然后他的行为,才不是普通底‘循规蹈矩’。”[13]可见,“智”是“懂义”、“行义”的前提条件。

3.“礼”“智”“信”三者之间的关系

“智”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或状态,要达到“礼”的状态需对“礼”进行深入的认识,因此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而对于“信”,“知”也发挥着认知的作用,对“信”与“不信”有价值判断的色彩。而“信”与“礼”的关系,则集中体现在“信”是维护“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结构要素间关系的探究,可以发现,孔子君子人格实质是以“仁”为核心,以“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 ,而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即君子人格结构。

五、君子人格结构的特征

1.道德性

孔子的人格结构是以“仁”为本质,“仁”在孔子看来就是“仁爱”的品质,它与人的“道德性”是密切相关的。“仁”就是“爱人”,就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它是一种美好的德性。[14]“仁”作为君子人格结构的核心,其处处表现着人的道德性,因此杨泽波把“仁”称之为“诸德之家”,[15]也正是这个“诸德之家”使得君子人格结构具有道德性。

2.规范性

孔子不仅贵“仁”,而且极力推崇“礼”,在孔子看来“礼”是成“仁”的外界条件,他说“克己复礼者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礼’属于外在强制,‘仁’属于内心自觉……他的主观愿望是要人们按照‘礼’的规定行事”[16]。孔子看到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其心理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其君子人格的形成同样也受到这种规范的影响,是否遵从这种规范是衡量君子人格的一个标准,而人格的决定因子是其背后的结构,因此说君子人格结构中具有规范性的特征。

3.互动性

如上所述,孔子的君子人格结构要素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在他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结构的核心,但要实现“仁”,孔子则强调需“克己复礼”、“恭、宽、信、敏、惠”。并且在他看来,“仁”“义”“礼”“信”需要“智”作为认识的手段,且以“义”“礼”“信”来规范自己。这些人格结构要素在他看来是互动的,互动的结果是形成“君子”人格,以实现“内圣外王”。

4.功能性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其思想主要是维护“周礼”的同时使个体达到“内圣外王”,从而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在其人格结构中也有表现,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这些论断中可以看出人格结构要素的整合是使个体达到“君子”,能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说孔子的君子人格结构具有功能性。

六、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之比较

1.君子“仁”而小人“不仁”

如上所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看来,“仁”不仅体现了“亲亲”、“孝悌”的思想,更主要体现了“仁爱”的本质,实质上一种以宽广的胸襟爱人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是君子人格最本质的内容,是需人不断坚持的品质,甚至是不惜自己的生命。对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里的“仁”实际是“仁爱”的思想,孔子的这句话表明君子做事每时每刻都有“仁爱”的思想,但小人则不同,他们“不仁”,不能以“仁爱”的思想态度对待与自己无关的他人。可见,“仁”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标志,“仁”是君子人格的本质特征,“不仁”则是小人的人格的根源。

2.君子“义”而小人“不义”

在孔子看来,“义”是衡量是否君子的一个标准。但在论述“义”的同时,孔子经常把“义”与“利”相结合加以论述,例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见,君子在为人处事时关注“义”,而小人在为人处事时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由此看来,以“义”制“利”者为君子,反之则小人。可见,小人的人格结构中有“不义”的要素。

3.君子“礼”而小人“无礼”

孔子重“礼”,“礼”之所以被孔子所看重是因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由此可见“礼”具有行为的社会评价标准,具有约束的功能。但小人则“无礼”,他不受“礼”的约束,所以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即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行。可见,“无礼”已成为小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礼”则是区分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结构的重要标准之一。

4.君子“智”而小人“不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其他思想的基础,小人以“不仁”的方式求得生存,这种生存之道不能被看做“智”,因为“智”是以“仁”为基础,也就是说小人以“不仁”的方式达到了目的,但也会因为损人而受到他人的唾弃,所以这是“不智”的。由此可见,“智”成为区分君子与小人人格结构的重要因素。

5.君子“信”而小人“失信”

在孔子看来,“信”是君子所必备的条件。而小人则不然,他们“失信”,常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当然,之所以小人会出现“失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不仁”。“仁者”对待他人以“仁爱”的态度,态度影响着其行为,使他们的言行一致,但“不仁”的态度是小人难以言行一致而致“不信”。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这说明小人有时虽然讲信用,但却违背了仁义道德。因此,总体上在孔子看来小人是不讲信用的,小人“失信”。“信”在这里已具有区分君子和小人人格的作用。

七、结束语

孔子的君子人格深受后儒者的极力推崇,并被视为儒家的理想人格。“仁”“义”“礼”“智”“信”作为其君子人格结构充分体现了人格的形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点与西方的人格内涵是一致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理论不同的是,孔子的君子人格更加强调“道德性”,认为“仁”,即“道德性”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是衡量是否“君子”的根本标准。如此看来,在人格中国化的研究方面,需加大对孔子君子人格结构的研究,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理论。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丰先.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景怀斌.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J].现代哲学,2007,(5).

[6][11]杨朝明,修建军.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7]王克奇.齐鲁文化和儒道二家[J].中国哲学史,1999,(3).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3]冯友兰.新原道[A].冯友兰集[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4]朱人求.儒家文化哲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5]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On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us’s“Junzi”Personality

ZHOU Xiao,SANG Qingsong,YAO Benxian
(Psychology Department,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With“Ren”as its core,Confucius brought forth the personality of Junzi,which included five components as“Ren”“Yi”“Li”“Zhi”and“Xin”.However,Confucius considered“Ren”a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Junzi personality structure,“Yi”and“Li”as a moral and social norm.Through understanding“Ren”“Yi”“Li”“Xin”,it helps to bring about integrating“Ren”“Yi”“Li”“Zhi”“Xin”into a perfect personality structure,which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orality,normality,interactivity and functionality.Strengthening on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connotation of Junzi personality as well as its characteristics would be conducive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indigenization of personality.

Confucius;Junzi personality;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B222.2

A

1008-469X(2011)06-0046-04

2010-09-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戴震心理学思想研究》(AHSK09-10D1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师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研究》(09YJAXLX001)

周宵(1986-),男,安徽萧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性人格结构忠信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篆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