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参加中小学地理教材建设的回顾

2011-04-04 03:28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陈尔寿
地理教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教社教学大纲苏联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 陈尔寿

建国以来参加中小学地理教材建设的回顾

人民教育出版社(100081) 陈尔寿

一、对建设和研究中小地理教材的认识

1953年初,我从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工作岗位上被借调到中央教育部参加 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起草工作。同时被借调来的地理教育家有华东师范大学禇绍唐,河北师范学院郭敬辉。经过半年学习、研究、协作,完成了大纲初稿。同年8月,我被正式调至教育部教学指导司,负责整理地理教学大纲初稿和筹备按照大纲编写地理新教材的工作。1954年初,教学指导司撤销,该司的任务转交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承担,我也因此被调入人教社地理编辑室,任副主任。室主任为田世英教授。

我初到人教社,对编写中小学教材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缺少认识。多年来,在我国著名教育家、人教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和副总编辑辛安亭的教诲下,才逐步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编写教材应注意的事项,使我终生受益难忘。现在记得起来的有以下几点,写下来供现在从事这类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1)中小学教材是全国千百万在校青少年必学的读物,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中国公民的基础建设。代代相传,影响深远,责任重大。

(2)教材与一般读物不同,要体现国家意志。课文、地图、画片等,都不能有政治性错误。重要内容要送请国有关部门审查。

(3)教材要体现本学科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不应有错误和落后过时的内容。

(4)课文要明白晓畅,句子要短。叶老要求写话,平时怎样说话,课文就怎样写。这样,课文才能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5)各学科课文的用辞、造句、标点符号等都要规范化,与语文课文一致。学生学习各学科教材,也都同时在学习语文。当时,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小学、初中各科教材,叶老都一一亲自审阅。当他审读我主编的《小学地理》课本时,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当面指出课文中错误和不当的地方,使我受益无穷。

(6)课文的选材、编写,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内容、文句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生易懂并喜爱。教材是供学生学习的,应以学生为主,要精选择优加工,“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

二、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得和失

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都要学习苏联,以苏联的课本为蓝本,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工作。由于苏联中小学是十年一贯制。中国小学、初中、高中为十二年制,分为三个阶段,即可独立、又有联系。苏联小学地理设在四年级,名为《地理》,以描述苏联各大自然区的景观和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五年级为《自然地理》、六年级为《各洲自然地理》、七年级为《苏联自然地理》、八年级为《苏联经济地理》、九年级为《外国经济地理》。我国改为小学五、六年级设《地理》,初一设《自然地理》、初二设《世界地理》、初三设《中国地理》,高一设《中国经济地理》、高二设《外国经济地理》。

初一《自然地理》、初二《世界地理》、高二《外国经济地理》课本,基本以苏联课本译文为主,进行改编,增补中国事例,精简苏联内容,以及将苏联六、七年专讲区域自然地理的课文改变为自然和经济综合的区域地理。

小学《地理》、初三《中国地理》由人教社地理室组织力量自编,《中国经济地理》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编写。

这套教材编辑出版后,使中小学地理课本焕然一新。全国地理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学习苏联的热潮。新教材的小学《地理》借鉴苏联以区域景观和经济建设为主的写法,课文带有文艺性,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初一《自然地理》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并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测量距离和地面高度,使用气象仪器,绘制平面图等,不少学校为此建立了地理园。

两门经济地理课程,介绍了“生产配置”的新理念,提高了经济地理的理论水平。《中国经济地理》配合当时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布局和经济建设,对鼓舞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苏联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缺点,当时是难以认识的。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了解到现代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理论。这才认识到当年苏联中小学地理课程、教材有以下主要缺点:

(1)将初中自然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截然分开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个互不联系的领域,破坏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统一性。

(2)全盘否定“地理环境决定论”,并把“人文地理”批判为资产阶级地理学,代之以“意识形态决定论”(也称“唯意志论”)。灌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片面观点,以致造成只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人为灾害的严重后果。

(3)区域自然地理教材罗列地名过多,“有地少理”,不能发展学生地理思维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死记硬背加重了学习负担。

(4)《外国经济地理》教材,有些内容与《政治》课本重复,空泛口号和说教多,实质内容少。当时事政治发生变化时,教材内容往往陷于被动。

三、从“教育革命”到“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和沉沦

1957年初,毛主席在京召开七省市教育厅局长春节座谈会,要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课程要减少一半,教材要减轻,要有地方性,要加强劳动教育”。并提问中学地理课程为什么要分五门?在座的康生说,他过去只学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两门。参加会议的教育部长董纯才不便解释。会后,即按最高领导志意,实行“教育革命”,对地理课程大量削减,小学地理减少为一年、2课时,初中自然地理,高中两门经济地理全部取消。中小学学习地理的周课时,由16课时,减少为7课时,削减了一半还多。我和全国众多地理学界的同志对这一措施持不同看法。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会推我以学会名义上书教育部呼吁请不要大量削减中学地理课程,影响学生素质。北京地理学会理事会又推选北京大学林超教授、北京市地理教研员刘惠民和我,到教育部向董部长反映中学地理教师和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系学生的意见和不安情绪。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我因代表地理学会上书和参加请愿,被划为“极右”,原定去北大荒劳动改造。后因周总理为缓解地理师生情绪,指示教育部在中学课程中,高中中外经济地理合为一门《经济地理》,1958年秋季开始供应课本。由于改编课本的迫切需要,我被改为“留用察看”,参加改编《经济地理》课本工作。上册内容为中国经济地理,下册为外国经济地理。教材将原课本的事实材料大量精简压缩,无新意可言。这门经济地理课程,开设一学期后,又被取消。我在改编任务完成后,1959年初改为参加“支援边疆”工作,下放内蒙古。在呼和浩特生活、工作,近二十年。仅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为初中学生编写过一本《内蒙古地理》乡土地理教材小册子,未有机会再参加其他地理教学或地理科研工作。仅知道1958年以后,中小学地理教育遭受到重大的磨难和挫折。

1966年,爆发了全国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一伙污蔑人教社教材是“封盗修大杂烩”,被批判停用。人教社也被下令解散。十年灾难中,停课闹革命。地理课程、教材基本沉沦消失,虽然京、沪、湘、粤等省市曾编辑过简易地理教材,但所起作用有限,全国青少年大多成了“地理盲”。

四、改革开放后,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恢复和革新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小平同志复出主政,亲自抓教育工作。提出要编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从全国借调了200多名大、中、小学教师和教材编写人员,并拨10万美元专款,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教材,供编写新教材的人员参考。人教社逐步恢复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工作。

1978年8月,我也从内蒙古调回北京归队。在研究国外地理课程、教材趋向,总结我国以往中小学地理教学经验教训后。人教社地理编辑室和中国地理学会分别向教育部建议,除了已恢复的小学《地理》、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程外,高中也应恢复设置地理课程。这一建议为教育部采纳,但是只能在高二安排一学年,每周2课时(后调整到高一,每周3课时)。这就使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得到复兴和改革的空间。主要成就有二:

(1)高中地理教材的革新

在起草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我们解放思想,既改变了旧中国高中地理以20多个地形区为主和记述式的体例,也扬弃了学习苏联只讲经济地理,不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缺陷,恢复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方面,在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片面性后,以现代国际地理学界公认的“人地协调论”作为贯串整个教材的主线。

高中地理新教材,按系统地理结构编写,以天体系统、地球表层圈层结构(即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延伸到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的资源、能源,以及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和城市等现代社会突出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最后,以“人类与环境”作为总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人口观和资源观。1992年,教学大纲和教材修订时,与时俱进,在“人地协调”之后,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进一步阐明了“人地协调”所要达到的目的。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

1986年,我国公布了《义务教育法》,在课程设置中,小学《地理》不再单独设科,与《社会》、《历史》合为《社会》课。

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别设在初一和初二。本省和本县的乡土地理,课时安排在《中国地理》内,教材由各省县自编。

人教社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的指导思想是:

1.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加强“国情教育”为指针。

2. 在区域地理领域,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协调”、“保护环境”的思想,与高中地理相辅相承,共同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两大特点。

3. 扩大和加强初中两门地理总论部分的内容,使学生从宏观和整体方面获得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可能掌握的基本技能。

4. 在《中国地理》教材的分区方面作了重大改革。长期以来,中国区域地理部分,主要以各个省级行政区为单元。有时将几个省级行政区,按地理方位(如东北三省)、河流流域(如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几个省区(青海和西藏)或一个自治区(如新疆)编写为一个单元,少理无序,记述地理要素内容多,区域特征不显著。

2000年,我们在修订《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版)》和教材时,改变了以省级行政区为主,作为初中区域地理的旧模式,而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等地理专家多年研究所公认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中的一级区划为基础,将原区划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适当调整,把全国分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划分,是因为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跨度很大,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为寒温带和温带,以南为副热带和热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地理方面的差异很显著,分别讲述,便于教学。这四大区划在初中中国地理教材中的应用,已由中国测绘总局在2010年召开的专门会议所界定。

《世界地理》除总论“大洲和大洋”部分外,原来分洲、分区、分国地理也作了精简。例如,非洲部分过去分为北非、中非、东非、西非和南非五节, 每节再各讲几个国家,罗列地名甚多,学习负担较重。修订后的非洲地理部分,只编写了“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两个单元,国家重点讲“埃及”和“南非”。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用记忆没必要记忆的大量地名,而能有时间去学习有显著特征的区域地理知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地理的蓬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排放废气和废水、节约能源和资源、绿化地球家园的运动,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地理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日益加重。相信中学地理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新一轮改革中定会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人教社教学大纲苏联
王占春学校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教社70 周年:始于筚路蓝缕,志在止于至善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变化发展分析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小学生质疑人教社的精神值得赞扬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