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快高教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1-04-04 02:19蒋文莉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发展

● 蒋文莉

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快高教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 蒋文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解决我国急需紧缺人才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径,高等学校在引才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颁布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人才规划纲要》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它不仅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一、我国人才发展理论和战略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现实中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和人的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段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紧密在一起,即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未来社会的人都是自由人,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提出的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鲜明特色。列宁人才观的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寓于人民之中的思想,结合俄国的国情,阐明了在当时俄国人才的宝库是广大群众[2]。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在实践中注重有技术有能力的专家的作用和对专家的管理工作,形成了科学用人观。他指出,要管理建设国家,就必须拥有具备管理技术、治国经验和经济经验的人才,要大量吸收专家,同时培养新的领导人员和新的专家。革命者的天职就是要深入群众去发现人才,鼓舞他们,扶持他们,提拔他们。他在用人上讲求扬长避短、情理兼济,“必须像爱护眼珠一样地爱护人才,不仅在直接意义上要保护他们免受警察的迫害,而且为了这个刻不容缓的事业必须爱护他们,不要使他们热衷于其他一般说来是有益的,但不适时的任务。”[3][4]列宁的人才观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几届主要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才观,结合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毛泽东的人才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贯穿于他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之中。毛泽东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材,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在人才标准上明确了我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用人标准,德的最高标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的标准是独立地解决问题。对于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得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5]在用人路线上,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爱护人才,坚决反对任人唯亲。“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必须善于爱护干部”:要“指导他们”,“使他们敢于负责”,“使他们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要“提高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在理论上在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要“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对对于犯错误的干部,要帮助他们改正;要用心照顾干部的困难。[6]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人才观可以说是创新人才观。他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7]他尤其重视创新人才,“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8]在选才用才上,“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9]邓小平的人才观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广阔道路。

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势,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10]一是明确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二是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1],三是从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角度,阐明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2]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科学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完整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将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中,从而增强全党同志的人才意识;在《人才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的准确把握。二是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人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三是人才整体开发的思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和支持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作贡献,四是确立人才以用为本的新理念和新机制。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他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胡锦涛的科学人才观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新认识、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发展和对领导工作方法的新概括,实现了我们党在人才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二、贯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高校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技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光明的前景,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外高层次人才绝大多数与国内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他们中许多人已经与国内的高校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高校成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各行业人才队伍之首的高等学校,既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又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引才任务。因此,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是我省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门理应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特别是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提升我省高校人才队伍质量,加快缩小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人才差距。

三、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体制机制,正确把握高教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几个辩证关系

(一)突出以用聚才,处理好抢抓机遇与减少风险的辩证关系。要抓住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渐成大潮的机遇,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我省高校领域引才工作重点要紧紧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有半岛高端产业带、鲁南临港产业带建设,重点向海洋优势产业和钢铁、汽车、化工、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倾斜,有针对性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延揽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引才工作中,既要坚持标准,讲求实效,努力减少风险,防止出现大的失误,又要解放思想,开阔胸襟,抢抓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宽广的舞台,吸引和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引才模式,处理好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的辩证关系。高校引才工作要遵循市场规则和人才流动规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高校人事工作机构要在省委人才工作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引才引智中的主体作用,采取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丰富引才手段。“现在除了‘海归’,还有一种人才叫‘海鸥’,就是在国内和国外飞来飞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创业,其实他们即使短期内不在中国,也一样中国创造着潜在的价值”。[13]因此,采取更灵活的引才方式,以讲学、攻关、兼职、短期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吸引海外创新人才来我省高校发展。

(三)创造“以用为本”发展环境,处理好平台建设和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没有高水平的平台载体,就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高水平人才。高校要立足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目标,加强学校的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高端平台凝聚高端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用武之地。在强化平台载体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有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条件。引才的关键在于引心。要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敢于委以重任,同时也要宽容失败,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越是高层次人才,越是看重事业的发展、人格的尊重、环境的宽松。通过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创造激情和创业愿望。

(四)坚持以用育才,要处理好显性人才和潜在人才、引进人才和既有人才的辩证关系。领军人物不仅自己发展,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高校要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备科研创新团队,以才育才,以才带才,形成“大师+团队”的发展模式,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加快培养创新后备人才,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科领军人才。在使用人才中,还要注意处理好海外人才和国内自主培养人才的关系问题,既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又要充分调动和激发既有人才的积极性。无论是 “土博士”,还是“洋专家”、“海归派”,都是建设创新省份,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要统筹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创优热情,“让国内优秀人才涌动,让海外杰出人才慕名而来”,[14]形成我省高校优秀人才荟萃,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新局面。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94.

[2][4]李民,于学强.论列宁的人才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列宁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8.

[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09.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6.527-528.

[7][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8.108-109.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3.

[10]吴丹,李颍.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历史演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1]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1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95.

[13]让市场决定人才流向[N].人民日报.2010.6.22.

[14]王辉耀.海纳百川聚全球英才[N].光明日报。 2010.6.18.

蒋文莉/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人才观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龚自珍的人才观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