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
——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

2011-04-03 09:04:05胡志坚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根源行动者场域

● 胡志坚

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
——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

● 胡志坚

杨光海博士的新著《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已于2010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概念界定入手,首先分析了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质、后果及其实践表征,进而对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场域根源和社会场域根源进行反思,最后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消解建议。纵览全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明确、观点鲜明

问题明确。作者明确指出,该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对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进行反思,意在阐明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质,探寻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根源,追问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践逻辑,提出可能的消解建议。并将拟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以下五个具体问题:(1)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其实践表征如何?(2)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后果有哪些?其实践表征如何?(3)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场域根源何在?(4)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社会场域根源何在?(5)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如何消解?

观点鲜明。作者在研究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学校教育角色化是指学校教育以培养未来社会精英角色为主要甚至是唯一追求目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学校教育选拔功能对育人功能的僭越,是学校教育功能的偏失,基于升学主义的应试教育行动是其实践表征。学校教育角色化窄化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异化了学校教育的角色学习功能,放逐了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功能,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式微。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有其直接的教育场域根源,更有着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场域根源。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场域根源乃是教育场域的客观结构与场域中的行动者据此客观结构而生成的生存心态,其社会场域根源则是社会场域的客观结构和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据此客观结构而生成的生存心态。

具体而言,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是人的本性,尽可能多占有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稀缺性优质资源和资本是社会的普遍性生存心态。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首先需要获取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资源和资本,而要获取资源和资本首先要有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在当下中国现实社会场域中,社会场域的客观结构制约着社会有效资源和资本的分配状况,社会场域中的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客观位置代表着不同数量、性质的资本和利益,拥有稀缺资源和丰厚利润的行业进入和职业获得通常要求行业进入者和职业获得者具有以“高学历、高文凭”教育资格为主要标志、具有较高兑换价值的文化资本,为获取这种稀缺性的具有较高兑换价值的文化资本,他们首先要获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是社会场域中不同数量和性质的资本分配状况与分配机制这一客观结构和人们基于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的生存心态而对稀缺优质资源与资本的追求从根本上导致了学校教育角色化。概而言之,包括教育场域在内的社会场域中资本的不同分配状况与分配机制这一客观结构和人对稀缺优质资本的追求是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实践逻辑。

作者认为,从当前社会和教育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要从根本上消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有赖于包括教育场域在内的社会场域客观结构根本性改革的整体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存心态调适的跟进和继之而来的行动改变,仅靠学校教育系统的“单军作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审察视角合理、研究方法得当

审察视角合理。该研究立足于 “当事人的视角”(client perspective),审察行动者的实践逻辑——固然实践的逻辑未必是正确的理性的(rational)逻辑,但确实是合情合理的(reasonable)实际的逻辑,尊重、同情和理解行动者,分析他们在实践中之所以“如此这般行动”的真实缘由和内心苦衷,以期发现问题的真根实源,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想象,更不是一种理论对实践的傲慢自负、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因为只有忠于事实,和相关行动者真心、诚心地沟通、交流,站在理解他们苦衷的立场上,才有可能使他们袒露心迹,才有可能揭示问题的真实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策。

研究方法得当。问题的性质与研究目的决定研究方法论的建构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是发生在当前我国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经验问题与实践问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学校教育角色化这一实践问题的事实真相,追问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的深层根源,对这一经验问题、实践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因此,作者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直指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实践的社会实践理论(socialpraxeology),该理论主张“将实践的实践向度恢复为知识的对象”),移植其场域、客观结构、生存心态、资本、利益等核心概念工具,构建了该研究的方法论。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作者采取了实地调查和基于调查材料的反思两种方法。首先,实地调查的优点在于研究者能到实地去,能在自然情境下探索社会生活。因此,在材料搜集方面,作者选取实地调查的研究路径,以对学校教育进行实地观察并与相关行动者访谈的方式展开,并获得了大量研究所需的第一手经验材料。其次,作者基于其获得的一手资料,运用其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并移植其场域、客观结构、生存心态、资本、利益等核心概念工具而建构的分析框架,采用反思的方法对导致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根源逐层深入追问。

三、逻辑思路清晰、结构框架清楚

逻辑思路清晰。在研究中,作者首先清楚地界定了该研究的核心概念——学校教育角色化,然后对问题的实质及其实践表征、问题的后果及其实践表征进行了实描,进而对造成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的教育场域根源与社会场域根源进行了反思,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了问题消解的可能性对策,展现给读者一条清晰的研究思路。

结构框架清楚。由于作者研究思路的清晰,使得本书形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清楚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基本结构就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读者一目了然。

当然,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场域理论的移植尚缺乏更为严密细致的理论解析,对学校教育角色化现象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材料之间的有机关联缺少更为精致细密的分析等。但瑕不掩瑜,该书仍不失为当前研究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

胡志坚/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根源行动者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